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民俗活动。 二仙庙,河口东岸,这里左
悬谷,右紫金,前小库,后沐涧,水环翠拥,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唐代始建,宋、元明、清续修,传说唐李渊和李世民逃亡斯地,二仙从洞中走出,为其解决粮草并点化前景。李氏父子表示,称帝后定给二仙建造庙宇。
二仙庙进深一千五百多米,通阔近百米,前有五重门,其后有天王、金刚像、钟鼓楼、五间重檐阁,内设多通圣谕碑石。二仙庙每年的
三月三庙会,男女老幼密密如蚁,层层如织。昼跻途中,夜休盈院。
飞来石位于紫虚元君大殿后,一石突兀孤立,高约三丈,中间裂一缝,上建梳妆台,修有台阶可曲绕盘上。石壁上刻有宋仁宗教书及王安图齐御香祭告题刻以及明清时期题刻多处。在飞来石上有二仙的梳妆台,也是李耳斗二仙”神话的场景。游人往往定位投石过缝,以石落处判定生男育女,颇有情趣。
二仙庙会与道教上清派鼻祖魏华存有着直接关系。魏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人,生于三国曹魏嘉平四年(252)。公元276年,24岁的魏华存嫁与修武县令刘文为妻,婚后生两子。由于其痴迷道教和玄学,36岁时魏华存开始在阳洛山沐涧寺修行。她博览群书,精研道家医学理论以及养生学,深习医理,疗病救弱,著有《黄庭经》等著作,并创立了有别于全真派道教的新派别——“上清派”。于是魏华存被尊为道教上清派鼻祖,当地民间俗称“二仙奶奶”。“二仙庙”初名“魏夫人祠”,唐垂拱四年(688)增修,易名“紫虚元君宫”。宋徽宗时续建,崇宁三年(1104)徽宗赐额“静应”,建“灵应”坊,改名“静应庙”,明清之后多有增修。
1700多年来,每年方圆数百里的信众都在此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缅怀魏华存为道教上清派、为华夏文化所作出的贡献,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 “二仙庙会”,并发展成为豫北及晋东南地区最著名的庙会之一。庙会时间为每年阴历三月初一至十五,届时二仙庙的道士要举行祭典仪式,来自山陕、黄河两岸的群众开展民间杂耍、戏剧表演活动。唐代至明清时期,表演以说唱、花鼓戏、诵经劝善为主。清末至民国初期,二仙庙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庙会期间,男女老幼密密如蚁,层层如织,昼跻途中,夜休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