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陈亮把
陈傅良(1137年~1203年)的思想归结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视事业的成功为言论的标准。叶适也同样重视
事功,主张“务实而不务虚”。但他比之陈亮“专言事功”更深入一步,能够用“功利”来衡量
义理,强调理论必须通过实际的活动来检验,认为“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认为道德不可能脱离
功利,“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对于批判当时
朱熹、
陆九渊的唯心主义哲学有一定意义,对以后
颜元乃至近代
魏源提倡的“实事”、“实功”和认识论上的“及之而后知”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