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是
北宋词人
晏几道所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回忆当年与那位姑娘初见和交往的情形,把那位女子描绘得娇美动人。下片写分离后的思念。 时光流逝,不知她身处何方。结句写梦里相寻,表现出作者思念之深切。全词情景交融,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作品原文
临江仙①
斗草阶前初见②,穿针楼上曾逢③。罗裙香露玉钗风④。靓妆眉沁绿⑤,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⑥,行云终与谁同⑦。酒醒长恨锦屏空⑧。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②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③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
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④玉钗风:指女子头上的玉钗在风中抖动。
⑤靓(jìng)妆:秾丽的打扮。眉沁绿:黛石描眉所显现的青绿色。
⑥“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⑦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喻指女子如行云一样飘忽不定。
⑧锦屏:内室的屏风,此指内寝。
⑨飞雨:微雨。
白话译文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戏。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这首词中的女子,可能是叔原姐妹的闺友,逢到过节时来叔原家玩耍,叔原偶尔遇见,产生了爱慕之情。后该女出嫁远离,叔原心中犹念念不忘,作此词回忆与她相识的经过及分别后对她的思念。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词写情婉转而含蓄。作者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与重逢,而对于两人关系更为接近后的锦屏前相叙一节却未作正面表现,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梦中相寻一节也写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内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写得极为深沉婉曲。
上片不过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过这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暗暗交代了双方的感情由浅丽深,逐步递变。更妙的是,这个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忆叙他与她在两个特定环境中的初次相见和再次相逢。“斗草阶前初见”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穿针楼上曾逢”写转眼又到了七夕。女子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这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下片则陡转话题,抛开往日美好的回忆,陷入眼前苦苦相思的苦闷之中。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的典故,表达了心中的无限惆怅。“流水便随春远”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
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
“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这首词写怀人。表现作者对往日相逢的美好回忆和如今孤独相思的不堪。全词前后反衬,对比鲜明,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有很强的感染力。
名家点评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刘逸生:词人正面写了与女子的初见、重逢,至于锦屏前的相叙,他更接近了,但词人却没有正面写,只是通过‘锦屏空’来透露,这样写就更耐人寻味,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梦中相寻路上的“飞雨落花”,这一句写得也很含蓄,不仅给梦境以迷蒙的色彩,而且含蓄地暗示出女子的遭遇和梦中的难寻,同时还透露出小晏无可奈何的情怀,抒发了自己生活中的真正哀愁。(《二晏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其词以表现女性生活为主,大量描写青年男女别离相思的惆怅与痛苦之情。有《小山词》一卷,明毛晋刊入《宋六十名家词》中。《
全宋词》收其词2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