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
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
赋、
词、
曲等,狭义则仅包括
古体诗和
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
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
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汉代时
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
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
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
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
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
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
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在日本,从
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
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仿照汉语的诗的形式来创作
日本诗歌。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的和歌、
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
长短句,更像汉语的词。
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
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 、
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其后鎌仓时代、
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
一休宗纯的《
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
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或好或坏的汉诗。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当代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中国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
崔冲(985年-1068年)、
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
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除此之外,高丽文人还把古老的
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
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中期开始,具有朝鲜语特点的
时调得以发展,并在
李氏朝鲜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诗人
申钦(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馀序》中说:中国的歌极具风雅,可载籍流传,而我国所谓的歌却只能用于宾筵娱乐,不能丰我载籍。
越南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县(
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中国
五代十国时越南从
南汉的治下独立,但官方文告和
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
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
陈艺宗、
胡季牦等人。
后黎朝时,尤其是
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