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次科普
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是在
教育部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对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
科普硕士)培养工作进行研究,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
组织宗旨
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宗旨是:推动全国
高等学校与科普行业联合开展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
科普硕士)
学历教育和
在职培训,探索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相关学科的建设问题,促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贡献。
组织机构
1、指导委员会由高等学校、科普行业、科普及教育工作主管部门的专家30至40人组成。指导委员会应包括
教育学、科学传播与普及、
博物馆学以及科普场馆、展览设计等领域的专家。
2、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聘任,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4年。
3、指导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
4、
教育部与中国科协可邀请相关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任期与指导委员会相同。
5、指导委员会设秘书处,作为指导委员会的
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秘书长领导秘书处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秘书处挂靠
中国科学技术馆。
6、指导委员会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并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7、指导委员会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设立若干专题小组,对特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组织职责
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1、调查和研究我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2、结合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的政策建议;
3、结合有关
专业学位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指导性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和其他相关要求;
4、指导试点高校制订教材、实践基地等建设规划,制定相关质量标准;
5、针对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需要,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教学交流、招生宣传、就业指导等活动;
6、 总结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在职培训的经验,制定在职培训的指导性方案,包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评价等;
7、研究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主办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相关项目的评审与验收。
8、完成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委托的相关工作。
顾问委员会主要职责
1、对我国科普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我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对指导委员会的其他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秘书处的主要职责
1、起草指导委员会章程、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提交指导委员会审议;
2、协调和协助各专题小组、有关专家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
3、筹备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以及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各类活动;
4、收集、整理、发布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建设和维护指导委员会的网站,为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处理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完成指导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6、协助顾问委员会开展工作。
组织成员
顾问委员会
主任
徐善衍,全国政协十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六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教授
成员
王恒,中国科技馆原副局级巡视员,研究员
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王小明,上海科技馆馆长、党委副书记,教授
孙也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
张广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授
秘书处
秘书长
辛兵(兼)
副秘书长
朱幼文(兼)
余胜泉(兼)
雷庆(兼)
委员
翁喜丹,
浙江省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部副部长,研究馆员
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雷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