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修志始于何时,无考。历史上共有5部志书,即:明嘉靖四十年(1561) 《临清州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临清州志》,清乾隆十四年(1749)《临清州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临清直隶州志》,民国二十年《临清县志》。
新编《临清市志》始修于1982年,搜集文字资料450万字,1997年8月正式出版。本志上限1840年,大事记起于发端,下限1990年,个别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全书除序、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修志始末外,共分25编,依次为: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农业、水利、林·牧·渔业、工业、交通·邮电、商业、供销、粮食·油料、经济管理、城乡建设、财税·金融、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宗教·风俗、方言。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边缘,与河北省临西县隔河相望。其前身为清渊县,西汉初置。后赵建平元年(330) 改清渊置临清县。1983年撤县复市。至1990年,临清市辖14乡、 5镇、3个街道办事处、38个居民委员会、601个行政村。1990年总人口为672759人, 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06%;少数民族13082人,其中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2%。 全境总面积957平方千米, 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有卫运河、 古运河、马颊河3条河流,17条干支渠全长266.89千米,流域总面积950.1平方千米。
临清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206天,年平均气温12.8℃。适宜种植棉花、小麦、玉米、 花生及杂粮。各种资源较为丰富。水利资源3亿多立方米,主要为引黄河水和天然降水; 植物资源有乔木、灌木、木质藤本植物共37科67属126种,其中包括21个变种和6个变型。主要树种有银杏、油松、雪松、龙柏、侧柏、鹿角桧等,果树有苹果、梨、桃、山楂、葡萄等;
动物资源除牛、驴、骡、马、猪、羊、兔、鸡等外,野生动物有22种之多,鱼类有6目9科27属51种。名贵特产有大尾寒羊和狮猫。 临清地处大运河畔,借漕运之便,经济繁荣长达四百年之久。清末民初,漕运停止,经济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清人民为振兴临清,艰苦创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99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6.77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1.74%。粮食总产238231吨, 是1949年的4.8倍。棉花是临清农业的一大优势。1980年总产创全省第一,1985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优质棉出口基地,1989年跨入全国棉花百强大县前四名,1990年被国家农业部、纺织部评为优质棉基地先进县。 临清是老手工业城市,解放后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了纺织、机械、食品、酿造、 医药、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90年,全市有乡及乡以上企业22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5家。市属工业总产值91241万元。乡镇企业9392个,产值32852万元。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3.5亿元。 临清是鲁西北交通枢纽,是联系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重要门户。1990年,境内有省级干线公路5条、 县级公路11条,全长293千米;乡村公路19条,长250千米,全为
沥青路面。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遍布城乡,1987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新编《临清市志》环境与社会部分主要记述临清的地理环境、习俗、风土人情、方言及人物。其中“建置”对临清古“治所”变迁情况进行了考证。宗教·风俗编翔实地记述了回民在临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临清的活动历史、现状和各种风俗习惯。方言编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普通话作对比研究,并标出音韵声调。临清方言属于官话系统的冀鲁官话。 临清在明清时期就成为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城区80条街巷,以手工业命名的就达31条,较大行业26种,以哈达、
千张袄、竹器业为最。
临清地处冀鲁要冲,为“京师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志书记载了临清历史上大小17次战事,太平天国北伐援军攻占临清,宋景诗黑旗军大败僧格林沁等,重点记载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临清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唐代哲学家、音乐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近代史学家、语言学家吴秋辉,抗日名将张自忠,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古筝演奏家金灼南等皆为临清人自己的文化。临清是《金瓶梅》奇书故事的背景地和山东快书的发源地,已为广大研究者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