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镇丰荡村,位于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黄姑新港村南部,黄姑运港村北部,杭浦高速公路北区。 丰荡村地理位置优势,注册户数为759户,人中为2916人,农业特色是以农户种粮为主,养猪专业户若干名,新农村建设第一小区已完成,20多户农户已入住,水泥路已户户到家,现有2个新农村小区正在规划中。
简介
丰荡村位于平湖市境南部,距市人民政府驻地东11.7公里。东与横沼村接壤,西接星火村,南至黄姑镇运港村交界。50年代初属韩庙乡车路、大漾、双庙3个行政村。1955年组建5个初级社,1957年合并为黎明、建丰高级社,1958年合建为徐埭人民公社三大队,1961年为共建人民公社丰荡大队,1983年为共建乡丰荡村。
区域概况
现有大沼、杨家浜、孙家圩、全家宅基、南杨家圩、漾浦楼、全家庙、杨家沼、会桥、荷花池、路口沼、冯家宅基、斜桥、荡头圩、环龙桥、丁家漾、胡家桥、曹家宅基、胡家浜、张家沼、车路、西水沼、肖家桥、石堰2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大沼。1992年,全村834户、3006人。村境南北3公里,东西2公里,共有耕地4700余亩,以种粮棉为主。
历史沿革
1949年前,这里海沙荡田为多,
土壤土地500余亩,改造盐碱地2000亩。通过对农业的投入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大片荒荡改造成为稳产高产的
良田。1992年粮食总产2590吨,棉花总产70吨,油菜籽总产475吨,分别列平湖市农业行政村第二、六、一位。此外,母猪年存栏1051头,居第二位,蚕茧总产12吨,名列共建乡前茅。
80年代农村推
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形势逐年好转,农民温饱得到解决。但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是摆在村干部面前两个问题。经过村领导研究决定,创办集体企业。1984年春,办起了服装厂,招收40名职工。1985年,开办玩具厂,为上海吴泾玩具厂加工玩具,招收职工50名,自带家用缝纫机20台,村大礼堂作厂房,后因业务扩大,
服装厂并入玩具厂。1989年后,与上海文体公司联营,1992年起,玩具直接进销,产品出口美国,产值增加。现有新厂房3500平方米,新购置
工业缝纫机150台,汽车2辆,拥有
固定资产原值185万元,职工400余名。销售收入从办厂初期不到5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573万元。1992年,全村有玩具、服装、水泥制品等5个企业和渔类
养殖场,共有固定厂房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54万元。各项专用基金48万元,企业销售总收入600万元,实现利税29万元。职工总人数增加到614人,年人均分配从办厂初期500元增加到1630元,总分配额从2.5万元增加到100余万元。全村工农业总收入从1980年不到100万元增加到1992年的1179万元,村民年人均分配从180元增加到1322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0倍和7倍。
发展状况
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大多数家庭有电视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全村有436户盖了新楼房。村委会为村民办了三件实事:投资建起了
自来水厂,全村农户用上自来水;新办村合作医疗卫生室,盖起新房,购置医疗械具,并从企业筹集2.5万元作医疗基金,既方便村民就医,又可按规定报销部分医药费,被上级卫生部门评为甲级卫生室;修筑乡村道路5000米,解决了群众行路困难。 富余劳力基本上解决了出路,还有40余名残疾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光靠村里照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村里决定办福利厂,让他们自食其力,增加收入。1992年下半年,投资80万元办了
福利服装厂,新建1500平方米厂房,购置工业缝纫机等设备95台,招收100多名职工,残疾人全部安置进厂,力所能及的残疾职工月收入稳定在200元左右。村里还将2名无依无靠的老人送到乡敬老院,费用由村里负担。重视解决特困户实际问题,补助5.7万元为4家危房户建造新楼房640平方米,对患有重病的家庭多次分别给予救济,共6万余元。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注重教育工作。1984年新建500多平方米村完小教学楼一幢,添置了课桌椅和教具;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师生实行教学成果奖,效果明显;入学率100%。
学生成绩名列前茅,该校先后被评为乡级先进2次,市级先进3次,有5名学生获市级奖。与此同时,村里还为学龄前儿童进行基础教育而建造3间教室,50余名幼儿就近上学。全村先后有61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生态环境
80年代以来,在发展工农业生产同时,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净化优化
人类生存资源。1986年10月,在兴建养猪场和养场鸡的同时,村里又投放资金40万元,建造大型
沼气工程,利用猪场、鸡场粪源和农田稻草秸秆生产沼气供应全村农户廉价使用。沼气工程建成和科学化、现代化养猪养鸡,不仅改变了村民祖祖辈辈家庭饲养畜禽和烧草秸的生活习惯,为群众带来了方便;更使村区脏、乱、臭的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加上这些年,村里有规划地逐年在村庄周围、河边、路旁、宅边,种上1300余株
水杉、
香樟、
广玉兰等常年绿叶树,主要通道建起花坛,种上各种花卉。在通往农田的机耕路和大田埂上种水杉7600多株。在12亩渔塘边种上柑桔、葡萄。这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0%以上。当人们踏进丰荡村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空气清新、花木葱翠。人称“江南伊甸乐园”。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和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按规划对旧村进行改造。户户住新房,收入高的住进三层楼房。三条“工”字形河道,两旁砌好块石。改建一座农民文化宫,建造灯光球场一个,供村民纳凉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2座,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一个,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晨曦初现,一批太极拳、舞剑爱好者,迎着朝霞在河边、球场上锻炼。夜晚,华灯初上,农民文化宫迎来了一批球迷、书迷、棋迷,各显身手。
文化生活
重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丰荡村党支部工作的优良传统。1992年4月,浙江省村落文化研讨会在此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丰荡村各方面工作都给予高度评价。丰荡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村里每年拨出资金,让55岁以上妇女和60岁以上男子分别领取每月40元、50元的劳保费。1991年起,村里投保10万元作为村民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金。凡本村村民子女从
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可享受免费教育。为鼓励多出人才,凡考上大专的村里每年补助奖学金1000元,考上大学本科的每年1500元。1988年,村里办起
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夜校,积极鼓励村民做一个有觉悟、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为了提高村民思想觉悟,杜绝各种歪风邪气,村党支部在加强思
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制定了一套村规民约,干部以身作则,多年来无赌博、无盗窃、没有打架斗殴、不搞封建迷信,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是鄞县有名的”七无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丰荡村人在获得“全球五百佳”殊荣后,又开始了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的新追求。向国家农牧渔业部写了《关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的报告》。按照规划,丰荡村人正在建设一个集现代农牧业、现代园林式村庄为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包括现代化种养业小区、能源制造生态平衡小区、国际环境保护村建设小区。丰荡村人的目标是使丰荡村真正成为国际一流的“田园都市”。
村镇产业
1980年,村办企业起步,创办了五金厂,以后又兴办彩印厂、胶印厂、制版厂、化工厂,形成以印刷业为主体的工业门类。1992年,村办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万元,利润206万元。1993年又与台商合资办起了
宁波阿波罗东港电器有限公司,生产
卫星电视接收器,产品投放国际市场。
农业自从合作化以来有计划进行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86年起,村里改分户经营为规模经营。由7个家庭农场,分别承包300亩耕地,承担6万公斤的国家定购任务。依靠科技兴农,
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一优两高”农业,
产量稳步上升。1990年,平均亩产1025公斤,实现吨粮村的目标。1986年,村里投资98.5万元,兴建了一个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大型养猪场和养鸡场,并列入宁波市肉禽副食品基地。6年来,为市场提供肉猪上万头,肉鸡18万只,创利近百万元。1991年被评为省、市级“七五”畜牧生产模范村。
1995年10月,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下,村两委会重新进行民主选举,组建了以刘玉为村支部书记的村级班子。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部分村办企业的动产进行拍卖,不动产
租赁,减少风险,确保村集体每年有固定收益;对留下来的村集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添先进设备,争创更大效益。如把凹凸彩印厂这个“大锅饭”的老厂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后,经营状况很快好转,当年上缴村级集体净增10万元;在东港粉末涂料厂改造为集体经营承包制后,由原来每年亏损30万元,转变为当年上缴村集体20万元,发展到2004年净利100多万元。与此同时,还按照规划在村南建立个私工业孵化基地,推出一系列优惠
政策,吸引众多外地企业来村落户,既解决了本村农民的转岗就业,又开辟了村级集体稳固的财源。
到2005年,这个仅207户、516人的小村庄,村集体可用资金达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0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1.98亿元,可见,狠抓“发展生产”不放松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
随着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68年,全村集体拥有总资产不到5万元,到1992年已拥有固定资产85万元,流动资金140多万元,总资产达到225万多元。1990年起农业投入40万元,新建机埠1座,改造2座,新建大闸1座,新修三面光渠道1200米、水泥路900米,引
水渠砌石1000多米,改造低压线路,成为农村电气化合格村。村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全免,对考上中专和大学的学生,分别奖给助学金300元、500元。几十年来,村里一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享受120元补助金;村退休老干部实行
退休金制度,每人每月发给退休金30至45元。从1976年开始,村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变化,一幢幢新楼整齐地排列着,屋前屋后树木成行。到1989年,全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楼房。190户人家有200台电视机,其中彩电100多台,电冰箱、
录像机、空调机等高档电器也进入村民家中。同时,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停电时能用上自发电。
所获荣誉
村党支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村连续5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三无”村。村风良好,已连续10年无
刑事案件发生。1986、1987年先后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1、1992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红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