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岩茶
提神类茶叶
婺州举岩茶,又称金华举岩,属半烘炒绿茶,产于浙江金华北山村一带。产地峰石奇异,巨岩耸立,此石犹如仙人所举,因而此处所产之茶名曰“举岩茶”。
品牌历史
举岩茶产于金华双龙洞风景区黄大仙景区鹿田村附近。五代毛文锡李时珍《本草纲目》、黄一正《事物绀珠》、张谦德《茶经》、詹景风《明辩类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之一。
婺州举岩远在代已被列为全国茶苑的中一枝名秀。宋代吴淑《茶赋》中,不仅描述了当时举岩茶的品质,并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赋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到了明代,婺州举岩被列为贡品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七里泷的水泡茶,婺州举岩品质超过久已闻名的武夷茶。
婺州举岩的茶树大都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岗斜坡上的。这里气候条件特殊,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这里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这里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层厚达1米左右,腐殖质丰富,极利茶树生长。
举岩茶采于清明谷雨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1千克干茶需采6万个左右的芽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5道工序
举岩茶品质特征为:外形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白交辉;香气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历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因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名:举岩之称,据传因产地峰石玲珑,巨岩重叠,犹似仙人在此举石而得名。
婺州举岩闻名于宋朝,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可见,婺州举岩宋时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
清道光年间,举岩仍有叶茶和芽茶进贡。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婺州有举岩,片片方细(注:方应为”芳“),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也“。
婺州举岩在宋、元两代时,用蒸青方法制成团饼茶,明代改蒸青为炒青,制成散茶包括芽茶和叶茶。几经沧桑,婺州举岩早已失传,到1979年在金华地、县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经过茶叶科技人员的努力,这一古老名茶才开始恢复生产。并被定为省级名茶。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著名的旅游胜地双龙洞附近的鹿田村一带。茶树大部分分布在平坦的田塍上,也有的生长在岩石缝隙中,还有的栽植在四周山岗斜坡上。这里气候条件特殊,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这里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这里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层厚达一米左右,腐殖质丰富,极利茶树生长。
制作
举岩茶采于清明谷雨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一公斤干茶需采6万个左右的芽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等五道工序。理条和挺直是举岩茶成形的关键工序,炒制的特点是以烘为主,炒烘结合,既保持原有茶芽特色,又在锅炒中稍加手压,使成茶独具风格。
具体方法是:
摊放:鲜叶进厂后经过6~8小时的室内摊放,使其丧失部分水分,利于保色和做形。
杀青:在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20℃左右,投入摊放叶100克左右,采用竹丝帚上下翻动,使芽叶杀匀杀透,不焦芽不焦边,无红梗红叶。
理条:在平锅内进行,锅温先高后低,一般为80~60℃,投叶量为150~200克杀青叶,采用抖、抓、捺手法,交替进行,达到条索直而细紧的目的。当芽叶有刺手感即起锅回潮摊凉,历时10分钟左右。
挺直:在斜锅内进行,锅温70℃左右,目的是继续做形和蒸发水分。通过挺直手法炒制,使芽叶更加直挺紧结稍扁,当干度达八成左右即起锅摊凉,历时6分钟左右。
烘干:焙笼烘干,分初烘和足烘两个过程。目的是蒸发水分,固定形状,增进香气。初烘烘温70~80℃,烘至九成干下烘摊凉。足烘烘温50~60℃,要求文火慢烘,烘至足干,茶香透发,手捻成粉末,含水量6%左右为宜,历时2小时左右。
婺州举岩,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翠交辉,香气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传说
举岩茶味道独特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北山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加上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当然,举岩茶能够传承千年,还离不开两位名人,他们就是黄大仙和朱元璋
相传南宋嘉定年间,有一位名叫唐季度的人左眼患有眼疾,看了不少名医也没治好。有一天,他上山经过一块大石头边,突然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唐季度回头一看,石头上不知何时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说唐季度是善良的人,不应受此疾苦。他从石缝间采了一把草药沥汁敷在唐季度的左眼上,唐季度的眼疾很快就治愈了。这位道翁就是传说中的黄大仙,他所用的草药就是生长在巨石缝隙间的茶叶。为了纪念黄大仙的善举,老百姓将这种茶叶称为“举眼茶”。
而举岩茶则是后来朱元璋赐的名。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兵攻打婺州,久攻不克,遂屯兵北山。然而因水土不服,军中眼疾肆虐。朱元璋心急如焚,他手下的谋士出主意说:“北山有一得道高人名曰黄大仙,何不祭拜仙人以求良策?”朱元璋依言而行。当夜黄大仙托梦给他:“欲医治眼疾,必得北山岩茶。”次日,朱元璋早起途经巨岩,发现岩缝边有茶树,遂采叶制成茶水送给将士,果然茶到病除。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将金华北山“举眼茶”改称为“举岩”,并列为贡茶。古代,每年要进贡举岩茶11公斤。
评价
金华举岩茶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上乘的品质,成为明、清两代贡茶。在金华市刚刚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举岩茶名列其中。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对已经濒临消失的举岩茶进行抢救性保护,在举岩茶原产地北山鹿田建立了基地,如今,基地已呈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看到如此优美的环境,沈才土说,举岩茶基地不仅具有茶叶生长的良好环境,也具有开拓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潜力,只要开发得好,一定能为双龙风景旅游区的旅游品牌增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3 22:19
目录
概述
品牌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