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步骑枪为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使用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正式名称为中正式步骑枪,最早在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11厂)组织生产,以取代
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
汉阳八八式步枪,因
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
发展沿革
中正式步枪,为德国毛瑟“标准型步枪”(毛瑟1924式步枪)在中国授权生产版本,使用7.92×57毫米尖头形毛瑟枪弹。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制式步枪。后来逐渐取代各兵工厂生产的汉阳八八式步枪。
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二四式步枪”,最初在枪身机匣上打上“二四式”印记。后又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身机匣打上“中正式”印记。比较特别的是其配用的全长达575毫米的刺刀,中正式枪身较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短,采用格外长的刺刀与重视白刃格斗有关。1935年双十节后,该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1937年统一了图纸、标准与材料、工艺,所以有人认为中正式步枪是中国第一种采用统一规格的制式步枪。抗日战争爆发后,巩县兵工厂因日军多次轰炸导致中断生产,此前共生产了11万余支。有三家枪厂迁往后方经调整筹备之后,开始继续生产中正式步枪。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
凡尔赛和约(Versailles Treaty)的种种严苛约束,军队被限制为十万人,军火生产只能在指定地点进行,军火的进出口一律禁上,连供给魏玛陆军(Weimar Riechwehr)使用的军火生产数量、存量也有严格的规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德国既存的庞大军事生产工业,仍在暗中运转。各式各样的军械仍然以不同的名义持续发展。毛瑟厂在1924年厂发展出了标准型(Standard-Modell)步枪,声称为商用步枪,但事实上是98式步枪的改良型,仅看枪上的阅兵钩孔就露馅了(在阅兵时,不用背带环,背带固定于头箍下的阅兵钩及扳机前的阅兵孔之间,较为平整美观)。该型虽在1924年定型,但是到了1930年代才开始量产。这是德国在吸收了第一次大战的实战经验后,改良的一种中间型,曾经作过几种不同的尝试,因此有不同的枪型。标准型的名称,来自于其枪管长为60公分(23.6寸),可供步兵及骑兵通用。事实上标准型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少量配给德国军方,以及
西班牙内战中的德国志愿军。随后继续演进,在1935年德国正式采用了
Kar98k步枪。如今标准型尚为人所知,很大的因素是由于中国在30年代采购之后,仿造了中正式。
标准型和98k的差异,主要在外形。98k的背带在左侧,标准型在下方,标准型有阅兵钩孔,98k则将其略去,后期21厂等的中正式也将其略去。标准型有握手槽,98k有准星护罩。扳手的形状,中国采用的为水平型, 98k及后期的标准型均改为下折型。(此点孰优孰劣,仍有争议,一般以为下折型节省空间,行动时不易误触,尤其在装置瞄准镜时,水平型无法使用。但水平型的长处是,射手无须寻找扳手的位置,手掌上推,一定会推到扳手。)98k木托上也有相应的凹槽。毛瑟步枪在枪托上均嵌有金属圆孔,供分解撞针部用,中国生产的毛瑟步枪,几乎无例外的省去这项配件,大概是考量士兵的素质,根本不要他们分解撞针部。标准型的设计上,原来即没有这个金属圆孔。其余内部机件、构造两者均相同,许多零件尚且可以通用。
中国仿造标准型也是其来有致,从江南制造局仿造毛瑟1871/84式开始,到民国初年的元年式步枪,毛瑟步枪向来是中国各界特别衷爱的步枪。以至今日,许多媒体,将所有的燧石枪、火绳枪、手动步枪一律称为毛瑟步枪。
原型枪
关于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型枪多有混淆之处。毛瑟系列步枪历来在中国有良好的声誉,仅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就进口过很多,其中既有德国原产的标准型步枪,也有比利时FN M1924/1930、
捷克斯洛伐克Vz24步枪等毛瑟步枪的仿制品,这些毛瑟式步枪长度相仿,外观相似,故有人认为中正式步骑枪的原型枪是来自
比利时FN M1924/M1930。此前只有广东省第一兵工厂在1932年仿制过比利时FN M1930式步枪,但产量不大。其实中正式步骑枪源自德国毛瑟厂1924年推出的标准型步枪,是一种缩短枪管的“短步枪”概念步枪,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的。用600毫米枪管代替G98式毛瑟步枪的740毫米枪管,作为毛瑟步枪各种改良型的标准型。一般称为“1924年式毛瑟步枪”。
另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生产武器进行了限制,因此德国绕过条约的约束,把生产合同都交给
比利时、
捷克和
奥地利来生产,因此中正式步骑枪的图纸有可能是从捷克、比利时这些地方来的,并非是来自德国的图纸。
德国标准型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兵工生产方面受到了《
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1924年,毛瑟兵工厂以外贸民用步枪的名义研制了毛瑟M98步枪的改进型号,称标准型步枪。此枪口径为7.92mm,枪管长600mm,1924年定型,六年后开始批量生产。
在德国,标准型步枪并未受到重视。1935年,德国陆军最终选择了毛瑟M98k作为制式步枪,而标准型步枪漂洋过海,大量出口到中国。
到了1939年,德国吞并了捷克后,获得大量Vz.24步枪,此时才把早年的毛瑟标准型步枪及其同型步枪重新定型为1924式步枪,也就是说,其实直到1939年之前,是没有M1924式毛瑟步枪的,M1924式步枪的定型甚至比Kar.98k还晚。而中国在1935年开始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的图纸其实是毛瑟标准型的图纸(有些观点认为可能是从捷克、比利时这些地方来的),而非像旧资料所说的那样是来自德国的M1924步枪图纸。
名称由来
1935年
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开始试生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
二四式步枪筹备、试生产过程中,受到蒋介石的重视,1933年、1934年先后两次偕夫人
宋美龄到
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
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刺刀加长。为表示对其尊重,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得名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
“中正式”枪身短了,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长了,在拼刺刀时还是不吃亏。蒋介石的建议符合步兵紧凑化、轻型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使“中正式”成为中国士兵喜爱的步枪。
仿制进程
中国自19世纪清末以来就开始不断的引进、仿制毛瑟系列步枪。20世纪30年代初
南京国民政府击败各地军阀,实现了中国在分裂近20年以后名义上的政治统一,国民政府军队开始尝试统一制式武器。当时国民政府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开始进行德国式的军事整编计划。
在1932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兼用为步骑枪,使用7.92x57mm尖弹,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制式步枪。该枪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
1934年时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向德国毛瑟厂订购了一万支德国标准型步枪装备武装税警总团(著名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的前身),兵工署技术司,借机请财政部部长
孔祥熙向该厂索取该枪的全套图纸,并附料表、检验样板、对板图一副。收到后,交给巩县兵工厂,根据图样、样板,修正夹头工具,筹备制造标准型步枪,原先预计在1934年10月底制出第一批新枪。但是毛瑟厂所赠样板,系已经用过者,交来图样,亦小有错误。兵工署技术司又向德国兵工署,正式商取德造标准型步枪工作图及检验样板图。巩县兵工厂当时厂长毛毅可,原毕业于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奉派前往德国引进标准型步枪工作图及样板。新图于1935年收到,仍由巩县兵工厂负责开发研制。
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在1935年7月开始最早生产,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枪,有印着二四式的枪匣。
“二四式”步枪筹备、试生产过程中,受到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重视,1933年、1934年先后两次偕夫人
宋美龄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刺刀加长。为表示对其尊重,由兵工署署长
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得名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介石(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节套上打印中正式、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中正式”枪身短了,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长了,在拼刺刀时还是不吃亏。蒋介石的建议符合步兵紧凑化、轻型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国情,使“中正式”成为中国士兵喜爱的步枪。
1935年10月10日,该枪开始正式量产,现存的实枪中,有一把是1936年12月生产的,序号已达58000,以此看来,当时巩县兵工厂一年有生产四万多支步枪的能力。中正式步枪使用7.92×57毫米毛瑟枪弹,比较
日本三八式步枪使用的6.5×50毫米步枪弹威力明显大。中正式采用的刺刀与毛瑟式步枪不同,因中正式枪身较短,为了与枪身较长的三八式步枪在格斗时相抗衡,其刺刀较长,仅刀身部分就比1924年式毛瑟步枪的刺刀的全长还长,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
现存的某些早期生产的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但没有接榫,只是用胶黏住,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但是时日一久,接合处必定裂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巩县兵工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运往湖北汉阳。1939年,改名为第十一厂之巩县兵工厂将枪厂交给已改名为第一兵工厂之汉阳兵工厂,从此第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枪,其实还是巩县兵工厂的原班人马。1940年,内迁重庆的第二十一厂(
金陵兵工厂)奉命开始筹备生产中正式步枪,21厂的枪厂参考了德制98式步枪的两万多张工作图,在原有的设计上进行研究改良,重新绘制图纸、改进机具,并采用了一些简化生产、提高产量的措施。新枪连刺刀一共定为94个零件,在1943年10月10日开始量产。
1946年12月,兵工署制定《中正式步枪核验暂行规格》,规定枪管及部份枪件的互换、高压弹试验(制成的产品称为蓝枪,须能安全发射数发特别装填,能产生2-3倍正常膛压的子弹而无异状,才能过关)、精度试验、刺刀、附件、涂油及包装等项验收内容及方法,以及枪件淬火的硬度等。这项规定配合了早己实施,每半年轮调一次的兵工署驻厂检验人员,建立了兵工产品完整的品质管理制度。
技术特点
改进要点
一、采用了短管步枪。
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首先在1932年开始仿制FN1930年式的21式步枪,但是产量不大,仅限于“南天王”
陈济棠的势力范围内。在此之前,中国比较普遍的自制步枪是元年式步枪,由袁世凯北洋时代的陆军部颁定,生产的有巩县、广东、四川等兵工厂,各厂制造的却都略有不同。
以巩县兵工厂的元年式步枪来说:枪全长1,255厘米、枪全重4.08公斤、枪管长738厘米。中正式主要的差异就是枪管缩短了138毫米,符合了武器发展的趋势。以此相较,日本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仍在生产长筒步枪。短管步枪在使用时,比较灵便,制造时节省材料,其杀伤力在射击和进行白刃战时,比起它的长筒兄弟,毫不逊色。
除了比利时制造的1924/1930式短管毛瑟步枪,捷克也生产了VZ 24式毛瑟步枪,中国在抗战前也买了不少。捷克和比利时都是使用德国机械和设计改良而出的,其差别在外观上而言,护盖延伸到头箍,不像毛瑟上段枪管露出。护盖并覆盖到照门前端,不像毛瑟在照门尽端嵌入一道圆槽。内部作业大致相同,有的在抛弹片后面没有活动空间,以供缓冲用,有的无法单发喂弹,必须由弹仓上膛,这些是与毛瑟原枪不同的地方。
二. 采用了尖弹为制式标准弹药。
中国的
汉阳造和元年式,多使用圆头弹,其弹头重14.7公克(227 grain), 即使是元年式,原先仿自毛瑟1907式,使用弹药6.8x57mm为尖弹,在中国仿造时,也有改用和汉阳相同的M1888子弹,四川兵工厂和广东兵工厂的元年式则已经采用尖弹。尖弹的弹头轻,因此出速较高,其形状呈流线形,空气力学系数佳,因此弹道特性较好,不易受风向影响。
7.92x57mm尖弹有两种弹头,一为9.98克(154 grain)、一为12.83克(198 grain),是从M1888子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1903年采用。S型弹头(Spitzgeschoss,pointed bullet),是全世界第一种被采用的尖弹。(中国在采购1907年式之后,清末民初也用了一阵子6.8mm的尖弹,算是走在时代尖端。相对于美国的30-06,是在1906年采用的)
后来德国为了改进弹道的平直性及有效距离,又发展出了sS型(Schweres Spitzgeschoss, Heavy Pointed Bullet)。起先专供机枪使用,到了二次大战前,才统一配发给步兵。中国称S型为尖弹,供步枪用,sS型称为重尖弹,仅供三十节式、
二四式重机枪等使用。因为重尖弹要能适用于机枪猛烈的机械动作,生产难度较高,成本亦较高,并不普遍配发。
三、采用为制式武器。
中国军队须要采用统一的制式武器,这是从清末有志之士就不断大声疾呼,努力想实现的一个理想。可惜事与愿违,军阀混战期间,为了武装军队,往往饥不择食,又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式军械大贱卖,使得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日趋庞杂,互不相容。即使
黄埔军校,当年也是靠了俄国运来的八千杆Mosin Nagant 1891式起家。
1928年11月军政部兵工署成立,统筹全国兵工事宜。到了1933年1月,俞大维继任署长,他启用专门人才,展开了有计划、有制度的兵工建设,气象一新。他在职时间长达13年,经历了八年抗战,将中国的兵工事业,由一团散沙,开展到几近自己自足,生产制式统一的局面。他到了1946年4月才御下了这负重担,由副署长杨继曾接任,这又是他管理成功的一例,由体制内培养出了接班人。
“中正式”步骑枪,口径7.90毫米,全长1110毫米,全重4公斤,初速810米每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中正式”步骑枪采用7.92毫米×57毫米尖头弹,杀伤力极大,并可与当时广泛使用的机枪如捷克ZB26、“二四式”马克沁的子弹通用。
与圆头弹相比,尖头弹弹头质量较轻,初速较高,加之弹头呈流线型,空气阻力小,弹道特性好,不易受横风影响,从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远在汉阳造和“元年式”之上。“中正式”的另一个优点是,内部机件、构造均大体相同,包括枪机在内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锉即可互换,有的可以直接通用。
“中正式”的缺点是拉动枪机较费力,加之,在持续射击时,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更难拉动;射击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式。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仍在生产全枪长为1275毫米的“三八式”友坂步枪。“中正式”步骑枪比“三八式”步枪短很多,为在白刃格斗时与“三八式”步枪相抗衡,其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仅刀身部分就长达428毫米。
不过,“中正式”上刺刀后的全枪总长仍短于“三八式”步枪加装刺刀的长度。1928年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统治区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中正式步骑枪直到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开始换装俄式装备,残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线,用于装备民兵。
结构性能
中正式步骑枪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具备了毛瑟步枪的特长,枪闩前双闭锁榫、后有第三道安全榫、枪闩上有引导肋(Guide Rib)、节套有导气槽等。装填使用毛瑟特有的5发桥夹(Stripper Clip),由上方一次压装,装入后桥夹弃之不用。在节套上有导槽,左侧有供压装的凹槽。
在节套下有后座力阻榫(Recoil Lug),木托中有横销以供补强,这两样装置,使节套及枪管的组合,固定在木托中,提高了射击的精确度,今日手动步枪的设计,仍然沿用。
射击时,将扳手上推,旋转90度开膛,此时撞针即大部份受压缩,准备进入待击(Cock)状态。这一点是毛瑟受人批评之处,因为开膛、待击两个动作同时发生,在持续射击时,节套与枪闩因受热膨胀,原就较难开启,再加上须要压缩撞针,有时根本无法开膛。因此英国的李-英菲尔步枪(Lee-Enfield)采用后闭锁榫及闭膛时才进入待击的设计,以操作快速有名。
在拉枪闩时,如果枪膛内有子弹或已经发射的弹壳,枪闩头的退壳钩会裹住弹底缘,将其拉出,此时尚不能退壳,要拉到尽头,在节套左侧枪闩固定模块中的抛弹片,会通过左枪闩榫的凹槽,撞击到弹壳底部左部,才将弹壳弹出。所以,如果在拉开枪闩时力量不够,或抛弹片损坏,都可能造成退壳失败。尤其是抛弹片损坏时,再怎么推拉,那弹壳还是牢牢的套在退壳钩上。
制刀座是毛瑟式的,刺刀座装于木托上,由头箍固定,这与美式的枪管上附装刺刀座不同。同时,毛瑟式刺刀座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上刺刀时,通枪条插入刺刀柄中,因此用于毛瑟的刺刀,在刀柄底座都有一个长槽,是与其他刺刀显著的不同点。德国刺刀无枪管套环,因此刺刀不与枪管接触;中国采购及自制的刺刀多带套环。
保险在枪闩后部,顺时针旋转90度,即进入保险状态,此时可以将枪闩退出节套,遂行分解。此时,保险片也挡住了瞄准线,因此射手知道枪是在保险状态。置于180度时,枪闩不能取出,处于锁定状态。
毛瑟的枪管是独特的节段式(Stepped Contour),这是在1890年即已定型的设计。毛瑟在研发的过程中发现,急火射击时,枪管会受热而作直线膨胀,如果枪管只是作成渐减的圆筒形(Tapered),枪管延长时会压迫木托,导致变形,影响密合度。因此,设计成节段式,木托在每段之前预留空间以供枪管伸缩,如此一来,既可保持木托与枪的密合,又可以不受膨胀的影响。由此以后,绝大多数的毛瑟步枪都采用节段式的枪管。
标准型的直线形照门,是由98式的孤形照门改良而来,而且其底部是用螺丝锁在基座上。如此一来,如果改用不同的弹药,因弹道改变,可以很容易的更换有不同刻度的照门。
7.92x57mm的弹道和30-06非常类似,都属于长型全装药子弹。有效射程可达1,000公尺以上,与之相比,日本的6.5x50mm就差了一级,因之日军在吸取了在中国作战的教训之后,在设计99式时,改用了7.7x54mm的子弹,但在弹道、杀伤力上仍然无法与7.92x57mm相比。
中国在生产中正式的历程中,曾因核桃木来源困难,设计出钢条式的枪托;为了简化生产,制出过翻板式的300/600公尺照门;并曾试制过有防尘盖的样品;但是这些改进设计,都只停留在样枪的阶段,并没有正式投入生产。
中正式步骑枪最初主要装备国民党中央军的调整师,也就是许多媒体所称的“
德械师”。其实,所谓“德械师”仅仅是戴着进口的德国
M35钢盔、接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则以国产仿制品为主,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将其称为“德式师”更为贴切。
抗战全面爆发时,全部装备中正式步骑枪的中国部队只有属于调整师的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而同属调整师的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则是以中正式步骑枪为主,另有少量
汉阳造步枪。
中正式步骑枪首次参战是在1937年
淞沪会战中,由于该枪使用的7.92毫米尖头弹初速高,弹道特性好,因此有效射程可达1000米,而且尖头弹初速高,杀伤威力大,打到人体重要部位上非死即重伤。相比之下,
日军三八式步枪在常见的200-600米距离上的杀伤威力逊于中正式甚多。
经过战场的实际检验,中正式步骑枪显示出操作简单、结实耐用、火力强大、战术机动性好等诸多优点。日本人也领教了中正式步骑枪的厉害,随即研制出
九九式步枪,改用7.7毫米口径的尖头弹,但这种弹药无论弹道性能还是杀伤威力仍然比不上中正式步枪使用的子弹。不过,中正式步骑枪并非完美无缺。首先,中正式步骑枪的枪机拉动起来较为费力,加上持续射击后,枪匣与枪机因受热膨胀而紧贴在一起,枪机就更难拉动。其次,该枪射击精度不如日军三八式。最后,中正式步骑枪枪身较短,即使装上很长的刺刀(长约575毫米),但仍然比加装刺刀的三八式短一截,因此中国士兵在白刃格斗时容易吃亏。
性能数据
“七九”步枪性能参数:
口径:7.92毫米(中国旧称七九口径)
枪全长:1110毫米
枪管长:600毫米
刺刀全长:575.5毫米
全重:4.08千克
弹仓容量:内藏式弹仓,5发
弹药: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中正式步骑枪主要诸元
口径:7.90毫米(德国惯称7.90, 美国称为7.92, 中国旧称七九口径)
枪身全长:1.110米
瞄准基线长:503.5毫米
瞄准具: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
枪身总重:4千克
枪管长:600毫米
来复线条数:4条
来复线方向:右旋
来复线缠度:240毫米
弹药:7.92×57毫米
装弹具式样:桥夹
装弹具装弹数:5发
刺刀全长:575.5毫米
刀身长:484.5毫米
刺刀全重:0.75千克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有效射程:1000米
作业原理:旋转后拉式枪机,毛瑟式前栓榫锁定,手动(Rotatingbolt,frontlug,boltaction)
研发日期:1935年
生产商:巩县兵工厂(第11兵工厂)、广东第1兵工厂(后迁往广西,改名第41厂)、第一兵工厂(原汉阳接收巩县第11兵工厂)、金陵兵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
服役期间:1935年-1980年代
生产日期:1935年-1950年代
制造总量:600,000支以上
7.92×57mm S型尖头弹诸元
弹头直径 8.2mm
全弹长 80.5mm
弹头质量 9.98g
弹头结构 钢或白铜全被甲、铅心
弹壳长 56.8mm
装 药 片状无烟药
装药质量 3.19g
初 速 894m/s(740mm长枪管)
服役动态
生产情况
兵工署各厂生产中正式的情形如下:
1935年,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最早生产中正式步骑枪。
1937年6月,广东第一兵工厂(后迁往广西,改名第四十一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骑枪。
1942年7月,第一兵工厂(原汉阳)接收第十一兵工厂(原巩县)枪厂,开始生产中正式步骑枪。
1943年10月,第二十一兵工厂(原金陵),使用原先来自第一兵工厂,生产汉阳式步枪的设备,在近三年的筹备之后,开始生产中正式步骑枪。
此外,中共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水窑兵工厂,也仿造了一些改良式的中正式步骑枪。浙江省战时省政府在省主席黄绍竑的领导下,组织了浙江铁工厂,前后生产了四万把左右的七七式步枪。该枪与中正式非常相似,不过也有当事人说,原先是按比利时的1930式仿造的。七七式步枪和东三省兵工厂的十三式一样,枪闩上没有引导肋。
抗战八年一共生产了六十余万支步枪,扣除二十二万余支汉阳式,加上胜利后在21厂生产的,以及六〇厂在台湾生产的,由1935年到1949年,中正式的总产量大约在六十万。
这个数字与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来作比较,在1917年8月1日到12月31日之间,美国一共生产了414,696枝步枪。而一次大战期间,由1916年开始为英国代工至战争结束,美国一共生产了2,506,307枝M1903及M1914式步枪。这当然反应了当时中国工业能力的薄弱,兵工事业在事事优先配合,从业人员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也只有这样的成绩。
中国虽富于铁砂、煤炭、铬、钨、锑等国防资源,并向德国大量出口钨砂、锑等物资,一直到抗战之前,自己却没有办法生产制枪用的铬钢、钨钢等钢材。一切材料仰赖进口,不但耗费大量外汇,而且在通商口岸为日军封锁之后,兵工生产立即陷入了困境。
所幸在兵工人员的努力之下,使用撤到重庆的
汉阳铁厂、上海炼钢厂,以及原有的重庆电力炼钢厂,从1939年就炼出了钢铁,并随后制出了铬钢及钨钢等特殊合金钢,取代进口货作为制造军械的原料。这些努力,为抗战时的兵工生产作出极大的页献。
旧中国军队的一大问题是“万国造”,即武器来自多个国家,制式各异,无法通用,严重影响战斗力。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正式步骑枪的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躲避战火,巩县兵工厂多次搬迁,生产时断时续,加之造枪材料短缺和质量控制不过关,该枪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1943年,国民党兵工署才完成该枪的工艺图纸、制造模具和检测标准规范化,可以安排三家兵工厂同步生产。即便如此,中正式步骑枪从1945年到抗战结束时总产量也只有40万支左右,这一数量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没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式枪”。
退出历史
国共内战期间,虽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缴获的日本枪械,中正式仍是主要的量产步枪,在各战役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在当时的世界上,仍是数一数二的犀利军械。此后国民党撤到台湾,全面换装美式1903(其实是同级产品),中正式便逐渐退出了第一线作战序列。台湾的中年以上人士也许还记得在高中军训时,使用过中正式出操、打靶。
中正式最后一次上战场,是在
朝鲜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不少战士使用缴获的“中正式”步枪在朝鲜战场作战,当时美军中M1903式步枪也未完全退役,在武器装备上竟也成了个平手---栓动步枪与栓动步枪的对战。朝鲜战争后期,中国志愿军开始换装俄式装备,残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线,用于装备
民兵,有的甚至被改膛使用7.62x39mm/M1943型子弹。
后来有不少数量的中正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在实战单位退役后大批转入民兵部队中服役至1980年代。于是中正式步骑枪,在两岸都逐渐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为近代中国军备深受德国影响划下了一个句点,七九口径也成了绝响,象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如今重忆往事,缅怀十四年奋战;“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曾有无数人肩负着中正式步骑枪,同赴沙场,为民族的延续,与敌人决一死战。
收藏价值
“中正式”步骑枪已经彻底退役,成为收藏爱好者追求的目标。
收藏一把好的中正式并不容易。在1980年代中国出口了许多旧枪,开始时还有些状况好的,后来大部份情况都很差。更有商人到中国去,买来即将被送进熔炉的废枪,也拿到市面上来卖。因此在美国收藏家心目中,以为中正式的品质很差,使用的材料也有问题。单以材质而言,战前都是由奥地利、德国进口的,后期使用自制的钢材,也要通过高压弹测试,才能出厂,怎么会有问题?话又说回来,还存在的中正式,多是身经百战,经过四五十年的折腾,有个枪样子便是不容易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下令,禁止中国原为军事武器的枪械进口,所以要找一把好的中正式,除非有收藏家愿意割爱,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