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为建筑工程部建筑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室,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地基基础工程专家和学者,数十年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在行业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在黄强、黄熙龄、刘金砺等老所长的带领下,地基基础研究所经历了发展初期阶段、蓬勃发展阶段和转制改革发展阶段,为中国建筑业和岩土工程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单位简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主要业务是面向全国的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中的各类岩土工程,以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事科学研究、标准规范编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工程勘察、专业工程设计、施工承包以及工程检测、监测等。是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桩基础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挂靠单位,同时还是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深基础协会等15家学会、协会的常务理事、理事单位。1956年成立以来,地基基础研究所主持和参加编写修订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等1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拥有员工61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员工25人,副高级职称员工51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员工41人,硕士学历员工73人,本科学历员工151人。
历任所长
发展历程
1956年,建筑工程部建筑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室(地基基础研究所前身)成立。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解决西北地区建设中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地基基础研究室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试验,将我国黄土划分为自重湿陷与非自重湿陷两大类,并首次提出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处理,为我国黄土地区的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20世纪60年代,针对我国沿海软土地基房屋变形问题,地基基础研究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并结合沿海软土的高结构性和压缩性特点,提出控制地基压力和建筑物长、高比等措施,减小地基差异沉降,合理利用天然地基,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
20世纪70年代,地基基础研究所总结建国以来地基基础领域的科技成果和工作经验,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J7-74),结束了我国地基基础设计使用外国规范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地基基础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国家基本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工程项目节约了大量资金。编制了《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等膨胀土处理的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开发了加固地基的振冲法、强夯法。研制了潜水钻机、
长螺旋钻机等五种成孔设备及相应的成桩工艺,成功开发了锤击贯入试桩法。编制了《高层建筑箱型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使我国高层建筑箱基设计计算趋于简化、合理,节约了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
20世纪80年代,针对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的建筑技术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地基基础研究所编制了与地基基础领域新技术相适应的《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提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
地基稳定性的验算方法。开发了桩土复合地基技术,包括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成功开发了沉渣检测仪,FEI系列高低应变动测系统,把桩基的设计、施工、检测系列配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世纪90年代,地基基础研究所编制了《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GJ83-91)、《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高层建筑筏型与箱型基础技术规范》(JGJ6-99)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94-94)。地基基础研究所的CFG桩复合地基技术被列为国家级全国重点推广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工法,
夯实水泥土桩技术被列为建设部重点推广项目。与此同时,地基基础研究所成功开发了国家级工法泥浆护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和施工工法,该技术可提高单桩承载力30%~120%,并可结合进行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
200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体制改革战略部署,根据科学技术部、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六个部门“关于印发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自2000年10月1日起,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改企转制对地基基础研究所来讲,既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机遇,地基基础研究所初步具备科技体制改革的条件。
2002年4月,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控股,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为主体的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从此,建研地基以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自主性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在加入WTO的大浪潮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企业价值。同时公司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7-89)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13年地基基础领域科技发展的总结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调查研究,编制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在其它相关技术规范的编制上,建研地基基础有限责任公司继续发挥其科研优势,编制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79-2002)、《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106-2003)。
2014年,
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签合同额近9亿元人民币,近4年平均新签合同额近10亿元人民币,发展势头良好。
研究领域
地基基础设计、土的工程性质及地基评价研究、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桩基技术的研究开发、高层建筑箱筏基础设计的研究、深基坑支护的研究开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开发。
经过地基基础研究所59年的发展和建研地基公司13年的成长,公司在岩土工程学科和工程技术相关领域都取得了诸多成果,并完成了多项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形成工艺、工法推广应用。如: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
长螺旋钻孔泵送砼成桩后插钢筋笼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技术;
多幢塔楼作用下大底盘整体基础设计技术;
饱和盐渍土地基处理技术——DPD强夯法和DCD强夯法;
高填方大块石填筑地基处理技术;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包含地铁隧道施工对地面环境影响的控制技术、大跨无柱地铁车站的建造技术等;
FEI系列桩基动测分析系统;
基坑与边坡支护结构设计软件(RSD3.0)及地基处理设计软件。
获奖情况
1978年,《湿陷性黄土特性与处理技术》《膨胀土地基勘察设计方法》《软土地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黄土地下洞室勘察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灌注桩基础及配套设施》5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4年,钨玄式压力仪获国家发明奖。
1985年,《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高层建筑箱型基础加摩擦群桩的研究》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高层建筑箱型基础加摩擦群桩的研究》《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深基坑护坡桩设计计算与施工技术的研究》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地基基础处理规范》(JGJ79-91)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CFG复合地基试验研究》、《FEI-A桩基动测分析系统》分别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桩基动测方法可靠性评价》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带裙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方法》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拱圈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1998年,《贵阳龙洞堡机场大块石填筑地基的强夯处理技术》获
中国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群桩基础整体工作性能及计算方法》、《泥浆护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获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定额优秀标准奖。
2003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和后压浆技术成套系列设备的研制项目获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长螺旋水下成桩工艺与设备获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图示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多幢塔楼作用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结构分析与设计项目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北京华贸中心项目获北京市第十届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
2008年,北京华贸中心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将铜奖和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岩土工程一等奖,大底盘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技术及灾害防治项目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峡库区港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中国航海科技奖二等奖,高能级强夯地基加固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北京望京B11-1地块项目B区工程获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勘察三等奖,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与处理技术获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盐渍土地区地基处理强夯加排水桩(DPD强夯法)试验项目获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1年,北京三里屯SOHO工程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工程勘察二等奖和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工程勘察二等奖,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后注浆技术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获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北辰长沙新河三角洲项目A1区土方及
基坑支护工程获北京市优秀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测绘综合奖(勘察)三等奖,带裙房高层建筑桩基设计与沉降计算的研究获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年,饱和盐渍土组合排水系统及强夯地基处理方法(DCD强夯法)试验研究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场灌注桩的桩端压浆的施工方法及桩端压力注浆压浆管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稳定及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教育部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4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地下空间建造技术研究获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