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拼音:f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文字。“赋”是形声字,从贝,武声。本义是赋税。也指征收赋税。又有颁布、授予之义。
字源演变
“赋”金文写作图1,战国文字写作图2,小篆写作图3、图4,隶书写作图6,简体字写作“赋”。在金文中,“赋”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兼形声字。上面是个“武”,作声旁表音,也表强行之意;下面是个“贝”字,作形旁表意,表示这个字与金钱有关。
贝在甲骨文中像海贝的样子。上古贝壳曾被用作货币,所以形旁为贝的字多与钱财的意义有关。武,甲骨文由止和戈组成,表示用武力征伐。赋最初是指交纳的兵甲车马等军赋。《汉书·食货志》上讲:“赋供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意思是说:赋用以供给军需,并充实国库用来赏赐。赋与税是有区别的。税是用以供给各种各样的祭祀,并用来奉养天子,提供百官的俸禄,以及众多的杂事费用。
因为武由止和戈组成,在古代有半步的意思,可用以丈量土地,以此为根据收田税。所以赋引申指田地税,如田赋。后来泛称赋税,又引申为动词征税。《说文解字》解释说:“赋,敛也。”敛即收敛賦税。
有聚敛就有分散,往相反的词义方向引申,就有了分的意义。如《庄子·齐物论》中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句中的赋就作分给讲。这是讲有一个养猴的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打算每天早晨喂猴子三升橡子,晚上喂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养猴子的人连忙说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了。
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赋可以指军队、士兵。例如,《论语》中孔子评价学生仲由即子路的才能“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思是:对于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仲由治理军队。
从文学的角度看,赋是口头文学的合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即不用音乐伴奏歌唱,只口头诵读就叫做赋,相当于今天的朗诵。后来,赋由最初的一种口头传播,演变成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赋”还被理解为《诗经》的六种表现方法,即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即对所写的事物加以铺陈描述。
另外,“赋”还可以作颁布讲,在这一意义上通敷衍的敷。如《诗经·大雅·烝民》中有“天子是若,明命使赋”一句。这是说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善于领会天子的旨意,明令官民贯彻执行。句中的赋作颁布实施讲。赋还可以用作姓。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贝部】方遇切(fù)
敛也。从贝,武声。
说文解字注
【卷六】【贝部】
敛也。《周礼·大宰》:“以九赋敛财贿。”敛之曰赋,班之亦曰赋。经传中凡言以物班布与人曰赋。
从贝。武声。方遇切,五部。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部】赋·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8
《唐韵》《集韵》《韵会》并方遇切。音付。责取也。《说文》:敛也。《尔雅·释言》:赋,量也。注:赋税所以评量。扬子《方言》:赋,动也。注:赋敛,所以扰动民也。《书·禹贡》:厥赋惟上上错。传: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五曰赋贡,以驭其用。注:赋,口率出泉也。《前汉·𠛬法志》: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注:赋谓发赋敛财也。
又《韵会》:禀受也,给与也。《礼·中庸》:天命之谓性。注:性者,人所禀受。朱传: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又布也。《诗·大雅》:明命使赋。传:赋,布也。笺:使羣臣施布之也。
又铺陈也。《诗·周南·关雎》序:诗有六义:二曰赋。疏: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
又贡士曰赋。《前汉·鼂错传》:廼以臣错充赋。注:如淳曰:犹言备数也。臣瓒曰:云如赋调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贝”窄“武”宽,顶部“贝”低,底部“武”低。“贝”,“⺆”在横中线部位,底部撇低点高。“武”,第二横从“贝”侧横中线起笔,上斜;“止”的两竖分列竖中线两侧,“止”的末笔横改提,从“贝”底点右侧起笔;斜钩起笔高收笔低。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