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
民国时期高等院校
中国大学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该校于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1949年停办,历时36年。
办校历史
民国2年(1913年)4月13日,私立国民大学正阳门内西城根前愿学堂旧址(今前门西大街13号北京市第29中学校址)开学。这所学校是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孙中山先生和著名教育家马邻翼(1874年~1938年,字振吾,湖南邵阳人,留学日本,后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代理总长)倡议创办的。首任校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湖南桃源人,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民元农林总长),继任校长黄兴(1874年~1916年,国民党理事,字克强,湖南长沙人,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毕业,民元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初创时期,学校只设法、政两科专门部,以及法政别科和预科。
1914年1月1日,经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1870年~1937年)接治,国民大学与上海吴淞公学合并,北京部分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随即开设法、商、政本科。是年5月19日,经教育部认可。1916年中国公学大学部有教员85人,职员20人,学生1250名(其中含专门部985名和预科115名)。1914年~1916年,先后任职校长的有:贾云鹏、林长民(字宗孟,福建闽侯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众议院秘书长)和王印川(字月波,河南焦作人,留学日本,曾任众议院秘书长)。1917年3月5日,由于中国公学上海部分停办,北京部分改名中国大学。同年8月19日,中华大学撤销,并入中国大学。1919年,中国大学学生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增设文科。1924年继姚憾任中国大学校长的是王正廷(1882年~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曾任广州军政府外交总长。1925年全校有教职员132人,学生1600名。这年9月2日,中国大学迁入西单二龙坑前清郑王府旧址(今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所在地)。1927年中央大学停办后并入中国大学。
1930年10月,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国大学改称中国学院,随即立案。这年预科停办,改建附属中学,以正阳门内旧址为校址。1934年,中国学院设有法律、政治、经济、国学、哲学、教育、西洋文学七系,法律、政治经济、商业、师范四科。全院教员144人,在校生1381名(其中专科523名)。建立以来至本年,已有毕业生本科1005名,专科2265名,法律别科96名和政治经济别科388名。1936年学院添设理科,当年全院学生有1300余名。这年王正廷院长因出任驻美大使离平,12月5日何其巩(1898年~1955年)成为中国学院第二任院长。何氏克之,安徽桐城人,曾任北平特别市市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37年上半年,全院有教员117人,职员37人,工役57人,学生821名。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后,学院人丁顿减,年终有教员69人,职员35人,工役36人,学生401名。1938年在院生810名,1939年达到1190余名,1940年830余名,1941年2320余名,1942年2400余名。这正如于力所说:“近年经过校长何其巩氏努力整顿的结果,学校地位蒸蒸日上了。”(《人鬼杂居的北平市》)中国学院是在沦陷的北平,仅有的两所不在日伪控制之下,而为重庆国民政府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之一。1942年该院《学则》中称:“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1943年,全校已拥有文科中文、历史、哲学三系,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法科法律、政治经济、商业三系,学生达到2920余名。1944年又增设外文系,还有中文、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经济、法律、商业在内的研究机构。正如何其巩本人所说:“八年抗战,竭力苦撑,校内建设,日有增色。”而“教职员等抱苏武不屈之节,耻卫律附逆之行,埋头于教室之中,授诸生以报国之秘,以备缓急之需。”(1946年12月该校呈北平市教育局文)
抗战胜利后,何其巩辞职,王正廷重新担任中国学院院长,当时院址是新皮库胡同乙12号。1946年全院有教员139人,职员53人,学生3141名。1947年全院40个班级,学生共3120名。1948年6月28日,中国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恢复中国大学名称,设文、理、法三学院,包括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法律、政治经济、商业十系,另设研究部。
1949年1月,中国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长吕复(1878年~1955年,字健秋)教授,作为“北平人民的十一个代表”之一,出城和人民解放军公开接洽,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解放后,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国大学。这时全校尚有教职工200余人,学生2700多名。4月19日决定中国大学停办,除已有1455名分别考取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南下工作团外,所余文、法两学院七系师生并入华北大学,理学院三系师生并入北平师范大学。
办学成果
革命传统
中国大学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北京的历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中大学生,都走在前列。在“三一八”惨案中,有与刘和珍一同牺牲的中大学生赵钟钰。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的表现极为突出。1935年12月9日清晨,军警封锁中国大学,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来到新华门请愿。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游行中,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九”运动的图片,就是根据当时现场抢拍的这幅照片绘制的。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大学的光荣。
人才培养
培养出一大批革命英烈和国家栋梁。据初步统计,中大及附中革命英烈有30人之多,如1927年4月与李大钊一起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杀害的姚彦、抗日名将李兆麟、抗日英雄白乙化等。老一辈革命家有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杨秀峰等。中国大学及附中在解放前的30多年历史中,先后培养出两万多名学生,他们分布于大陆各地和台港澳等地以及世界五大洲。其中,有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政界要员和知名学者,如杨易辰、庄世平等。澳门回归后,江泽民主席曾接见了中大毕业生、濠江中学校长杜岚
自1997年9月举办《孙中山创办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史料展》以来,引发了轰动效应: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各界关注;在港台及海外,反响强烈;已有6万多人参观,海内外4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2013年4月13日,中国大学北京校友会在京举办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51名80岁以上的老校友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北京中山堂和中大校友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百年纪念展览,于4月9日开幕。展品计约230余件,包括照片140余张、书报刊60余种。
中共在中国大学
早在1920年李大钊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时,中国大学学生吴可便已加入其中。吴可和另一位中国大学学生宋介还是北京共产党小组最早一批成员。宋介是《曙光》主编。这本创刊于1919年11月1日的杂志,以“本科学的研究,以促进社会改革之动机”为宗旨,先是为科学救国摇旗呐喊,1920年年底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1921年3月出版的《曙光》第2卷第2号分外绚丽。该期刊登陈独秀在广东公立法政学校的演讲《社会主义批评》,并附上《区声白先生致陈独秀先生书》和《陈独秀先生答区声白先生书》,以此记录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该期还刊载李大钊署名S.C的两篇文章《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下之实业》。《社会主义下之实业》提出“用资本主义发展实业,还不如用社会主义为宜”。而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李大钊写道:“我们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人公开呼吁在中国建立全国性的新型共产党组织。
1921年12月,中国大学秘密成立中共支部。1924—1936年间,担任中共中国大学支部书记的有曾晓渊、钟伯卿、王化成、张文海甘一飞等。他们均在李大钊、李达、范文澜、陈伯达等左翼教师的熏陶下成长。1936年,经中共北方局批准,中国大学成立中共特别党小组。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5 17:37
目录
概述
办校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