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长野,卒于静冈。1912年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钢琴专业,同年12月作为代课教师被浅草区千束寻常小学录用,在教学的同时积极投入创作。1914年自费出版了歌曲《喀秋莎之歌》博得好评,成了其作为职业作曲家的开端。两年后陆续出版《春雨》(1916)、《
凤尾船之歌》(1916)、《流浪者之歌》(1917)等作品,逐渐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不久辞去教职,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之后创作的《船头小调》(1921)、《波浮之港》(1928)、《东京进行曲》(1929)、《
东京音头》(1933)等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作品。他的歌曲创作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去除音阶中四度和七度音的五声性阴音阶,被称为“中山晋平式的乡村民谣音阶”。歌曲的样式往往以小调性4小节、4段体为多,形成了被称为“晋平节”的歌曲模式。后形成日本歌谣的典型样式。他的创作主要在声乐领域,歌曲有2000余曲,出版有《中山晋平集》(1952)、《中山晋平作曲全集》(含童谣篇上、下,1956;新民谣篇一卷,1963)等。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晋平的原生家庭由父亲实之助、母亲宗、次子明孝(实际上的长子)、三子隆太、四子晋平、五子哲造共六人组成(长子贯藏早逝)。父亲致力于地方自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在晋平还是小学生时因病去世。尽管身材矮小,但坚强的母亲在养蚕和农田工作的同时,独自支撑着中山家。晋平在完成普通小学教育后,帮助家务一年,然后升入高等小学,但因家庭经济原因中途退学。之后,他在小诸的大和屋吴服店工作,但一个月后以假病为由返回家中。随着哥哥在郡政府工作的收入增加,晋平得以重返高等小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尽管比原计划晚了一年。即使在上京后,晋平也经常给哥哥写信寻求帮助,并在他们的经济支持下继续学习音乐。得益于家人的无私支持,晋平能够在东京继续他的音乐事业。
学生时代
晋平小时候是个淘气的孩子,但随着成长,他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根据老朋友新木德贞的说法,晋平在高等小学时与四位朋友一起制作了文艺同人志,并以《精华》为名印刷发行。当时有《中学文坛》、《文章世界》、《秀才文坛》等文学杂志,他们向往这些文学杂志,积极投稿并参与活动。这样的活动持续了大约三年。
晋平使用的日记本中,封面上写着“文士日记”,记录了他与田山花袋《蒲团》中出现的女弟子模特冈田美知代的文学交流。晋平使用“中山家”这个笔名,从家乡的枫树中汲取灵感,在明治38年给冈田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尽管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可能并不适合文学,但愿意在冈田的指导下尝试写作。
在《中央公论》(昭和10年8月号)的自传中,晋平回顾了去东京前的自己,称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乡村教师,被蘆花的《自然与人生》、《回忆录》以及藤村的《落梅集》感动得流泪。他提到成为
岛村抱月的门生的原因是因为厌倦了山里的生活,但晋平对成为一个知名文学家的学生可能也抱有期待和憧憬。
在东京音乐学校时代,当学生会的机关杂志《音乐》创刊时,晋平担任编辑,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新诗论》。在这段时间里,他还作为岛村的书生帮助编辑了第二次《早稻田文学》,日常与文学有着深入的联系。成为作曲家后,晋平能够为歌词创作,与作词家进行对话,这可能是因为他作为文学青年所打下的基础。
作曲生涯
晋平对音乐的觉醒始于明治27年,当时他还在小学,学校收到了一台风琴。尽管当时的音乐课只是占用了体育课的一小部分时间,但这台风琴的音色深深地触动了晋平的幼小心灵。因此,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参与每年在附近新野神社举行的传统艺能仪式“式三番叟”中,担任笛子演奏者。尽管他在做杂活时吹笛子,被周围的人称为“闲散者”,但他的笛声非常美妙,感动了所有听到的人。
进一步激发晋平对音乐兴趣的是,当他在中野小学高等科三年级时,听到了来自上田(现上田市)的一个小型乐队在学校操场上的演奏。尽管乐队的规模很小,只有五六个人,乐器包括大鼓、小号、单簧管和长号,但晋平被他们华丽的服装和勇壮的音乐深深打动,他回忆说:“我完全被感动了,决心要投身于音乐事业。”
明治36年,当时16岁的晋平在家乡的柏尾尋常小学首次登上讲台,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音乐课上。他练习风琴,采用身体语言和行进等身体表现方式,避免使用文语调的复杂歌曲,而是选择接近口语、易于理解的温柔歌曲。晋平的音乐课非常受欢迎,所有的学生在他上课时都非常安静地听课。在这段教师生涯中,晋平体会到了让孩子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到了东京后,晋平一边做文学家
岛村抱月的门生,一边上音乐学校。同时,与岛村关系密切的雅乐家和作曲家东仪铁笛正在寻找门生,晋平曾一度离开岛村,成为东仪的门生。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段时间对晋平来说是宝贵的,因为他近距离观察了作曲家的工作。这些经历加上在音乐学校的学习,逐渐塑造了晋平作为作曲家的品质。
晚年生活
昭和12年,晋平50岁时,战争的色彩逐渐加深。晋平并没有尝试逆时代潮流而行,而是努力创作符合军方要求的音乐。例如鼓吹伪满洲国的歌曲《请来节》。但他擅长的音乐风格与当时所要求的风格存在差距,似乎未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这个时期开始,晋平不仅专注于作曲,还深入参与了整个日本音乐行业的工作。特别是当他担任“大日本音乐著作权协会”的理事长时,对提高行业对著作权的意识和推动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战况恶化,晋平从中野区搬到了热海的别墅。这时,由于社会形势和各种原因,他几乎不再从事作曲工作,除了偶尔为了著作权协会的工作前往东京外,他将精力投入到了家附近租来的土地上,专注于园艺。
战后,晋平重新开始作曲,但似乎无法找回以前作曲的感觉,没有再创作出流行歌曲或童谣。不过,他继续接到创作校歌、社歌和新民歌的委托。有一个轶事提到,晋平在东京音乐学校毕业后,首次受雇于千束小学时,他高兴地接受了创作校歌的委托,并且拒绝了作曲费,而是接受了学校赠送的挂钟,他将其装饰在客厅里,显得非常高兴。
晋平非常注重健康,尝试了各种健康方法,但在昭和27年,由于战争期间持续的园艺爱好突然无法继续,他开始经常卧床,同年12月,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因胰腺炎去世。据说他去世时的面容非常安详,甚至看起来带着微笑。
婚姻状况
大正六年,晋平与江南敏子结婚。当时,他们是一对罕见的双职工夫妇,关系非常好。然而,他们没有孩子,所以在12年时收养了一个名叫卯郎的养子。卯郎是敏子工作的赤坂中之町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他的父亲在前一年去世,留下了六个孩子。敏子辞去了工作,照顾卯郎。此后,在昭和五年,晋平还收养了他的侄女藤井梶子作为养女。家庭关系和谐,对于忙碌的作曲家晋平来说,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是一段令人放松的时光。
然而,在昭和十一年,健康状况不佳的妻子敏子在45岁时去世。敏子不仅擅长家务,还学习了钢琴和管风琴,对文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她不仅帮助晋平处理家务,还帮助他抄写乐谱,无论是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都持续支持晋平。敏子去世后,晋平一度无法工作,但在她去世一周年纪念日过后,在周围人的鼓励下,他与新桥喜代三(今村タネ)再婚。喜代三是晋平在工作中认识的鹿儿岛的艺妓,当时的名字是喜代治,为了实现上京的愿望,晋平帮助她来到东京。到达东京后,她改名为喜代三,并作为一名唱片歌手,对中山家的歌曲有着深刻的了解。
喜代三在与晋平结婚后承诺不再回到演艺圈,并以中山嘉子的身份一直支持晋平,直到他去世。然而,在送走晋平之后,她决定“将中山留下的作品中适合我嗓子的部分继续发扬光大”,并作为歌手重返演艺圈。
主要作品
中山晋平和众多文学人士关系密切,协力创作了许多知名歌曲。经常合作的文学家包括:诗人
島村抱月、
西条八十、作词家北原白秋、童谣作家野口雨情、文艺评论家相馬御風等。
中山晋平创作了一系列流行歌,如《
凤尾船之歌》、《波浮之港》、《
东京音头》等。这些歌曲采用了日本的音阶,具有独特的旋律,被称为“晋平节”。这种旋律风格在当时很新颖,对后来的日本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平在童谣作曲方面也创作了许多至今仍被传唱的歌曲,如《肥皂泡》、《兔子之舞》、《证诚寺的狸囃子》、《砂山》、《雨滴》等。
轶事典故
晋平认为,他的性格是继承了穿着西装、吃牛肉、能读书、能唱歌、能喝酒的父亲的性格,以及不喜欢酒、耐心和勤奋的母亲的性格,这两种性格在他身上相互竞争和冲突。晋平因为遗传了母亲的基因,不能喝酒,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地远离了酒桌。此外,几十年来他不喝茶、咖啡或任何含咖啡因的饮料,只喝白开水。这似乎是因为他避免摄入咖啡因,以解决睡眠不足的问题。
在饮食偏好方面,尽管住在海边,晋平却完全不喜欢鱼,他喜欢的是洋葱味噌汤、豆类等山野食物。当味噌腌菜或野泽菜的腌菜送到家时,他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将这些珍贵的食物展示给家人,并以此为傲。他的女儿梶子这样描述。晋平的儿子卯郎也记述了父亲的喜好。在晋平喜欢的食物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乌冬面。他会在镇上买乌冬面,然后在家里煮。晋平会习惯性地嘱咐“煮到乌冬面失去其本质”,并且非常喜欢煮得软软的乌冬面。接下来是黑豆,用酱油煮得非常软,以至于嚼起来牙齿都会痛。此外,他似乎对味噌有着怀旧之情,非常喜爱它,当厌倦了其他配菜时,他会将生味噌拌在白米饭上吃。
除了食物,晋平的嗜好是吸烟。他直到晚年都非常喜欢一种叫作“朝日”的香烟,20支装。据说晋平的房间总是被烟雾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