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二仙庙,又称为泽州二仙庙、小南村二仙庙、真泽宫、二仙观,位于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东南村村北,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创建于宋
绍圣四年(1097年)。
历史沿革
晋城二仙庙创建于宋
绍圣四年(1097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
清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高煤祠、三曹殿、西陵祠、五道殿、将军殿等。
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东西耳殿。
1950年至1995年,晋城二仙庙被学校占用,拆除了原山门,将过厅改建为教室。
1996年11月,晋城二仙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部门与村民进行了抢险性揭顶维修、硬化院落。
2002年,对东西两廊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晋城二仙庙坐北朝南,原有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戏台、山门、过厅、献殿(香亭、拜殿)、正殿,前院东西两侧有厢房,山门东西两侧有耳房,后院东西两侧有廊房,正殿两侧有耳殿。
现存一进院落,东西长44米,南北宽28米,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过厅、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廊房、东西耳殿。
主要建筑
献殿
献殿也称拜殿、香亭,位于正殿前方,后檐
台明与正殿前檐台明相距58厘米,为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后檐敞口式,单檐悬山顶。
正殿
正殿为庙内主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26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12朵,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分为前后檐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两山柱头铺作、金柱铺作及襻间斗拱,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
彻上露明造,为后三椽对前搭牵通檐用三柱。前檐柱间后人装四叶隔扇门。
正殿周檐列柱12根,柱网排列为减柱造,是宋《营造法式》中关于不对称柱网布局形式的具体体现。柱身采用了梭柱做法,收分较为明显,侧脚和生起明显,其阑额延续了唐代建筑阑额直接插于柱内,至角柱不出头的做法,并在阑额上置普柏枋。
东西耳殿
东西耳殿位于正殿东西两侧,东祀龙王,西祀关帝。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出廊式,单檐悬山顶。主体结构属明代遗构。西耳殿明间顺脊串下有民国七年(1918年)维修题记。
东西廊房
东西廊房位于后院东西两侧,面宽十一间,进深四椽五架,前出廊式,单檐悬山顶,主体结构属清代遗构。
文物遗存
天寓壁藏
晋城二仙庙正殿内木雕“天寓壁藏”,也称为“天宫楼阁拱桥壁藏”,主龛三间歇山式,前后两进,东西设有楼阁与主龛连结,栏杆、斗拱、外檐装修及装饰中所用的图案都具有宋代风格,天宫圜桥是宋代佛道帐常用的手法,是一座典型的宋代木构建筑模型,龛内正中塑二仙坐像,高2.5米,两侧分列侍女像,共16尊,高1.48~1.63米,后檐墙现存卷轴山水花鸟壁画9平方米。
二仙庙记
晋城二仙庙正殿西侧存有宋
政和七年(1117年)《新修二仙庙记》碑,正殿东侧存有宋政和七年(1117年)《二仙庙记》碑,记载了庙宇建造时代。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传说二仙本是陵川人氏,唐朝人,父亲是乐山宝,母亲杨氏偶感神光而怀孕,生下二女,出口成章,聪慧睿智。不幸母亲早逝,继母对二女百般虐待。寒冬腊月,逼二女单衣赤脚上山采菇,冻僵的双脚裂开一道道口子,流淌的鲜血,渗入冰冻的土地,长出味道苦涩的苦苣。这种在上党地区随处可见的野菜,传说就是二女鲜血化成。盛夏酷暑,继母又驱二女捡拾麦穗。陵川地区山高气凉,鲜有种麦,二女不敢空手回家,嚎啕大哭,惊动天阙。天降黄龙携二女驾祥云升天,化为仙人,终成正果。宋
崇宁四年(1105年)八月,宋徽宗赐“真泽”为庙额。宋
政和元年(1111年)四月十一日,宋徽宗敕封二仙为冲淑、冲惠真人。老百姓无论天旱祈雨,还是七灾八病、求子祈福,都来祈祷二仙。
学术研究
《文物世界》2010年第3期收录《山西东南地区宋代建筑特色探析——以晋城二仙庙为例》。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晋城二仙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晋城二仙庙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晋城二仙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东南村村北。
自驾:从泽州县人民政府出发,途经金村大道、太岳街,到达晋城二仙庙,路程约9.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