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群的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山西中条山地区。为浅变质岩系,分下上两亚群。主要为粗碎屑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火山岩等,厚约6500米。属大陆边缘浅海环境
分布范围
中条群,大理岩含丰富的叠层石,在
黑色板岩中含少量微古
植物化石。下亚群自下而上分为界牌梁组、龙峪组、余元下组、篦子沟组、余家山组;上亚群自下而上分为温峪组、武家坪组和陈家山组。与上覆
担山石群及下伏
绛县群均呈不整合接触。篦子沟组底部中酸性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 Pb年龄20.6亿年。
命名
王植、 闻广于1957年创名。据山西地质局214队和213队(1967),该群下部5个组命名剖面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北西约6km的转山—西峰山,上部3个组命名剖面位于夏县东约30km的温峪—架桑。参考剖面位于夏县东约26km的支家川—曹庄—架桑。
沿革
王植、 闻广(1957)将中条山地区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划为元古宙上中条系上石英岩建造(相当担山石群)、元古宙下中条系变质火山岩建造、 上大理岩建造、上片岩建造、 下大理岩建造、 下石英岩建造(相当中条群), 太古宙五台系下片岩建造(相当降县群)。
1958年, 张伯声将中条系分上、中、下三部分
1。中、下中条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条群下亚群的层位,而上中条系则包括了现在的担山石群和西阳河群。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正式建立中条群。其层序和划分方案,对于中条山北部地区来说基本是正确的。它相当于现在中条群的下亚群的层位,包括界牌梁组、余元下组、篦子沟组和余家山组。1962年,白瑾在界牌梁组之上增添了龙峪组,使之更趋完善。山西地质局213队(1967)通过对中条山南区的工作,在原5个组之上增加了温峪组、吴家坪组。山西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5)又将陈家山组作为中条群的最上部层位,并将下5个组和上3个组分别划归下、上中条亚群,归属古元古界。其中吴家坪组因重名,改称为武家坪组。山西地矿局(1989)将中条群改称为中条超群,亚群升格为群。
特征
该群在山西中条山地区广泛出露,主要分布在闻喜—垣曲两县交界两侧、夏县东部一带,运城南部也有少量出露。下中条亚群
界牌梁组
底部为变砾岩及含砾长石石英岩,砾石以石英岩为主,次有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变火山岩等,砾径6—10cm,大者达30cm,浑圆状。向上为含砾长石石英岩,具交错层,有时见大型波痕,波谷平缓,还见叠加干裂。上部为石英岩、条带状石英岩夹含细砾岩薄层。厚度约134m,北厚南薄。
龙峪组
下部为砂质板岩,夹条带状
长石石英岩薄层,局部含少量方柱石变晶;中部为板岩、砂质板岩夹薄层石英岩、变粉砂岩和钙质千枚岩,局部含方柱石;上部为板岩夹大理岩,向上大理岩愈多,渐向余元下组过渡。厚度约238m。
、余元下组
下部为白云石大理岩,含燧石条带白云石大理岩,常见强烈同生褶皱,包卷层理,夹钙质板岩、方柱石变斑晶白云石大理岩;中部以灰色大理岩为主,少量硅质条纹白云石大理岩,含团块燧石白云大理岩和方柱石大理岩,硅质条纹显示强烈的同生滑动褶曲;上部为具方柱石变斑晶的白云石大理岩夹板岩;顶部为方柱石黑云片岩所替代。厚度约599m。
、篦子沟组
下部为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十字石榴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夹薄层不纯大理岩、变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和羽斑状角闪石岩)和方柱黑云片岩,局部有石榴堇青绢云片岩;上部为富含炭质的黑色片岩—炭质绢云石英片岩和炭质钠长绢云石英片岩,夹不纯大理岩和钠长浅粒岩。近顶部不纯大理岩增多,向余家山组大理岩过渡。本组岩性岩相变化频繁,各种岩石间常相互渐变。厚度约835m。本组是重要的含铜岩系,赋存著名的胡—篦型铜矿床。
余家山组
是该群中分布最广、岩性、岩相和厚度较稳定的一个岩组,下部为条纹—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夹板岩,有时可见含方柱石变斑晶的锰质白云石大理岩及含包心菜状叠层石的白云石大理岩;上部为结晶大理岩,含方柱石变斑晶,有时有少量燧石条带,顶部夹薄层片岩。厚度约2400m。
上中条亚群
温峪组
下部为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夹薄层状或透镜状大理岩,向上为含铁白云岩与黑云石英片岩互层,及至上部过渡为泥质白云石大理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局部夹十字石片岩。厚度约680m。该层位中有沉积变质铜矿化。
、武家坪组
主要为中厚层石英岩、长石石英岩,下部偶夹绢云石英片岩,上部偶夹
黑色板岩和砂质白云石大理岩,顶部为磁铁石英岩。厚度约1060m。
陈家山组
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下部尚可见石榴绢云片岩;中部夹有石英岩;上部为含石榴绿泥绢云片岩、含石榴绢云片岩,夹一层含铜石榴绢云片岩。局部地段夹薄层或透镜状大理岩。厚度大于550m。该群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经历三期褶皱变形、早、中期为紧闭褶皱,晚期为开阔褶皱。界牌梁组原岩为粗碎屑沉积岩,属滨海相;龙峪 组原岩主要为泥、砂质岩,碳酸盐岩少量,属潮坪相;余元下组原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少量泥质岩和石英砂岩,属陆缘斜坡相; 篦子沟组原岩是一套泥、砂质岩夹碳酸盐岩、炭质沉积岩和少量基性火山岩和英安质凝灰岩,沉积环境属浅海相,为还原条件的半封闭海湾式泻湖相沉积;余家山组原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夹少量泥质岩、硅质岩,为潮下—潮间带较平静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温峪组原岩为碳酸盐岩夹泥质岩和石英砂岩,属潮坪相;武家坪组原岩以石英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含少量泥质岩、碳酸盐岩等,属滨岸砂坝相;陈家山组原岩以泥质岩为主,其次为石英砂岩,局部有碳酸盐岩,为相对宁静的潮下页岩相沉积。
总体上,中条群属大陆边缘冒地槽构造环境的产物,下亚群构成一个完整的海进旋回,上亚群是一个不完整的从海退到海浸的旋回。余元下组大理岩中产出叠层石计2群4型,如Stromacolumna baishishanensis,Conophyton matigouensis,C.majinyaolumna等;黑色板岩中有少量微古
植物化石,计4属、种,如Polyporata sp.等。篦子沟组黑色片岩中有丰富的微古藻类植物化石,计有7属7种,如Lieominuscula aff. Minuta, Taeniatum sp.,T.crassum等。余家山组大理岩中叠层石有6群3型,代表分子有Colonnella sp.,Cryptozoon sp.,Zhongtiaoshania gamagouensis等;不纯大理岩和片岩中的少量微古植物化石,计4属2种,也有未定的,代表性的有Trematosphaeridium minutum,Polyporata sp.等。温峪组大理岩中产出少量叠层石锥体和微古植物化石,如Trematoshaeridium minutum。
武家坪组有极少量微古植物化石,如Polyporata sp.。界牌梁组古地磁极坐标,纬度=29.6 ,经度=216.7 , 古纬度=-5.8 ;龙峪组的纬度=14 ,经度=246 , 古纬度=-24 ;余元下组纬度=37.4 ,经度=273.5 , 古纬度=-15.4 ;余家山的纬度=14.8 ,经度=250.3 ,古纬度=-26 。篦子沟组底部中酸性火山岩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060Ma。该群与上覆古元古代担山石群及下伏古元古代绛县群呈不整合接触。下中条亚群余家山组与上中条亚群温峪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1.徐朝雷、徐有华、张忻,1983,山西省五台系,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备考
编撰者: 孙大中
作者1: 王植
年份1:1957
作者2:闻广
年份2:1957
系名:古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