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博物馆(Ulanqab Museum)是
乌兰察布唯一的综合性公立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2012年被
中国博物馆协会、
国家文物局评定为
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不仅具有文物收藏、展览陈列、学术研究等基本功能,还承担着全市文物保护、田野考古、协助市文新广局进行文物行政管理等职能。
历史沿革
2023年11月,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正式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2024年8月,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被定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简介
乌兰察布博物馆位于乌兰察布市格根西街10号,南与乌兰察布体育场相望,西与乌兰察布体育馆毗邻,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乌兰察布博物馆是
乌兰察布唯一的综合性公立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2012年被
中国博物馆协会、
国家文物局评定为
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不仅具有文物收藏、展览陈列、学术研究等基本功能,还承担着全市文物保护、田野考古、协助市文新广局进行文物行政管理等职能。
乌兰察布博物馆,建筑面积9000㎡,内部结构为二至四层
错层,内设基本陈列厅、临时展厅、多功能厅、文物藏品库、业务办公区等功能单元。
陈列展示,是乌兰察布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惠民的主阵地。基本陈列现有三个展厅,以“多元、融合、升华、辐射” 为主题,分为“文明星火”、“民族熔炉”、“帝国腹里”、“塞外手足”四大部分13个单元,共展出近4000件藏品,全面展现了乌兰察布大地从
远古到
中华民国时期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个陈列注重“以物见史”与
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既强调用文物说话,又广泛运用了多媒体、历史场景复原等前沿技术,令人如临其境。
乌兰察布博物馆的建馆宗旨是:以服务受众为最高宗旨,以文化传播为首要职责,以扎实的科研工作为支撑,以丰富的文化产品为载体,以藏品为生命线,以人才为动力源,努力把博物馆打造成乌兰察布的形象窗口和人文名片,打造成乌兰察布人的情感地标和精神家园。
几年来,乌兰察布博物馆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让深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等重要指示,自觉践行建馆宗旨,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积极弘扬乌兰察布优秀地域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年平均开放时间300天以上,接待观众约8万人左右。此外,他们每年都要因时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年10月,该馆员工在“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上,获“创意博物馆”一等奖。2015年9月,该馆在全国第十七次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被命名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馆藏文物
乌兰察布博物馆现有藏品3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8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138件。藏品主要以历史文物为主,还有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近当代艺术品。有距今成万上亿年的
古生物化石,有反映人类文明星火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有见证历代北方草原部族在乌兰察布地区繁衍兴替的生产生活用具,有中国北方长城边塞的特色文物,也有保存完好的千年契丹女尸等等,它们都鲜明地镌刻着乌兰察布地域文化的烙印。特别是西汉早期的虎衔鹰金饰牌、北魏时期的步摇冠金饰件、辽代的白瓷瓜棱提梁壶、元代的蟾蜍形砚滴、清代的乌兰察布盟长印等藏品,均为稀世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管辖隶属
乌兰察布博物馆前身为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1958年10月由
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批准建立,隶属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文化局领导。
1962年精简机构,上级决定撤销文物站。1977年05月
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考古发现
千年古墓睡美人
契丹族,这个曾经建立强大的辽王朝,统一了北方,对中华民族古文化有著重大贡献的民族,他们所留下的历史遗址,正成为人们去揭示这个民族兴衰历程的重要线索。
2003年通辽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
契丹女尸一时闻名全国,但是上世纪80年代乌兰察布辽墓出土的契丹女尸却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这具神秘的契丹女尸就存放在乌兰察布博物馆。这具千年女尸出土近30年,保存完好,现正在争取国家专项经费对其进行保护。
上世纪80年代,察哈尔右翼前旗固尔班乡豪欠营村许多村民以盗挖古墓为生,后来在挖掘古墓中死了一个人,村民们认为这是鬼神作怪,从此以后就没有人再挖盗古墓。
当时刚刚成立的乌兰察布盟文物站(今乌兰察布博物馆)得知这一情况后,经调查认为这是一处辽代墓葬,有10座。地表盗坑累累,散落著许多灰色墓砖。
参观信息
乌兰察布博物馆周二至周日,09:00~16:30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