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
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红军第2军团是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第4军,1928年7月成立于湘西。军长兼前委书记
贺龙,党代表
恽代英(未到职,后由鄂西特委书记
周逸群兼)。
第6军,1930年2月成立于鄂西,军长
孙德清(后为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兼,副军长
段德昌。
1930年7月,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在鄂西公安会师后,召开两军前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第4军改称第2军,第2、第6军组成工农红军第2军团,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周逸群,参谋长
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军共1万余人。
1930年9月,
邓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称)书记和红2军团政治委员,孙德清调任第2军军长,
朱勉之任政治委员,
段德昌任第6军军长,柳直荀任政治委员。
1931年3月,
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
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县
枝柘坪改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
贺龙,政治委员
邓中夏,参谋长
汤慕禹,政治部主任
柳直荀。全军共有人和枪5000左右,在地方党配合下,建立了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
洪湖革命根据地)。
1932年7月,
蒋介石调集10万人的军队,对
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红3军被迫退出
洪湖地区,北上大洪山,继转至湘鄂边地区。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决定创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红3军进入黔东,接着开辟了
黔东革命根据地。
红军第6军团是湘赣和湘鄂赣两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合编成的,辖第17、第18两个师。第17师由湘赣红军第8军改编,第18师由湘鄂赣红18军改编。改编后,第18师南渡袁水,到
湘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17师会合,由第17师师长
萧克、政治委员
蔡会文统一指挥两师。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6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开展
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与
贺龙等领导的红3军取得联系。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县的横石出发,突围西征。依照中央训令,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
任弼时随军行动,并与萧克、
王震组成第6军团
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军团率第17、第18师共9000余人,转战80多天,跨越赣、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冲破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与红3军在贵州东部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阳县
南腰界召开庆祝大会。会师后红3军恢复
红二军团番号,军团长
贺龙,政治委员
任弼时,副政治委员
关向应,参谋长
李达,政治部主任
张子意。
萧克、
王震继续任红6军团军团长和政治委员,参谋长
谭家述,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当时第2军团4000余人,第6军团3000余人,共约8000人,由红2军团首长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
为策应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军第2、第6军团于1934年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创建根据地。11月7日占领湘西永顺县城,16日在永顺的龙家寨北十万坪,打垮湘西军阀
陈渠珍3个旅,俘其旅参谋长以下2000余人。继乘胜攻克
永顺、
大庸、
桑植、
桃源、
慈利诸县城,包围常德,威震岳阳、长沙。
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军区,
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红军第2、第6军团在发展湘西攻势的同时,开展了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建立
苏维埃政权和
游击队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此时红军除占领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外,逐步控制了龙山、保靖、桃源、
慈利、常德各县一部。
红军第2、第6军团的湘西攻势,震动了正在指挥围追中央红军的
蒋介石,迫其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
何键及其所属第16、第19、第62师由通道之新厂,调向沅陵,进攻红2、红6军团。鉴于红2、红6军团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从1935年2月起调80余团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部署六路“围剿”,以4个纵队(陈耀汉、郭汝栋、李觉、陶广)从东南面向省委和红军主力所在地的
大庸、永顺、
桑植地区推进,以两个纵队(徐源泉、张振汉)由西北方面推进,分进合击,企图达到围歼目的。
1935年2月1日,中革军委电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为建立军事上的集体领导,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
贺龙、
任弼时、
关向应、夏曦、
萧克、
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根据遵义会议关于反“围剿”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
运动战,而不是
阵地战的指示精神,省委和军分会决定,退出塔卧、龙家寨基本区,集中主力在敌侧后方行动,打破包围,粉碎合击。反“围剿”战役从2月8日溪口战斗开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卧北移,13~15日,红军在
桑植县之陈家河、桃子溪地区歼灭陈耀汉纵队第58师师部及所属两个旅,其余5路纷纷后撤,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一阶段。
4月底,红2、红6军团转入战略反攻,先东出慈利,调国民党军东移,巩固扩大根据地及补充休整红军。5月,
蒋介石又调集兵力,再次“围剿”。红军根据敌情,西返
大庸、永顺根据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群众条件,寻机歼敌。从6~8月初,红军连续在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地与敌激战,歼第41师师部和1个旅,生俘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
张振汉;歼第35师,击毙师长
谢彬;击溃
陶广纵队约10个团,胜利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二阶段。红军乘胜展开战略反攻,至8月底连续占领澧州、津市、石门、临澧诸县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区。
红军第2、第6军团在湘鄂川黔战斗十个月,歼国民党军两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等部,共计2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各种火炮20多门,创建了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扩大一倍以上,达2万余人,新成立了第18师和第11、第17团,此外还成立了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红军的扩大不仅建设和保卫了根据地,而且钳制一部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调集130余团对红军第2、第6军团进行大规模“围剿”。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2、第6军团退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分别从
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声东击西,挥师东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直插湘中新化、溆浦,忽又西折而去,于1936年1月11日于
黔东江口与长征时留在该地区坚持斗争的第18师会合(该师12月21日突围转移)。红军在
江口、石阡短暂休整后,横穿贵阳以北,直奔黔(西)大(定)、毕(节)。在此开展建立根据地工作,在战斗间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扩军5000余人。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旋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并试图于此建立根据地。3月下旬,根据红军总司令部的提议,遂从盘县地区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队,于4月25日夜从石鼓、巨甸诸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4月底进入中甸。
1936年4月,由
任弼时、
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到达丽江,受到
纳西族民众的欢迎。
1936年7月,红军第2、第6军团和红军第32军合编组成第二方面军。红2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鄂边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洪湖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镇)会师后组成的。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邓中夏)。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二方面军部队先后转战湘、鄂、黔、赣、川、滇、陕、甘等省和地区。在浴血奋战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并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各期建制
红二、六军团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会师后组成的。
贺龙任总指挥,
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
邓中夏)。
1931年3月,红2军团在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缩编为红军第3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东部地区,开辟了黔东苏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由湘赣苏区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第18师于1933年6月合编而成的,由第17师师长
萧克、政治委员
蔡会文统一指挥。
1934年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遂川县出发,向湖南省中部转移。11日,进至
桂东县寨前圩,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
王震任政治委员。10月,红6军团到达贵州东部地区。24日,与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
贺龙任军团长,
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第7、第9师改称第4、第6师。红6军团仍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所属第17、第18师缩编为3个团。这时,红2军团4400余人,红6军团3300余人。两军团的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为策应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2、红6军团于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
大庸(今张家界)、
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司令员。部队进行扩编,红2军团所属2个师由4个团扩编为6个团,共6500余人;红6军团恢复第17、第18师建制,由3个团扩编为5个团,共5200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3000余人。
湘西攻势后,
蒋介石急调国民党军80余个团的兵力分6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围剿”。1935年2月1日,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示,组成中革军委湘鄂川黔分会,统一指挥红2、红6军团。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2~8月,红2、红6军团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师部和1个旅。
9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根据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6军团第18师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后于黔东江口地区与主力会合),红2、红6军团主力于11月19日由桑植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转移前,由地方武装组成第5师和第16师,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建制。这时,两军团共1.7万余人。红2、红6军团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后又转师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地区。1936年2月,准备在黔(西)大(方)毕(节)地区创建苏区,并扩军5000余人。旋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乃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3月下旬,从盘县地区出发,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于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进入中甸。6月3日,红6军团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洼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会师。6月30日,红2军团在
西康省甘孜县(今属四川省)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师。7月2日,红2、红6军团齐集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师。
红二方面军时期
1936年7月5日,奉中革军委命令,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萧克任副总指挥,
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
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军(即红2军团)、第6军(即红6军团)、第32军,共1.3万余人。随即与
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关向应任方面军政治委员,
周士第任参谋长,
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参加
山城堡战役。
12月,西安事变后,南下参加准备迎击何应钦“讨伐军”的行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在
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
历史评价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二方面军部队先后转战湘西、鄂西、黔东、湘赣以及湘鄂赣、湘鄂川黔等地区和苏区。在浴血奋战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并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红二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
土地革命战争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