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鼓,是汉族传统棰击膜鸣乐器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专用于中国北方
说唱音乐“
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
鼓框木制,呈扁圆形,两面蒙以牛皮或羊皮,皮面四周边缘用鼓钉固定。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鼓面直径30厘米、鼓框高8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2厘米、鼓框高6厘米。鼓棰又称鼓键子,用竹制成,棰长24厘米。
书鼓,鼓中形制较小者。
鼓身呈扁圆形产,鼓框用硬质木料制作,两面蒙以
牛皮。鼓身四周刷朱漆。鼓面直径22—30厘米,鼓身高8—8.5厘米。发音较小
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
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
伴奏。
演奏时,用一支
竹制鼓
箭敲击。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
演员左手执
书板或
梨花片,右手执
鼓箭击鼓表演。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书鼓多面,有两面是由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珍藏多年后捐献国家的。其一鼓面直径22.5厘米、鼓框高6.7厘米,两面蒙以牛皮,鼓架由六根短竹绑制而成;其二鼓面直径25厘米、鼓框高8.9厘米,外表无漆饰。
演奏时,将书鼓置于鼓架上,鼓架以六根细竹用绳攀结而成。鼓面略低于肘部,或将书鼓以小木架支撑于几案之上,说唱演员左手执
书板或
梨花片,右手执单箭敲击鼓面。
鼓是中国传统的
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
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
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
共鸣作用,
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
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
黄帝征服
蚩尤的
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
帝王世纪》) 到了
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
雷鼓、
灵鼓、乐队中的
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
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
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20世纪初叶之北京的大鼓书,源自两个方向:向京东追溯,经
通州、
三河至河北
乐亭,辐射至京东北的
平谷、
密云,这一脉产生了
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派生出
平谷调;另一个是向京南追溯,经
廊坊、
霸州、
沧州至
河间,这一脉产生了
西河大鼓和
沧州木板大鼓。 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在清末传入北京后,吸引了一批市民听众,养活了一批说书艺人,木板大鼓传到北京,由于乡土味儿太浓,作为一个曲种未能扎下根来,但经过京津艺人胡十、宋五、
霍明亮的改造,产生了京腔京韵的
京韵大鼓,一代鼓王
刘宝全、京韵泰斗
白云鹏就此诞生。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距今已有百年之遥了。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豫对陵川县
潞城镇等十五个村庄进行了
实地考察,发现了以潞城镇
上郊村为中心的一些村庄保存着从康熙年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书鼓砖雕共150余处。这对于该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鼓书之乡奠定了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对于申报中国
陵川书鼓
砖雕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
开发价值。
李教授与现场的专家学者指出,砖雕工艺在
全国到处都有,但是将本地非常兴盛的曲艺活动变成一种民俗并作为一种非常奇特的书鼓砖雕图案,在全国没有见到。这种书鼓砖雕图案是以当地非常兴盛的陵川鼓书说唱中的主乐器
扁鼓作为主形象,而其他说唱鼓书中的人物情节图案作为辅形象。这种书鼓砖雕图案印证了在康熙以前陵川地区鼓书说唱的兴盛情况,因为只有在长期曲艺曲种兴盛的前提下,才可能把一种曲种的标志变成本地的一种民俗。陵川本地出现鼓书说唱的时间由此可断定在康熙以前。李教授建议有关部门要采取相应保护和抢救措施,在以上郊村为中心的一带村庄组建 “中国陵川书鼓砖雕艺术
博物馆”,并将陵川地区书鼓
砖雕工艺匠人还传留的技艺进行全方位的工艺流程整理,使这种国内唯一的曲种与民俗接合的书鼓
砖雕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五音大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曲种,清朝就有诗云:“五音齐奏带笺簧,
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密云
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现存演唱组合完整、伴奏乐器齐全的五音大鼓,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形态。
伴奏“五音大鼓”说唱的六件乐器是
三弦、
四胡、打琴(
扬琴)、
瓦琴、书鼓、
简板。这几件乐器可谓均是古董,都是从祖辈那儿传下来的。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瓦琴。瓦琴系
拉弦乐器,是六种乐器中最独特的、古老的,据考证可追溯到
唐代。蔡家洼的打琴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流传我国较早的两排码八档式扬琴。另外,三弦、书鼓和简板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