二化螟
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螟蛾科动物
二化螟是鳞翅目草螟科禾草螟属昆虫,又称蛀心虫、蛀秆虫、枯心虫。成虫为黄褐色或灰褐色,雌大雄小;前翅略呈长方形,后翅均白色。雄蛾前翅黄褐至灰褐色,翅面密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前翅中央有1个灰黑色斑点,其下有3个斜行排列的灰黑色斑点,腹部瘦圆筒形。雌蛾前翅褐色,翅面小点不明显,沿外缘有7个小黑点,有绢丝光泽,腹部纺锤形,灰白色。幼虫头部淡红褐色,胴部淡褐色,腹足较发达,趾钩三序全环。
形态特征
二化螟拉丁学名为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水稻二化螟是螟蛾科昆虫的 1 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成虫翅展雄约 20 毫米﹐雌 25~28 毫米。 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 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 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点﹐中室下方有 3 个斑排成斜线。前翅外缘有 7 个黑点。 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带褐色。 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有 10 余粒至百余粒组成卵块,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灰黑色。
幼虫: 老熟时长 20~30 毫米, 体背有 5 条褐色纵线,腹面灰白色。
蛹:长约 10~13 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 5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生活习性
二化螟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产卵为块产,主要产在靠近叶鞘的叶片叶背基部, 也有很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 产卵时对植株具有选择性,喜在叶色浓绿、生长粗壮、高大、茂盛的稻株上产卵;产卵时对植物种类也有选择性,以水稻着卵量最大,其次为田茅、而在玉米、高粱、谷子、小麦、 稗草上着卵量较少。 幼虫耐水淹且有转株为害的习性。
蚁螟孵化后,先群集于叶鞘内取食,2龄后开始蛀食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虫伤株和白穗。
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化蛹。
分布与危害
二化螟是重要的水稻等禾本科作物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多个国家,具有越冬场所多、转株危害等特点。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危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安徽以及贵州、云南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主要稻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二化螟食性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野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二化螟幼虫通过蛀害水稻叶鞘、心叶、稻茎,造成枯鞘、枯心苗、白穗,成熟期造成半枯穗状虫伤株,导致严重减产。
二化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其分布特点是丘陵山区发生较多。不同稻区之间的分布也有差异一般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平原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食性比较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野茭白、甘蔗、高梁、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2020年9月15日,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公布,二化螟入选虫害名录。
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二化螟入选害虫名录。
发生特点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
防治方法
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1)农业防治。主要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避害等措施。①冬闲田在冬季或翌年早春3月底以前翻耕灌水。早稻草要放到远离晚稻田的地方曝晒,以防转移危害;晚稻草则要在春暖后化蛹前做燃料处理,烧死幼虫和蛹。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高峰至蛾始盛期),灌水淹没稻桩3~5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减少发生基数。③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可以有效切断虫源田和桥梁田之间的联系,降低虫口数量。不能避免时,单季稻田提早翻耕灌水,降低越冬代数量;双季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防止幼虫转移危害。④单季稻区适度推迟播种期,可有效避开二化螟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危害程度。 ⑤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在一代化蛹初期,先排干田水2~5天或灌浅水,降低二化螟在稻株上的化蛹部位,然后灌水7~10厘米深,保持3~4天,可使蛹窒息死亡;二代二化螟1~2龄期在叶鞘危害,也可灌深水淹没叶鞘2~3天,能有效杀死害虫。
(2)药剂防治。为充分利用卵期天敌,应尽量避开卵孵盛期用药。一般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当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6672米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挑治枯鞘团。二化螟盛发时,水稻处于孕穗抽穗期,防治白穗和虫伤株,以卵盛孵期后15~20天成熟的稻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药剂品种是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一般每667米2用78%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或兑水200升泼浇或400升大水量泼浇。许多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双、三唑磷等已产生严重抗药性,2009年前常用5%锐劲特氟虫腈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但自2009年10月起氟虫腈因为对环境极不友好禁止在水稻上使用,建议采用苏云金杆菌(金骠悍)等生物制剂,防效突出的同时对环境友好,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施药期间保持深3~5厘米浅水层3~5天,可提高防治效果。
(3)其他。利用其他方法诸如①黑光灯( 波长3 650 es 4 00 0 埃)诱集二化螟成虫,可诱集到大量的二化螟雌蛾( 由于雌蛾对黑光灯的趋性更强)。②增施硅酸肥料。硅酸含量不影响二化螟成虫产卵的选择性, 但幼虫取食硅酸含量高的品种时死亡率高, 发育不良。这是由于硅酸在水稻茎秆组织内主要分布于表皮石细胞组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5 23:1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