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建筑特点
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
月台,属于台基的一部分,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台阶又称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型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 栏杆又称勾阑,起到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
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其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月台与台明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正座月台的高度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而包台基月台要比台明低很多。
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