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美术教育
教育学领域术语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是以学校为园地,以适合于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美术观念为宗旨,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人材为目的的新型美术教育。
历史发展
辛亥革命前的美术教育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是伴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而兴起的。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把改革教育作为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认为办学校是开明智以救国的必要措施。1898年,光绪发布诏书,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旧式书院,在全国各地设立兼学中学、西学的学堂,并提倡派人出国留学,以造就专门人材。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正式废除,清朝也设立了学部,资产阶级新学终于在封建王朝的最末几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美术教育就是这新学的内容之一。
辛亥革命前,为普及新学教育,急需大量师资,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师范学堂。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设置,成为中国最早的美术教育专业系科。1902年在南京创立的两江师范学堂,是培养中学以上教师的优级师范,自其创办起就重视艺术教育,开设有图画、手工、音乐课程。该校监督(即校长)李瑞清作为一名书画家尤重视美术教育,曾呈准学部,在学部规定的分科章程之外,特别设置了图画手工科,并于1906~1907年分别招收了甲、乙班3年半学制的学生。所授课程,图画包括中西绘画及用器画、图案画,手工包括各种工艺美术。其后,设于浙江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设在河北保定的北洋师范学堂等校亦设立了图画手工科。周湘于1911年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上海油画院,传授西洋绘画。辛亥革命前中国新型美术教育的兴起,为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中华民国时期美术教育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是以一大批中高等美术(或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美术系科的出现为标志的。这些院校和系科按其创立期之先后,主要有: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2,前身为上海图画美术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18,前身为北京美术学校)、厦门美术专科学校(1918,前身为厦门美术学校)、南京美术专门学校(1919~1920)、私立上海艺术大学(1920,前身为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与东方绘画研究所)、私立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20,前身为人文艺术大学)、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20,初名武昌美术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2,初称苏州美术学校)、私立京华美术学院(1924年,北京)、私立中华艺术大学(1925,上海)、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25,重庆)、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26,上海)、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28,杭州,初名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28,南京)、香港万国函授美术专科学校(1932)、私立中国艺术专科学校(1935,济南)、万国美术专科学院(1936,香港)、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桂林,初为艺术师资训练班)、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38,成都,前身为中华工艺社)、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38,延安,原称鲁迅艺术学院)、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0,广州,初为省立艺术馆)、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2)、私立南中美术院(1945,广州)、私立南华学院艺术系(1946,济南)、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等。
从以上这个不完整的名单,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中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其中私立者居多,国立者为少数;综合性艺术院校多,单一的美术院校少;专科多,本科少;大多具有资产阶级新学的进步性质,带有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倾向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鲁迅艺术文学院
在专业设置上,各校均以绘画为主,几乎所有的院、系都引进了西方绘画及其教学方式,并兼学中西绘画,以此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特点。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设伊始就宣布:“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宗旨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第2个备受重视的专业是图案,即实用美术。颜文梁曾撰文《艺术教育今后之趋向》、《从生产教育推想到实用美术之必要》,说明西方工业国家的艺术教育注重实用的趋向,极力主张培养中国实用美术之人材,以助生产之发展。当时,许多院校设有图案课及机织、印刷、动画等实用美术专业,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美术的需求。第 3个重要专业是艺术师范或艺术教育,为各院校所普遍设立,这是为普及美育的需要,为各中、小学校培养美术师资所必设的。
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大多是资产阶级新学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其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首先是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给美术教育以深刻的影响,他把美术教育作为实行美育的重要措施,并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发展个性,主张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为不同艺术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徐悲鸿等倡导写实主义,主张素描为一切造型美术的基础,克服当时中国绘画轻视写实、脱离生活的倾向,适应了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时代要求。刘海粟等则引进了西方学院派之后的诸种新流派,主张摆脱学院主义的束缚,也是世界艺术思潮影响的必然结果。当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院校沿用西法进行人体写生教学,曾遭到封建势力的激烈反对,但终因民主革命的进展而冲决了封建意识的桎梏。在那个时代,西方传来的资产阶级新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必然地处于矛盾之中,这场矛盾曾集中地反映在五·四运动前后兴起并延续了数十年的中国画大论战中,它影响及中国画教学,至今众说纷纭,余波未平。
革命美术教育和当代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探索 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毛泽东认为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讲,真正体现了这一性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和分布在其他解放区的分校、分院,以及北方大学、晋察冀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等校的文艺系科。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教育方针明确地规定“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材,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该校以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为必修课程,重视文艺思想的改造,重视与现实革命斗争密切联系,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革命美术骨干。美术系师生遵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曾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第一线从事创作的实践。他们继承了鲁迅的革命精神,在木刻、连环画、漫画、年画的学习和创作中取得了成绩,但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没有来得及从事油画和中国画的学习与研究。革命的或进步的美术思潮也曾在其他艺术院校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参加过左翼美术团体,但大多受到了反动势力的迫害,其中有些奔赴延安,成了革命美术工作的骨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1952~1953年间的院系调整,使过去留下来的艺术院校全部改为国家所办。经过3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美术教育网。据统计,全国现有美术学院(大学)9所,附设于各大学、艺术学院、师范大专院校等高校的美术系(科)60多个,工艺美术学院2所,附设于各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工科学院的工艺美术系(科)20多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亦招收史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这些高等美术教育机构有着共同的社会主义性质,努力遵照党和国家制定的文艺方向、方针政策,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主义的美术人材,也为其他国家代培了一批留学生。
50年代初期,基本上遵照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经验,改造旧的学校,还通过短期干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普及美术工作干部。初期,各美术院校把各画种并于绘画系,以基础课和创作课相结合,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和领袖像绘制为主课,以适应当时的需要。为了培养专业人材,50年代中期,美术教育逐渐正规化,除雕塑系外,中国画、油画、版画也分别独立成系。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与该院华东分院的实用美术系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翌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美术史系。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之后,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正式印发《高等美术学校教学方案》,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分专业的必要性,部分院校实行了工作室制(或画室制),中国画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3科,造型艺术多样化的特点及个性特点在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5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曾主要是向苏联学习。1953年起,开始派留学生赴苏学习。1955年,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决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雕塑训练班,并聘请苏联专家执教。1955~1957年,由苏联画家К.М.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1956~1958年,由苏联雕塑家Н.Н.克林杜霍夫执教的雕塑训练班,在当时和以后的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全面引进了一整套苏联的素描、油画、雕塑教学体系,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有助于中国美术的发展。但中国美术既受惠于苏联的经验,又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对西方其他流派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致使单一的苏派教学模式成为唯一的途径,因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画教学和中国画一同在50年代初期受到冷遇,随后虚无主义倾向受到批评,各美术学院才建立了中国画系,同时保守观点也渐有改变。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课基本上沿用了徐悲鸿的教学体系,强调了素描造型基本功的训练。
50年代中期关于中国画的论争涉及艺术教育,1957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素描教学大辩论。一种观点以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中国画也不例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画有自己的造型基础──白描,学素描有害无益;另一种观点主张以传统造型规律为基础,灵活吸收西画素描之长,建立中国画自己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辩论过程中曾一度按“文化部”指示实行双轨制,即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徐悲鸿的新国画教学法并行。通过辩论,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和美学观念日益深入人心,30多年来,各美术院校为中国画培养了一大批人物、山水、花鸟各门类的接班人,他们都有较强地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本领,并有一定的传统笔墨功力,成为当代画坛的一批骨干力量。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左”的影响,各项政治运动不同程度地干扰了教学,出现过“以创作带基础”的片面倾向,人体模特儿也曾两度被取消。“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恶性发展,教师受到迫害,教具受到破坏,艺术教育濒临绝境。
1976年后,各艺术院校陆续恢复了正常教学。1979年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各院校明确地把工作重点实现了向教学的转移,美术教育从恢复阶段步入了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发展阶段。1979年 2月制定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学试行方案》(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论等专业的教学试行方案和高等美术院校附属中学教学试行方案)、《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试行方案》(包括印染美术设计、陶瓷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装饰壁画美术设计和试办工业美术设计诸专业的教学试行方案),较好地体现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和百花齐放的方针。各院校在这个教学方案的原则下,对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使不同学派和艺术风格的特点和专长得到了发挥的可能性。同年12月召开了第 2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座谈会,改变了1955年第1次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用行政方式推行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的作法,为各种素描教学法的实施开放了绿灯。1985年11月召开了首次全国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在中国画坛发生论争的新情况下,着重讨论了中国画的继承、创新和培养优秀人材等问题,就中国画教学体制的改革,如何进行创作教学和基础教学进行了探讨。工艺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性的综合性教育,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日益受到了重视。1982年由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轻工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之后,进一步推动了工艺美术教学的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与社会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已具雏形。
现代教育
新时期短短几年间,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政策使艺术教育获得了新的生机。通过改革试验,打破了“左”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艺术个性受到了重视,他们在校期间就以其活跃的艺术思想参与了社会设计任务和社会的美术变革,许多在校学生的创作被认为是体现了新时期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但是,如何进一步进行改革,如何使美术院校的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安排适合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谋求社会主义的艺术方向与艺术规律的统一,如何处理好基本功的训练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关系,在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吸收外来美术教育的经验,如何判断世界现代艺术流派并有所选择的吸收,独立自主地创造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9 15:53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