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巨人孔子卒后,历代均以隆重的仪式和盛大的乐舞表示对孔子的崇敬和歌颂。历史久远的祭孔乐舞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作者江帆、艾春华两位专家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研究考订和艺术实践写成《中国历代孔庙雅乐》一书。该书以孔庙祭祀乐舞的
渊源、形成及历史发展为主线,对雅乐乐器、演奏、唱法、乐律、历代舞谱、服饰、礼乐程序等做了较为详细地
论述。书中载入了大量历代乐章、舞谱及珍贵图像资料。该书开创了从音乐、舞蹈声乐等文化领域研究儒学的先河,是海内外迄今为止第一部有关系统研究孔庙雅乐(祭孔乐舞)的的学术巨著。为抢救、研究与传承中国文化遗产将产生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代孔庙雅乐》一书为全面系统了解和重新审视孔庙雅乐和恢复表演提供了完全充足的历史资料,是各学术团体、院校,以及文化、图书、博物馆、史学研究等部门及收藏界值得阅读与收藏的重要文献性学术巨著。
艾春华(1934-)、江帆(1932-)是我国著名的祭孔乐舞研究专家,在世界儒学和中国雅乐学术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两位教授曾任教于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和
广东韶关学院音乐系,并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是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及地方文艺志编撰”贡献奖获得者。
1981年,二人共同接受孔庙雅乐研究课题,江帆教授根据历代祭孔舞蹈的字谱,研究设计出其全部舞容与舞具的动势,并设计了每个舞容之间的连接动作,科学地再现了祭孔舞蹈的艺术原貌,为孔庙乐舞的研究和中国古代舞蹈的专业系统化研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两人在1984年和1985年先后2次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执导恢复再现的《清代直省孔庙祭祀乐舞》,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祭孔乐舞的再现,也是大陆第一次重要的祭孔乐舞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989年首都博物馆邀请两位教授作为乐舞总编导,在北京国子监孔庙首次恢复再现了《清代国学孔庙祭祀乐舞》,周谷城、清末代皇帝溥仪弟溥杰、以及孔子嫡系子孙孔德懋等众多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前来观看,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两位教授的学术科研成果为北京孔庙首次恢复“国学孔庙祭祀大典”的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新中国以来在“纪念孔子大典”中施以 “孔庙雅乐(祭孔乐舞)”的真正意义历史性发端,在北京尚属首次。
两位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艾春华为
中国音乐学院校友会常务理事。历任民主同盟会广东省韶关市委员、政协广东省韶关市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