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
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国社会史》是1995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谢和耐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无疑在于供大学们作教科书之用,但也是和主要是为了使法国人理解中国文明在所有领域中都博大精深、瑰丽多彩;同时,也旨在反击某些错误思想。有些人幼稚可笑地认为中国是孤立的并相信所谓中国人之惰性。非常遗憾的是,为了铲除这些错误思想,尚有许多事情要做。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出,在数千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于其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中国以其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它始终对外开放,同时也不断地受远近不同国家的影响:西域、印度、伊朗、伊斯兰世界、地中海国家、东南亚、美洲和欧洲国家;但它同时也不停地对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或直接或间接地施加最广泛的影响。若没有中国,世界就不会成为它今天的这个样子,归根结蒂,人类在整个发展中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这部通史性的作品,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擘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为美英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教材之一,早已被译成了除中文之外的几乎所有主要语种。本书共11章,从远古一直写到毛泽东主席去世。它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允当、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了大史学家的应有神采。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序言
华夏世界史涉及十分广袤的地域: 从西伯利亚至赤道,从太平洋沿岸至欧亚大陆中央,各地情况甚不相同。此片辽阔地区显示出多种地理条件,对此如无认识,则无从了解中国历史。但这里只限于指出其基本之点:整块大陆高原性质明显,西南部为连绵高耸的群山与高原……
1.缘起
2.地域与居民
3.汉族(1)
4.汉族(2)
5.汉语方言及使用的人口
6.生活方式与文化
7.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
8.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
9.喜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区的山地居民
10.华南与东南亚之混合文化
11.定居居民文化与中亚绿洲商人
12.华夏世界历史演变梗概(1)
13.华夏世界历史演变梗概(2)
14.近当代中国(1)
15.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
16.文字
第二部分
从古老王国至中央集权国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各地区及边境地域均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大大增长了我们对这段最古老历史的认识,而且往往证实文字的依据,这也深刻改变了有关华夏文明起源的传统形象。华夏文明看来是多种文化的产物。
1.新石器时代前期
2.夏朝:古老王国
3.青铜时期第一个朝代: 商或殷
4.占卜与祭祀(1)
5.占卜与祭祀(2)
6.古老王国的衰落
7.从诸侯至列国
8.贵族制度的衰落(1)
9.贵族制度的衰落(2)
10.政治权力的变迁
11.战争性质变化
12.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1)
13.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2)
14.战国时代诸城
15.国家革命(1)
16.国家革命(2)
17.公元前10—前6世纪的传统典籍(1)
18.公元前10—前6世纪的传统典籍(2)
19.孔子: 儒家学派之宗
20.墨子: 宣道社团的奠基人
21.公元前4—前3世纪的思想潮流(1)
22.公元前4—前3世纪的思想潮流(2)
23.道家: 从宗教仪式到哲学
24.孟子、荀子
25.诡辩家与“五行”家
26.文学
第三部分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盛衰败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汉代400年间(自公元前2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末,正式日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年为西汉,公元25—220年为东汉)发生了重大变动,触及社会政治力量分配、人口分布、华夏地区与草原地区关系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历不断的衰败过程,此过程自公元前210—前202年间推翻秦皇朝的内战直至各派军事首领纷争、混战而造成190—220年东汉灭亡之时,可以将此时期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1.自秦至汉
2.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1)
3.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2)
4.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3)
5.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蒙古与中亚(1)
6.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蒙古与中亚(2)
7.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满洲与朝鲜(1)
8.汉人深入热带地区
9.第一次向东南亚与印度洋开放
10.贸易与扩张
11.赏赐政策与丝绸贸易
12.夷人汉化及其归附
13.经济与社会
14.富商与豪绅
15.经济自由或经济控制
16.从宫廷阴谋至篡权
17.复辟皇朝的新基础
18.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
19.救世革命者
20.大兵横行的帝国
21.多种传统
22.谶纬大兴
23.繁琐哲学与当时现实的关系(1)
24.繁琐哲学与当时现实的关系(2)
25.作为政治探索与道德反省的历史学兴起
26.宫廷文学
第四部分
中国的中世纪
中世纪以汉代末年为开端的时期,若干方面与欧洲的中世纪相类似。此时期一开始便呈现出如下特点:国家衰败,城市经济瓦解,皇朝分崩离析。中国北部是当时华夏世界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自4世纪初起便已分为好几个王国,其掌政阶层均出身于夷族。与此同时,在长江流域形成一个强大的贵族阶层,它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权并将其意志强加于中央政府。在思想领域方面,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已全被遗忘,古代文献亦已不大研习,个人主义倾向以及文学艺术的唯美观念却鲜明地表现出来。中国的中世纪同时也是宗教狂热时期,可以说这时期的中国是佛教控制一切,正如中世纪的欧洲盛行基督教一样。
1.概述(1)
2.概述(2)
3.190—317:从军事专制到无政府状态(1)
4.蜀汉与吴国
5.长江流域的贵族统治:东晋
6.长江流域的贵族统治:宋、齐、梁、陈
7.4世纪中国的分治:五胡十六国
8.国名:统治阶层的原籍
9.拓跋的兴起与北魏皇朝的形成
10.自汉至唐洛阳依次城址
11.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1)
12.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2)
13.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3)
14.中世纪文明:玄学、美学与诗歌
15.个人主义、自由、美学与诗歌
16.道教界
17.佛教热(1)
18.佛教热(2)
19.佛教热(3)
20.佛教热(4)
21.宗教、社会与政治
22.朝圣
23.中文佛学译本与著作
24.佛教对华夏世界的贡献(1)
25.佛教对华夏世界的贡献(2)
第五部分
从中世纪至近代
6世纪末开始的时代是东亚从中世纪世界过渡到“近代”的时期。最初完全处于所谓“华夏中世纪”阶段,无论从其人口——贵族及其附庸(“客”、“部曲”、“奴婢”),从其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据说唐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而言都与此密切相关。安禄山的军事大反叛发生于755—763年。未来变化的前兆出现于安禄山叛变之后。因此,这里将唐代分为两个阶段,并将第二个阶段与其后紧接的时代密切联系起来,而不考虑传统的“朝代”划分法,传统划分法以神秘的家系概念为基础。的确,在叛乱之后不仅是一般气氛起变化,而且政治气候、经济、体制等都起变化。907—960年所谓“五代”时期无非是8世纪末肇始的演变的逻辑发展与结果。“贵族皇朝”的基础建于590—625年间,之后便是“向近代过渡”的时期。
1.贵族皇朝:581—683年时期的政治史(1)
2.贵族皇朝:581—683年时期的政治史(2)
3.唐皇朝的政治经济基础(1)
4.行政系统
5.司法机构
6.土地法规、军队(1)
7.土地法规、军队(2)
8.7世纪的大扩张
9.684—755年:武后与韦后
10.唐朝的黄金时代
11.755—763年的军事叛乱
12.向近代过渡:税制与社会演变
13.水稻种植第一次大发展
14.皇朝崩溃:政治演变
15.政权新形式
16.10世纪的地区自治与经济发展
17.结束语:新世界的曙光
18.中世纪文化的顶峰:史学与诗歌
19.中国佛教的顶峰(1)
20.中国佛教的顶峰(2)
21.唐代中国接受影响与施予影响
22.7—9世纪的中国与伊斯兰
23.唐代文明的影响
24.“民族主义者”反击与回溯中国传统之源(1)
25.“民族主义者”反击与回溯中国传统之源(2)
第六部分
中国的“文艺复兴“
自12世纪起教化正统便渗透整个中国历史观念,传统的修史框架将历史缩为没有任何时间幅度的事件——只牵涉中央政权及行政管理,这种正统框架使我们深信,华夏世界的社会政治形式、基本制度、经济、思想、技术等等都永恒存在,以致最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新事物都似乎视而不见。在欧洲历史上视之为诞生新世界的事物,就中国史的传统角度而言,只不过是“朝代”的变换。华夏世界史与欧洲历史之所以如此不同,首先在于其表述方法。这点大概不应忽视,因为我们整个世界史是以如下观念为基础的:西方至上、西方历史的进化性、其他文明的相对停滞。
1.历史及政治制度(1)
2.历史及政治制度(2)
3.新国家
4.变革运动(1)
5.变革运动(2)
6.军队:从募兵制到雇佣制
7.火器
8.新社会:食利者阶级
9.土地问题
10.城市飞跃发展
11.经济大发展:粮食增长
12.手工业生产及贸易大发展
13.重商之国
14.货币经济扩展
15.航海业大发展(1)
16.航海业大发展(2)
作者简介
谢和耐,法国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专事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他以传统但不保守的治学方法,既继承了考证学派的某些传统,又极大地突破了既有的框框,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开拓了法国汉学界的一代新风,在汉学界享有盛誉。著述有《蒙元入侵前夜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国和基督教》、《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以及《中国社会史》等。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史.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16:2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