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电影
上个世纪法国的“左岸电影派”
“作家电影”,即上个世纪法国的“左岸电影派”,法国的“作家电影”还是沉闷晦涩的“艺术片”,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等。
简介
即左岸派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运动中部分年轻导演创作的电影。
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代表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长别离》。
名词解释
左岸派电影,左岸派电影的导演大多都为学识涵养以及人生经验丰富的导演。“作家电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的无声电影时期,而真正形成却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国。发源是法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其诞生的标志作品是1958年特吕弗导演的《顽皮鬼》和夏布洛尔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日》。“新浪潮”理论来自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他创办的《电影手册》集聚了后来成为“新浪潮”为主的众多年轻影评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业余作家和影评家,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影学校或受过专门训练,对电影的认识和学习主要是靠在资料馆里看片得来的。“新浪潮”主将戈达尔曾声言:“拍电影,就是写作。”他们的影片也酷似作家的写作,大多专注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且多有自传色彩,制作上则往往集编剧、导演、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因此被称为“作者电影”。
与“新浪潮”并起的“左岸派”也被称为“作家电影”,他们与“新浪潮”有着共同的爱憎,更接近人们理解的“作家电影”——即作家直接参与电影制作。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等。后来,“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主将几乎都成了职业导演,人们也就不再称他们的作品为“作家电影”。
中国式作家电影
韩三平表示,所谓“作家电影”,是生活阅历丰富,对社会具有深邃洞察力和卓越表现力的作家(也包括部分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为大众广泛关注的生活热点、社会话题,用质朴的电影手法加以表现。他还特别强调,“一些国产商业大片创造了高票房,但在炫耀大场面、高科技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苍白无趣、远离现实的故事本身的质疑和抨击,针对这一窘境,中影集团计划团结一批作家,以他们为龙头,拍摄一系列不靠明星和特效,靠故事本身打动观众的小成本影片。”
中国首部作家电影的作者刘震云表示:“一、‘作家电影;概念,既不同于上个世纪法国的‘左岸派’,也不同于过去中国其他导演提出的概念,法国的‘作家电影’还是沉闷晦涩的‘艺术片’,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过去中国其他导演的‘作家电影’也是老、少、边、穷,注重残缺的民族元素;看这些电影不耽误睡觉,一觉醒来,相互都没损失什么。二、好看不等于胡扯,好看不等于没内容。什么内容呢?首先是当下的生活,眼前的中国人,不能让西方再认为我们还生活在秦朝和唐代;其次,‘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表现力,’揭示当下生活的深刻内涵,或者叫热点,电影要跟看电影的人息息相关,看后要有强烈的共鸣;三、颠覆大片的概念,不能说花钱多场面大动刀动枪就叫大片,真正的大片是人内心的洪流,洪流有多大,作品就有多大。”
创作特征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被禁的作家电影
由法国两位女导演维吉妮·德彭特(Virginie Despentes)和柯拉莉·郑轼(Coralie Trinh Thi)执导的新片《强我》(Baise-moi,英译Fuck me)于2000年6月28日开始在法国影院正式公映,第三天即被国家行政法院列为X级色情片(即中国人所谓“三级片”)而打入冷宫。各大影院被迫撤下该片宣传海报,停止上映。这是自1966年雅克·李维特执导的《修女》(La Religieuse)被禁以来,时隔多年第一部在法国被禁的“作家电影”。影片本身固然有争议,但这一电影审查事件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艺术家惊呼“道德主义”的新闻检查又回来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21:03
目录
概述
简介
名词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