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不惧是一则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
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
成语出处
西晋·
陈寿《三国志・魏书・陈留王传》:“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指正烈。”
“临危不惧”由句中的“临危不顾”演变而来。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
魏国派三路大军进攻
蜀国,分别由
邓艾、
诸葛恪和
钟会率领。蜀国后主
刘禅发现形势危急,赶紧派大将军
姜维迎敌。姜维退守形势险要的剑阁,钟会见攻打不下,打算退兵。
就在这时候,邓艾率军绕过剑阁,直取成都,刘禅见无法抵抗,便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没有办法,只好到钟会阵前投降。
邓艾灭蜀后,在成都骄傲专横,独断独行,引起晋公
司马昭的疑忌,钟会乘机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便下令将他逮捕,钟会带着姜维赶到成都,派兵将邓艾押送到洛阳去。
邓艾被捕后,钟会大权独揽。他想利用手握的重兵夺取天下。姜维发现了他的意图,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乱来恢复蜀国的统治,因此竭力怂恿钟会叛乱。
但是,钟会发现司马昭已有防备,决定马上动手,姜维想借钟会的手消灭从魏国来到蜀地的文武官员,然后再杀死钟会,为此对钟会说,这些官员不可靠,要赶紧将他们杀掉。钟会也知道,他们会反对自己叛乱,因此把他们召集起来,假传太后遗诏,说太后要他讨伐司马昭,希望大家遵遗诏办事,同时拔出剑威胁说,违令者斩。
众官员慑于钟会的威胁,只好勉强依从,只有
夏侯和、
羊琇、朱抚三人毫不畏惧身处危境,拒不听从钟会的话。钟会一时间也奈何不得他们,便将他们关押起来。
魏国文武官员被关的消息很快传开,士兵们不愿叛乱,组织起来攻打钟会。被关押的官员乘机逃出去,和部下一起攻打钟会。
钟会见大批魏军来攻,慌了手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要他反击,并带领钟会的亲信迎击魏军。由于寡不敌众,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也被杀死。
叛乱平定后,
魏元帝下诏书表彰夏侯和、羊琇和朱抚,说他们坚持气节,反对叛乱,不屈不挠,拒绝钟会的威胁,临危不惧,言辞中充满了正气和忠烈。
成语寓意
危难恰似猛兽、一个翻卷而来的狂潮,当它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只要自己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勇于顶住它头几个回合的扑腾,能够挡住第一个浪头的冲击,危难就犹如一只被挤破的气球,顿然内气泄漏、干瘪无力。这时,胜利就将属于你。保持镇定的心态可以使人临危不惧,在面对危难时保持头脑冷静,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危机来临时,要保持头脑清晰、理智地思考问题,以便快速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临危不惧”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临危不惧”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唐·
陆贽《李澄赠司空制》:“天授将材,勇而多智,临危不惧,见义必为。”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三国演义》:“披坚持锐,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赏必行,罚必信。”
近代·
俞林《国际悲歌》:“她身材瘦小,沉默寡言,但是勇敢沉着,临危不顾,经常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抢救伤员。”
当代·
袁鹰《囚室内外》:“他们的临危不顾,临难不屈的英雄气概,真正是光耀曰月,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