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羌族博物馆
坐落在茂县县城羌兴街的地方性民族博物馆
茂县羌族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民族博物馆,坐落在茂县县城羌兴街南端,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陈列面积10000余平方米,于1988年羌族传统节日“羌历年”时正式开馆,是我国的羌族博物馆
历史沿革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和其他民族一道在岷江上游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牧文化,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从远古一直保留下来,历经数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和其他民族一道在岷江上游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牧文化,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茂县在20世纪20年代末设立文物馆,开展文物整理发掘工作,发掘整理出大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技术价值的精美文物。展品有茂县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箭镞;春秋至西汉岷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双耳罐和青铜饰品、礼器、兵器以及细致小巧的玉石工具;有民国时期流传到茂县城的汉白玉佛像;有羌族服饰和工艺品及乐器等,有体现羌族建筑艺术、婚姻、民俗、宗教等方面的实物和照片。
20世纪年代初兴建羌族博物馆,以介绍羌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分为“岷江上游历史文物陈列”、“羌族民俗文物陈列”、“红军长征过羌寨革命文物展览”、“羌族文物精品展览”四个部分。红军长征过羌寨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茂县时的情况,展出有红军留下的苏维埃钱币、文稿、石刻标语,枪支以及羌民收藏的红军军事教材、红军卫生学校教材等珍贵文物。还有红军长征过羌寨时留下的枪支、文告等。其中部分精美展品曾参加过中国历史文物馆举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四川省博物馆举办的“四川民俗文物精品展”。
羌族博物馆馆藏陈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羌族历史的概貌,是认识羌族、了解羌族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羌族博物馆是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是弘扬羌文化的重要窗口,是羌民族灵魂的新家园。古老的羌族文化将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和传承。一九八四年在中央、省、州的关怀支持下,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地茂汶羌族自治县(今茂县)成立了“羌族博物馆”。“5·12”地震前茂县羌族博物馆是全州的博物馆,也是全国的羌族博物馆。一九八六年由国家民委、四川省文化厅拨款所建的“羌族博物馆”在县城羌兴街南端竣工,羌族博物馆占地面积432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
重建工程
茂县是我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民族文化核心区,“5·12”大地震使茂县羌族博物馆遭到严重破坏,恢复羌族博物馆成为当地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地政府邀请设计单位设计了10多个建设方案, 最后敲定了一个最佳方案。按照规划设计,茂县在县城对面修建新羌城,博物馆则位于新羌城中的水溪村位置。规划投资达到7000多万,占地60亩,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设计人员介绍,中国羌族博物馆将体现民族传统和地域特点,“蓝天雪域为景,碉楼青山为台”将成为博物馆未来风貌最好写照。
茂县在地震前就已成为川西北著名的旅游集散地。在重建中,茂县提出了重新恢复打造成为“羌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川西北旅游集散地”的计划。按照规划,从成都方向来的游客进入新羌城时,第一眼就能看到茂县地标“中国羌族博物馆”。当地新规划的羊儿街将建成类似“拉萨八角街、丽江四方街、阳朔西街”等民族特色颇浓的旅游文化商业街道。
2009年3月30日,茂县当地政府宣布,将投资7000多万元,在5·12地震周年日重建中国羌族博物馆。
2009年5月12日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四川茂县,隆重举行了纪念“5·12”抗震救灾一周年暨羌族博物馆重建奠基活动,近万名群众身着民族服饰或深色服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2010年3月5日,新的羌族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新建的羌族博物馆背靠青山、面向岷江,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文物中心库房、文物展演厅、文物保护科研区等六大区域。总投资1.3亿元,其中由山西对口支援7586万元,重建的博物馆馆体建筑有3个区域,之间用连廊连接,地上最高建筑为4层,还有一个高达19米的独立塔,塔体设计为羌族特有的羌雕式样。新的羌族博物馆将提高抗震性能,地下特别设置了隔震层,结构上采用钢结构体系,抗震等级按8度设防。
羌族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在考古发掘、展览陈列、文物征集、文物保护、民族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二十多年来,茂县羌族博物馆收藏了上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闻名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茂县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和遗物,为建设羌族博物馆打下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为举办陈列、展览提供了内容保障。
汶川大地震中,有2万多羌族人去世或者失踪,占羌族总人口数的10%。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和羌文化核心区茂县遭遇空前劫难。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羌文化未能幸免,损失极为惨重。为了保护馆藏的近万件文物,2008年7月4日,文物转移车队由茂县出发,经松潘、平武、江油、绵阳抵达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转移文物安全有序地放置进了库房。之后,茂县羌族博物馆6箱丝织文物(民俗)由金沙遗址博物馆地下库房安全转移至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至此,文物千里大转移顺利完成,羌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终于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几乎在大灾难发生的同时,茂县羌族文化就迈出了重建的步伐。山西人民的倾力援助下,总投资13868万元、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10653平方米、展陈面积4229平方米的茂县羌族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12年6月18日,近10000件文物在离开茂县4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羌族博物馆。
近万件珍贵文物被分别成列在了自然厅、地震厅、信仰厅、羌源厅、民俗厅、重宝厅、营盘山厅、红军厅八个展厅,充分展示羌族地区的历史面貌和文化脉络,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馆藏文物
茂县羌族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000多件,“5·12”汶川地震中,博物馆建筑成为危房,1000余件馆藏文物被损毁。后来重建的博物馆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和羌族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它也是整个阿坝州地区灾后重建以来开工建设的最大的文化设施。
重建后的博物馆新址位于县城主干道旁,背靠青山、面向岷江,占地60亩,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包括文物中心库房、文物展演厅、文物保护科研区等六大区域。总投资1亿38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983万元,对口支援7885万元。
新的羌族博物馆主体建成后,存放在成都的文物将被全部接回。同时,茂县文化局也在民间征集代表性的羌族文物,截至2010年,已经收集到近800件珍贵文物。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作用价值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羌文化学术和研究基地,茂县羌族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典藏历史、传承文明,是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参考资料
资讯详情.国家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6: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