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学会(1909-1950)是
中国最早的地理学研究组织。1909年成立于中国天津,1950年与当时的
中国地理学会(1934-)合并重组为中国地理学会。
发展历史
15、16世纪,近代科学率先在
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1871年在比利时
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
国际地理大会,1922年成立了
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简称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而这一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与世隔绝,使我国古代地理学缺乏发展动力。直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后,近代科学技术才辗转传入我国,西方地理思想观念开始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
此前中国一直没有地学研究组织,也没有这方面的刊物与专著,而日本却早在1879年便成立了地理学会;除此之外,自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派遣考察人员,深入我国内地进行地理、地质和资源考察,这些自然激起了中国地理研究学者的愤慨。地理研究学者知道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手段,19世纪末已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外国地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方法。新式学制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开始设置地理课程,而当时
天津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在经济、教育、艺术等领域均走在前面,已形成了很好的发展科学、崇尚教育的氛围,因此吸引了一大批爱国学者来天津工作。
1909年9月28日,一批学者、名绅,聚集在中国天津
河北区(现
天津美术学院附近)的一个院落里,组织成立了一个学会,以此来推动中国地学研究与学术的发展。对此,1909年9月29日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开会纪闻”的一则短讯称:“十五日(即公元1909年9月28日)下午两点,中国地学会诸同人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内本会事务所召开初次大会,到位者五十余人。会议公推投票决定:(一)总理
傅增湘;(二)会长
张相文;(三)编辑部长
白毓昆……”
中国地学会建立后,很快与国际上的一些地学会建立了联系,开展了正常的学术活动,如1910年元月邀请
德国学者德瑞克博士来津作学术演讲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10年,中国地学会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
地学杂志》,目的是“注重于民生之消长,物产之盈虚,疆域之沿革”。《地学杂志》包括图迹、论丛、邮筒、本会纪事、图书介绍等栏目,多载经济地理方面的文章,其中以水利、交通、物产为重点。政治地理则注重于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自然地理刊载了关于气象气候、地形、水文方面的文章,以及调查报告和考察探险文章及地图等,是我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文献。1910年2月创办的会刊《地学杂志》,发表了不少具有近代地理学萌芽性质的文章,刊登的论文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多领域。该刊至1937年停办时,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
张相文把当时的国学大师
章太炎、地理学家白眉初、地质学家章鸿钊、水利学家武同举、历史学家陈垣、张星以及热爱地学的教育家蔡元培、张伯苓等,都团结在中国地学会里,组成一支我国最早研究地理学的队伍。以后又陆续吸收很多地理、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参加,如丁文江、邝荣光、姚明晖、翁文灏、袁复礼、刘玉峰、王成组、殷祖英、张印堂、黄国璋、谭其骧、盛叙功等,使这支队伍不断扩大,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萌芽状态的现代地理学逐步向前发展。
中国地学会在前“中国地理学会”建立之前的25年中,它几乎是我国惟一的地理学术团体,因而得到海外很多国家地学团体的重视。中国地学会先后与日、英、德、法、比、荷以及苏联等国的地学团体,取得联系,不但互换会刊,而且在1928年应邀派姚士鳌为代表,出席德国柏林地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1930年,又应邀派张天泽为代表,出席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纪念大会。由是可见中国地学会起了地学的国际交流作用。
中国地学会是编辑出版《地学杂志》的学术团体,因无基金,故初期靠名人捐助。民国初年,曾得教育部和农商部少许补助,业务方得继续维持。可是后来在北洋军政府统治的10多年中,真是历尽坎坷。因彼时为政者多视地学会可有可无,甚至将地学会视为“赘瘤”,往往用追索会所和取消经费补助等卑劣手段,妄图扼杀地学会的命运。故每当政府部长易人时,张相文即“百般设法,求人说项”,以期维持地学会的经费补助。有时求人无着,“至夜为之不寐”。
1925-1927年,学会因无经费而暂停活动,会刊亦暂停出版。后经热爱地理学的地质学家翁文灏倡导,会同地学会原干事陈垣、白眉初等以及会员谭其骧等,于1928年10月28日举行地学会“复活纪念会”,地学会方得恢复。活动经费亦由翁建议由中华文华基金董事会每月补助300元,会刊亦方得印行出版。
1930年,中国地学会与北平研究院合作,因张相文年老多病,会长一席改由张继担任,
黄国璋任总干事,会所由原后海北河沿十一号(今18号)旧址迁至北海团城,经费由北平研究院每月补助400元,会务活动更加活跃。迨至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发生很大变化,工作人员四散,学会被迫再度暂停活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中国地学会总干事黄国璋任北师大地理系主任,他会同抗战前地学会理事张星王成组等共商恢复中国地学会事宜。通过协商,决定重新建立地学会的组织机构,公推张星NFDAI为理事长,黄国璋为副理事长兼总干事,王成组、张印堂、黄玉蓉等为理事。1948年,中国地学会以张星、黄国璋、王成组为代表,曾参加十二科学团体举行的年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夏,党领导召集全国理、工、农、医以及各自然科学团体代表,商讨筹建全国科联、科普等事宜。中国地学会出席的代表为黄国璋、
王成组;南京的中国地理学会出席的代表为
李春芬、李旭旦、曹廷藩。会间,
竺可桢趁此机会,召集两地理学方面的学会代表,商讨建立在新中国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新的地理学会问题。会间,双方代表一致同意合并组建新的中国地理学会;并推竺可桢为会长,黄国璋为副会长,王成组为秘书。于是中国地学会便宣告结束。所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曹婉如教授说中国地学会是推动整个地学发展的学术团体,它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宋春青教授说通过这次会议,不但认为原来的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学会同是新的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而且说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把中国地学会最后停止活动的时间定在1950年。认为中国地学会存在时间应该是1909-1950年。
至此,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1934年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
2009年9月28日,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
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纪念大会后举行了中科院院士学术报告会,
郑度、
刘昌明和
叶大年等几位院士做了学术报告。天津市地理学会理事长,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靳润成介绍,一百年前,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地理学家,时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的张相文先生邀请了地学家白艈昆以及张伯苓等教育家和官员等100多人聚于当时的河北第一蒙养院,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科学学术团体之一的中国地学会。
成立意义
中国地学会在天津的建立是我国近代科技史上一项重大事件,它的成立使我国近代一大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研究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近代地球科学研究较早地融入了世界文明。通过中国地学会学术活动的开展,促使国内各界开始重视和接受近代先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近代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