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林,1963年出生于甘肃甘谷,中共党员,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3年,汪筱林出生于甘肃甘谷。
1986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工学学士学位。
1989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理学硕士学位。
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2001年你,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4年,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3年12月,当选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汪筱林的研究方向为翼龙和恐龙的形态学、起源、辐射演化与系统发育,恐龙蛋,以及中生代地层学、沉积学、埋藏学、古环境、古地理和热河生物群的研究。
汪筱林先后主持辽西、内蒙、山东、甘肃和新疆等地区科学考察与化石发掘,发现和采集了脊椎动物化石。
2002年,汪筱林与周忠和在辽宁锦州义县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蛋与胚胎;2005年,发现了翼龙演化的关键缺失环节——悟空翼龙;2008年,带领科考队在莱阳发现了平原恐龙峡谷群,又新发现了数十层含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发现了新的重要化石地点,发掘出千余件恐龙骨骼及恐龙蛋化石,研究命名了杨氏莱阳龙。
截至2018年9月,汪筱林已研究命名了60余种翼龙、恐龙和恐龙蛋化石。
202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与沈阳师范大学和哈密博物馆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在线发表了关于哈密翼龙动物群兽脚类足迹化石的研究成果。依据兽脚类足迹的大小,推断造迹恐龙的臀高约65cm,体长约171cm,体重约30kg,为小型兽脚类恐龙。这是哈密及吐哈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多样性。
2023年12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和巴西国家博物馆、巴西里约联邦大学Alexander Kellner教授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成果为辽西热河生物群保存完整精美的翼龙骨架和一件不完整的翼龙头骨化石。基于这件标本研究人员建立了朝阳翼龙科的一个新属种——友好美丽飞龙。
截至2018年9月,汪筱林已在《自然》《科学》等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著160多篇。
人才培养
汪筱林讲授的课程有“地质基础实习”“现代地层学原理与古生物学概论”“脊椎动物进化”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汪筱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严守规矩、纪律严明、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始终牢记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队的使命和责任,成绩优异,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评)
“汪筱林为莱阳市的恐龙及古生物科普工作做出积极贡献。”(新华网评)
“汪筱林为莱阳恐龙挖掘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烟台文旅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