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是蒙古语,乌兰是红色,察布是
山崖,合起来就是红色的山崖,就是常说的“红山口”。红山口位于大青山南麓今四子王旗境内,是一道红色的山崖沟口,即
呼和浩特东北十三公里处的红山口。这里松柏长青,绿水淙淙,是从古丰州滩通往后山和漠北的军事要塞。 “盟”,
蒙古语为“艾依玛克”,有友好联合、谈判会晤之意,后演变成组织机构的专用名称。
寄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中国人有着热爱家乡的传统美德和厚重文明,不管身在何方,无论官有多大,故乡这块热土总是让人魂牵梦绕!
作为一个乌兰察布人,我们也深深
眷恋着这块水肥草美的沃土,眷恋着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
热爱家乡就要了解家乡,了解了家乡我们就会更加热爱她!
地理位置
乌兰察布盟会盟之地是在归绥(今
呼和浩特市)以北120里处的乌兰察布河畔,属四子王旗境,今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白彦敖包行政村一带,与《绥远通志稿》“地名乌湖克图”的记载非常吻合。乌湖克图系列蒙古语,意为“有油脂”,蒙古语称石英石为乌湖克朝鲁(直译:油脂石),因白彦敖包山坡上至今还有两块乳白色巨石(石英石),所以当地人就称该地为乌湖克图(汉译为“有石英石的地方”)。登上耸立的白彦敖包山顶,向南眺望,蜿蜒流淌的乌兰察布河依然如旧,数十里外的七座山峰(当年六旗和盟府各有一祭祀的敖包)俨然七只威风凛凛的雄师,昂首挺立在杜尔伯特草原南端。
历史背景
清朝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朝廷年号为“天聪”。天聪六年,即公元1633年,阴山山脉和河套以北的四子王部落,乌拉特前、中、后三部,茂明安部落,喀尔哈右翼部落等六部落的首领,第一次会盟于乌兰察布这个要塞,后演变为一级政府组织机构。从1633年算起,乌兰察布已经有370多年的历史了。
《绥远通志稿》(卷1.下册)称:“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乌喇特前、中、后三旗,六旗共组一盟,并由清廷指定以乌兰察布为每年会盟之地。盖其地有河,名乌兰察布,因以河名呼其地,以地名呼其盟。实则河名乌兰察布,而地名乌湖克图也。”
为了纪念乌兰察布盟首次会盟,在距白彦敖包东四华里处,建有一座铁塔,铁塔中部镌刻有满蒙两种文字塔记(塔记失传)。纪念塔毁于1952年,现仅存其遗址,当地人们至今仍称此地为塔地。
会盟的意义是什么?那时候,定期或不定期由部落首领(扎莎克达尔成)率领本部官兵,到约定的地点会合,祭祀祖先、检阅军队、协调牧地界限、处理民事纠纷、约定部落重大活动等。会盟期间,朝廷也派钦差大臣莅临,传达皇帝旨意,或访查边事民情,或安抚部落首领,或奖赏王公贵族。那时候的会盟,相当于现在地区间的“年会”或是“论坛”,组织比较松散,还未形成一级政府形态。
到清世祖顺治和清圣祖康熙年代,中央政府逐步统一了蒙古各部,才开始仿照满洲八旗制,在大漠南北建立推行
蒙古八旗制。即红、黄、兰、白、镶红、镶黄、镶兰、镶白的八旗编制。以原有部族驻牧地域为活动范围,建立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组织,即为一个旗。旗(和硕)有长官(扎莎克),既听从朝廷的旨意,也管理本旗的军政事务。比如现今的集宁、土贵乌拉一带,就是当年的察哈尔部黄旗;凉城、卓资一带,是红旗;卓资东至科布尔一带为镶红旗;科布尔到白音察干带是镶兰旗等等。有些蒙古部族还没有八旗建制,但后来在部落名称的后边也加了一个旗字。比如,阴山北侧的达尔罕、茂明安、四子王等地域也称作旗。
旗的上一级组织机构,根据历史渊源,称为“盟”。清政府推行
蒙古八旗制度,对于巩固边疆、加强中央集权都起过积极作用。
发展
1950年4月1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成立了“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设于固阳,隶属绥远省管辖;同年11月2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设立了“集宁专员公署”,又于1954年3月5日改为“
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设于集宁。
也在1954年3月5日,根据政务院命令,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原省辖区域,由内蒙古自治区统一领导。
到1958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行政区,划归乌兰察布盟领导,盟府由固阳迁至集宁;同时撤销盟一级政府建制,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公署,也称行署,是自治区政府的一级派出机构,不设人大常委会。
2003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撤盟设市,乌兰察布市第一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相继胜利召开,乌兰察布的历史随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历史沿革
乌兰察布市原为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这一称为始于1670年。从天聪年间到
康熙初年,
乌拉特部(原作乌喇特,后分为前、中、后三旗)、
茂明安部、四子部落、
喀尔喀右翼部(后为达尔罕贝勒旗)分别自呼伦贝尔草原和漠北归附清朝,后陆续编成6个札萨克旗,实行
盟旗制度,正式确立了乌兰察布盟(经我们考证首次会盟地应在金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八音敖包),其辖区范围一直到1945年4月才发生了重大变化。1657年(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由东北义州一带移牧于今乌兰察布盟东部地区,(此四旗1948年前后称绥东四旗,1949年建绥东四旗办事处,1950年改正红旗为东四旗中心旗,镶蓝旗、镶红旗为镶红、镶蓝联合旗,1954年撤销,新建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划入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后于1750年(乾隆15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又先后设置了
归化,萨拉齐、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尔、丰镇、宁远(1913年改为凉城)、
兴和、陶林(1954年撤销,划归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武川厅;1912年民国政府将上述各厅改为县;1919年设置固阳设置局,1926年改固阳县;1920年析置平地泉设置局,1949年设平地泉行政区(辖集宁、和林格尔、包头专区和绥东四旗办事处),1954年土默特旗也划该区;1921年析置招垦局,1923年改为集宁县;1945年析置
龙胜县,1952年改卓资县;1949年由武川县析置武东县,均属平地泉行政区。各县与各旗并存,蒙汗分治。1954年将固阳县划入乌盟。1958年固阳县划入包头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2年合并)划入巴彦淖尔盟。同年,武东县撤销,划归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卓资县;萨拉齐撤销,划归土默特旗和包头市。195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行政区,所辖地区划归乌兰察布盟。其实,乌兰察布盟辖6旗8县1市,即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52年由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而成,今简称达茂联合旗或达茂旗)、土默特旗(1965年分为土默特左、右两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丰镇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卓资县、武川县、兴和县与集宁市。同时,盟公署所在地由谷阳迁到集宁。以后乌兰察布盟建制的变化为:1962年,河北省商都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9年锡林郭勒盟化德县、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971年,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市,托克托县、土默特左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80年,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又划归锡林郭勒盟;1995年12月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划归呼和浩特市;1996年1月,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达茂联合旗划归包头市。
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正式撤盟设市。现全市辖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4个旗,辖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5个县及丰镇市、集宁区。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22号):撤销乌兰察布盟,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
(1)撤销乌兰察布盟和县级集宁市,设立地级乌兰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集宁区乌兰察布西街。
(2)乌兰察布市设立集宁区。以原县级集宁市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恩和大街。
(3)乌兰察布市辖原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卓资县、凉城县和新设立的集宁区。原乌兰察布盟的县级丰镇市由自治区直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