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从事数字影片发行放映的公司
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影集团数字节目经营管理中心,于2003年12月4日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公司简介
成立之初公司名称为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2009年1月20日更名为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职能
在全国发展和建设数字影院;负责国内外数字版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公司下设办公室、财务部、统计部、综合部、发行部、设备管理部六个部门。业务工作包括数字设备安装和管理、数字版影片选购、签定合同、安装节目、宣传策划、发行管理、统计结算等。
公司团队
董 事 长:韩三平
副董事长:严晓明、焦宏奋、韩晓黎
董 事:史东明、刘小恒、喇培康、傅若清、姜涛、付国昌、陈飞、周德群、张国民、雷振宇
总 经 理:韩晓黎
副总经理:史东明、喇培康、傅若清
总会计师:姜 涛
总经济师:付国昌
总工程师:陈 飞
电影作品
(2011年)《新少林寺》《武林外传》《建党伟业》《无人区》
(2010年)《唐山大地震》《长江7号爱地球》《无人驾驶》《摇摆de婚约》《杜拉拉升职记》《恋爱通告》《未来警察》《无人区》《虹猫蓝兔火凤凰》《功夫梦》《孔子》
(2009年)《赤壁(下)》《南京!南京!》《寻找成龙》《夜·店》《天安门》《爱情36计》《疯狂的赛车》《刺陵》《非常完美》《建国大业》《夜玫瑰》《狼灾记》《十月围城》《80‘后》
(2008年)《三国之见龙卸甲》《哈!哈!哈!》《深海寻人》《时尚先生》《保持通话》《即日启程》《北京等待》《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梅兰芳》《赤壁(上)》《长江7号》《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我叫刘跃进》
(2007年)《一年到头》《胡同里的阳光》《青藏线》《导火线》《戏王之王》《基因决定我爱你》《风雪狼道》《门徒》《宝葫芦的秘密》《投名状》《爱情呼叫转移》《欣月童话》
(2006年)《霍元甲》《冈拉梅朵》《云水谣》
(2005年)《我们俩》《花腰新娘》《神话》《美人依旧》
(2004年)《大事件》《张思德》《信天游》《日日夜夜》
(2002年)《周渔的火车》《夺宝英雄》《王首先的夏天》《西施眼》《和你在一起》
(2001年)《血性山谷》《一百个》
(2000年)《押解的故事》《蓝色爱情》《好女不愁嫁》
成就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07年生产故事片54部;发行国产新片120部,全年实现票房10.1亿元,占全国院线国产影片票房的81%;全国国产影片票房排名前20部的影片中,中影集团参与发行的有17部;中影集团控股、参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占全国院线市场票房份额的42.9%……一组数据表明,2007年中影集团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稳坐中国电影行业第一把交椅。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2008年2月,“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推荐活动的名单公布,中影集团榜上有名。正如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所说:“如何在机制上更具活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是我们一直推进的目标。”
转企改制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韩三平说,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
在增强自我造血机能的同时,“资本补进”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显著特征。“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面对中国电影高速成长的现状,韩三平认为中影集团目前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向资本市场“要钱”,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创造品牌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07年,中影集团公司加大对制片环节的控制,成立了制片分公司。对这一举措,韩三平表示,制片是中影集团最核心的资源,现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制片品牌。贺岁档热映的《投名状》、《长江七号》和即将推出的《赤壁》、《梅兰芳》等影片制作精良,成为中影制片品牌的生动注脚。
中影集团2007年的另一个大动作是被誉为打造梦工厂的8部重点国产影片制片计划。中影集团希望凭借《青藏线》、《王选》、《胡同里的阳光》等类型各异的国产主流电影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国产重点影片品牌。韩三平强调,我们必须承担弘扬主流意识、拍摄主流影片以及弘扬主流道德观世界观的责任。
在这8部影片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占军导演的《胡同里的阳光》。2007年,中影集团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中国媒体基金合作设立5000万美元的中国传媒基金,用于扶持中国青年导演,《胡同里的阳光》成为第一个受益者。除了资金支持,中影集团在扶持青年导演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2007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香港英皇、香港寰亚等公司共同出资的“中影集团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将培养青年导演的过程细化成三步走,为青年导演的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除了保持以往商业大片、主流影片的制片特色外,中影集团还提出了“作家电影”的概念。刘震云编剧的《我叫刘跃进》在贺岁档激烈竞争中以500万元的成本赢得1300万元票房,打响了“作家电影”的第一炮。
齐头并进 打造健康产业链
“制片业虽然是龙头,但不是全部。”韩三平认为,后期制作、院线放映、发行等“旱涝保收”的产业在中影产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7年,中影集团分别组建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营销策划分公司与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机制上“兵分多路”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硬件建设上,韩三平格外强调中影集团的国企责任感,很多制作环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利润却很少,这些其他企业不愿做也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中影集团必须做。目前,由中影集团与柯达公司合作成立的华柯电影洗印公司已经投入使用,过去投资稍大的影片都要拿去国外洗印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我国的底片样片洗印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是中影“人无我有”的又一产业大动作。该基地2008年奥运会前正式运营,年生产能力将达到胶片故事片电影80部、数字电影100部、电视电影200部、电视剧500集,几十个相关配套公司将为全世界的影视制作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满足各种影视制作要求。
此外,中影集团进一步细化完善产业链。2007年集团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开发建设国有控股影院,已开业和即将开业的有9家,56个放映厅,1万个座位。2007年,中影与首钢共同组建中影首钢环球数码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计划在2008年年底前建设2000个数字影院。中影集团还重视后产品开发,成立了后电影开发公司,开拓了电视播映权的授权、音像制品的出版等业务,累计引进、出版、发行海外影视音像节目多达三千个品种。
在谈到中影集团公司今后的规划时,韩三平说:“中影集团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中,实力最强、门类最全、影响力最大。我们将把这些资源用好用足,为中影集团的强大而努力,还要为整个电影产业服务。”
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4日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公司宗旨
是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电影发展规划,提高数字电影市场经营运作和协调能力,吸引外来资本共同开发中国数字电影市场。
公司前身是中影集团数字节目经营管理中心,2002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部数字版影片:国产影片《天上草原》。2008年9月发行了我国第一部数字3D立体影片:美国影片《地心历险记》。
随着数字影院数量的增加,数字影片的发行成本将大大降低,可以预测今后将有更多更好的国产和进口影片采用数字放映的形式推向市场。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公司将继续扩大数字影院的发展和建设规模。届时,我公司将成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1 11:18
目录
概述
公司简介
公司职能
公司团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