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化经济可以区分为两个发展水平显著不同的部门的经济。 二元化经济模型(Dual Sector model)也称作“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构成
“二元化经济”指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
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
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
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
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
现代部门
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
建筑业、近代商业、
服务业、容纳的就业
劳动力较少,
劳动生产率较高,
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
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
资本主义特征
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
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
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
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现代部门的
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
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
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
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经济结论
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
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部门为现代部门输送剩余劳动,以
廉价劳动力为现代部门创造
利润,累积
扩大再生产的
资本。
剩余劳动未输送完毕的时候,传统部门的
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状态。
传统部门是次要的、从属的、消极被动的;现代部门是积极能动的。
经济现状
分析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二元化
经济结构模型中把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两大块。前者以现代的、资本主义的或者说市场化的工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依赖于
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从传统的、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不断地吸收
剩余劳动力,在现行
工资水平下传统部门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
供给超过这些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入工业部门。
二元化
经济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曾存在。
发达国家发展到今天,工业部门和服务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经
机械化之后也基本实现了
工业化。因此,社会上基本上已不存在
二元经济结构,而在
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然极其明显地存在着。中国作为一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更加突出,并具有其特殊性。
具体来讲,中国二元化经济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结构的二元化
从二元经济的观点出发,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缩小,直到传统部门也现代化,也为
现代市场经济的方式所统治。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如何解决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过剩人口的就业问题。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及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流入城镇,整个农村和农业经济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经济运行态势,从而整个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极低。尽管有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找临时的就业机会,但由于还存在着大量的基于原有的“身份”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和社会歧视,及一些相关的、区别对待的就业政策,使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仍然受到严重的阻碍和限制。另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也把农民排斥在外,失业人口统计也不包括农民。这在客观上造成城乡劳动力资源难以按市场规律自由、公平和自主地交换和流通,相应地,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难以形成和发展。
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的二元化
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对于全体国民的普惠性和一致性。但现在城市和农村的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分成两个板块:城市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上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本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仍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2.4%。在社会福利方面,城市人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和福利待遇;而农村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农民难以享受到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福利待遇,缺乏有效的
社会安全网。
财政投资政策的偏倚固化了二元结构
由于资源分配上以城市和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政策体制,造成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投入长期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的短缺,整个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缺乏动力和支撑体系。主要表现在:(1)财政的有关农业补贴政策目标,如粮食价格补贴,没有针对农业生产者的,农民没有真正得到补贴的好处,相反,实际上获利的是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流通部门等中间部门与企业,可见补贴的大量利益都沉淀于垄断制下的流通环节,从而造成巨大的政策效益损失。(2)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际间高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迹,而且这一比例远低于农业在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称。(3)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自1993年以来,除了1994年和1996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本应由国家财政承担的
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庞大的基层政权的运转费用实际上是主要由农民负担。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3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
城乡二元税收体制
从世界范围看,现在大多数国家对工业和农业采用同一套税收制度,而在中国,工农业两套完全不同的税制并存。这种二元税收体制的实质是国家有意无意地对农民实行身份税制,结果是农民税收负担相对偏重,而且也未能体现
税收公平原则。就农业税征收制度设置而言,农业税是以常年产量为计税依据,这就意味着农民无论收与不收或收多收少,都得纳税;农业税属总收益课税,既不存在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进行照顾的低税率,也不存在个人所得税对工薪收入实行普遍照顾的起征点与免征额的规定。农业税没有任何抵扣项目,只计产出,不考虑种子、化肥、农机和劳动力等投入。另外,农业特产税作为农业税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但农业特产税的征收对象、计税依据、征收方法都与农业税不同,因此,实际征管中,因特产面积、产量、价格、收入很难核定而屡屡出现平摊现象,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税收负担。现在在全国农村实行的费改税,虽然从法律角度规范了农民税收负担和征收办法,但它只是税收体制内部的一种改革,是一种缓解矛盾的手段,并不能取得治本之效。
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
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
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
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