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工学院
中山大学二级学院
中山大学工学院成立于2003年11月。工学院建设立足高端,以研究生培养和研究机构建设为发展重心,致力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学校简介
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章梓雄(现已去世)教授获聘为工学院院长。同时,为加强学院的学科建设, 学校也把应用力学与工程系调进工学院。工学院的发展规划是以应用力学与工程系为基础,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四大研究中心,争取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院。
教师团体
工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教授21人(含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7人,高级工程师2人。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热物理与能源利用技术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力学、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热物理与能源利用技术、工程热物理、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理论与应用力学、交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院还设有软件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培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软件工程领域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学院现有固定编制教职工77人,专业教师60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16人)、副教授17人,讲师(含师资博士后)24人。目前有“广东省引进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1个(纳米力学和骨关节纳米工程创新科研团队)。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越,位于东校区的工学院大楼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为各学科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实验环境。
学院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产业需求密切结合,针对学科特色,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并不断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已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及公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目前,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的战略要求,学院重点发展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并借助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努力将生物医学工程打造为“背靠工科、面向医科”的优势学科,推动省市校共建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创新平台,力求通过政产学研的新模式强化学科建设,为带动地方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大型项目
工学院现有力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科学与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安全工程、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七个学科方向,并准备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设有广东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山大学-BP液化天然气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以及工学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汽车中心、风资源研究中心、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中心和地下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已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目前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另参与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02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中山大学与英国BP公司合作的液化天然气项目,并负责中澳天然气伙伴基金培训项目,总经费逾8000万元。
学校位置
工学院大楼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东校区,为各学科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实验环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7:22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教师团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