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池
汉语词语
临池,指俯视溪池。
基本信息
词目:临池
拼音:lín chí
注音:ㄌㄧㄣˊ ㄔˊ
历史记载
《晋书·卫恒传》
“汉 兴而有草书…… 弘农 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后因以“临池”指学习书法,或作为书法的代称。 唐 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宋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明 沈德符 《敝帚轩剩语·名臣通画学》:“前代名臣能临池者多矣,鲜有以画名者。” 清 田兰芳《云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晚年多病,出入愈简,数月座无一客。或临池,或复古人之谱,于枰间以自娱。”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夫人善临池,代公作行草,几夺真。” 吕叔湘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书法一项,确是一种艺术。但是这是要有写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临池的工夫,才会有成就的。”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日记抄得很工整,字体遒劲,也可作临池之用。”
比喻意义
学习书法谓“临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临池”义出此。宋曾巩《墨池记》载,王羲之亦有墨池故迹在临川(今属江西)城东。唐刘梦得《酬家鸡之赠》诗:“日日临池弄小雏,还思写论会官奴
典故
“临池”这个典故源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这个典故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
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正因为如此,后人称之为“书圣”。
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刻苦学习样代曾巩的《墨池记》里就有这人:“冬麦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帮迹,岂信然邪?”
参考资料
临池.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9 19:11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