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又称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位于江苏省
无锡市滨湖区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前身为1951年建立于的
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1961年,国家成立了
中国舰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改称702研究所。
历史沿革
1951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Ship Model Experiment Institute)建立于
上海黄浦江畔。
1965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总部搬迁至
无锡,在
上海设有分部。
1954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建成中国国内第一座
拖曳水池。
1957年,船舶模型试验研究所(Ship Model Experiment Institute)改名为船舶科学研究所(Ship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1961年,国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成立了
中国舰船研究院(七院),研究所隶属之,起称为702所。
1978年,研究所对外开放,称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SSRC),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承担起招收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两大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任务。
1997年,研究所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
2013年12月,
中国石油大学与中船重工集团第702研究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建“海洋能源联合研究院”成立。
2014年7月,研究所获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的“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荣誉。
2015年1月,研究所与
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以
高性能船舶、
海洋工程及水运安全工程装备研发为目标,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结构性能以及新材料、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共同发展。
2015年10月14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布第三批获批立项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
2015年11月,由上海分部工程开发室牵头研制的消防用浅水域水下搜救机器人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2016年6月,研究所研发的“海翔”号水下滑翔器海试圆满成功。
2016年7月,研究所研制的
蛟龙号圆满完成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科考任务,开始返航。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有职工1500余人,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 国家“万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名。
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沈泓萃、万正权、刘建湖、
司马灿、
胡震、惠昌年、
叶聪等
江苏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翁震平、
颜开、万正权、刘建湖、
顾学康、唐登海、惠昌年等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总部在
无锡,设有上海分部和青岛分部,设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国家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水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舰船总体性能试验检测中心、中国船舶工业金属结构试验检测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
设施资源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主要科研设备如下表所示:
合作交流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分别于1978年和1979年成为ITTC(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和ISSC(国际船舶和近岸工程结构会议)的成员单位。与
美国泰勒水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宾州州立大学、
爱荷华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俄罗斯克雷洛夫研究院、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
荷兰水池(MARIN)、
德国汉堡水池(HSVA)、挪威船舶研究所(MARINTEC)、罗马水池(INSEAN)等单位在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1978年以来共获国家级等各级科技成果奖600余项。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表所示:
学术期刊
《船舶力学》
《
船舶力学》(月刊)是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和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流体与结构声学、研究综述。《
船舶力学》于2010年更改为月刊。
《
船舶力学》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美国《
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同时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
俄罗斯《
文摘杂志》(Abstract Journals,AJ)刊源;
英国海事技术《
文摘杂志》(BMT Abstracts)的刊源;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刊)》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造船》
《
中国造船》1948年创刊,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船舶类科技期刊,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是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学报。
《
中国造船》是
中国核心期刊和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于《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识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网)、《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2004年全国首批500种精品期刊)等。在《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等引证报中,影响因子等连续多年名列全国水路运输类期刊综合第一位。2013年起,被检索机构
EI收录。
2005年以来,《
中国造船》每年以船舶节能减排或海洋工程为专题、以增刊的形式出版节能减排专集或海洋工程论文集。
《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是由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国内外7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以联合体办刊方式主办的,期刊为全国性学报类学术刊物,国家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2年A辑的影响因子为0.762,在中国力学类刊物居第二位,水利类刊物居第三位。《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长期以来得到Elsevies出版公司和《
EI》数据库的关心和支持。英文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就是EI Compendex数据库核心期刊。2006年由Elsevier出版公司向全球发行印刷版和电子版,2008年起由
SCIE收录,2010年SCI影响因子为1.475。《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和A辑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培养点之一,有2个博士学科点,4个硕士学科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
一级博士学科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科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江南大学联招联培)
教学建设
根据2016年7月官网信息显示,研究所共招收培养博士、硕士400余名。十余位研究生分别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或全国、江苏省、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研究所万正权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称号。刘建湖荣获“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文化传统
所徽
徽标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英文缩写“CSSRC”、船体剖面及海洋造型组成。以蓝、白两色作为基本色调。蓝色象征海洋,徽图的棱形象征现代化的水池。整个图案显示研究所立足船舶试验基地,发展船舶高科技,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和乘风破浪,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所旗
由徽标和一面白色的旗帜组成。寓意研究所拥有的科学技术、试验设施,研究出的科学成果将填补国内外空白。
现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2020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
2021年7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四室党支部被无锡市委授予“无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9月,获得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22年1月,入选2019-2021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候选名单。
2022年4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高速水动力学研究团队荣获“2022年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2年4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入选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名单。
2022年4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动力学科研部基础研究室被授予“无锡市工人先锋号”。
2022年,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入围“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候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