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是中国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
历史沿革
1929年4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于北京。
1937年,抗战期间除有人员北京留守外,杨钟健迁至云南成立地质调查所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室继续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代研究室迁回南京。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动物组,高等脊椎动物组,人类化石及文化组。
1957年9月,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992年,研究所机构调整,设有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
1997年,研究所又恢复了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的编制。
2023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入选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有职工254人(其中科研人员72人、技术支撑人员168人);研究生117人;离退休职工13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张弥曼邱占祥周忠和朱敏徐星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付巧妹倪喜军汪筱林王敏徐星周忠和朱敏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卢静毛方园、王敏
科研部门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设有4个研究室、1个研究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所级研究室: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与旧石器研究室、古环境演化研究室
所级研究中心: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
设施资源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有各类标本23万多件,收藏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旧石器标本逾21万件,其中正型标本2100余件,中国国内外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10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100余件,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配有SEM电镜,X光,及各类显微镜。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馆舍面积约500m2,馆藏书刊近10万册,其中包括杨钟健、裴文中、周明镇三位院士及国外古生物学家D. Black、F.Weidenreich、R. S. Miles、W. G. Kuhne等的藏赠书。
合作交流
2020年8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安徽省古生物学会、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举行战略合作签订仪式。
2023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呼和浩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云南省邱占祥院士工作站建站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
科研成果
获奖成果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2001-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SCI、SSCI论文1611篇,其中含《Nature》和《Science》杂志论文113篇,出版专著111部。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古生物分队在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鲨鱼化石,为当时的6级海洋生态链补上第二级缺环。
学术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1959年创刊中文版,1961年两刊合并,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该刊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诸如古脊椎动物各门类及人类起源与进化、系统分类、形态功能、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与地质年代、古生态、古环境、古生物地理,脊椎动物化石收集及研究的有关方法,也包括对古脊椎动物学文献的再研究。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消息报道、学术动态、书刊评介、问题讨论、综述及方法介绍等。
人类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人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自2021年起由原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国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博物馆等部门从事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员、学生及爱好者。
化石》杂志创刊于1973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科普杂志。该刊以化石的介绍为中心,深入浅出地向公众普及地质学、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以及涉及古生态、古环境领域的其他学科的科学知识。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设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
教学建设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拥有在职研究生导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22人;在读研究生9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4人,含2名留学生;硕士研究生48人,含1名中国台湾学生),研究生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院级各项奖励。有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7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徽为圆形图案:由马门溪龙的复原图、“北京猿人“的复原头像和IVPP(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英文大写缩写字母三部分组成。其中马门溪龙代表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北京猿人”代表古人类学的研究,所徽以简练、概括的图形体现了研究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
文化活动
2023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福建地调院在福建岩石矿物标本馆组织开展了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科普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所长
参考资料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4: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