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是指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所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的队伍。1980年初,中国开始进行南极考察。
发展历史
1980年初,中国派
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大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队、南极洲考察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所组成的南极考察编队,共有591人参加考察,以陈德鸿为总指挥,进行考察活动,航程 26433.7海里,历时142天。向阳红10号曾进入南极圈内的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鲁斯角;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
磷虾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多学科调查;
南极洲考察队进行了生物、地质、地貌、高层大气物理、地震、气象、测绘和海洋科学等领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建立了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纬62°12′59″,西经58°57′52″处。
1989年2月26日,在东南极大陆普里兹湾边的
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
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 22′40″。到1992年中国已先后开展了9次南极科学考察。此后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
中国南极昆仑站2020年,首次有民间私人科考团队自行参与南极科考。
2024年3月22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驶离澳大利亚前往香港,这将是“雪龙2”号首次到访香港。
2024年4月8日“雪龙2”号考察船已停靠香港,正在举行开放日活动。
2024年10月26日上午,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开幕,现场同步举行第41次中国南极考察队武汉大学队员出征仪式。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
考察历程
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
自动气象站。
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
冰穹A最高点。
2008年1月12日14时45分,17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2014年11月7日,第30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开展考察,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
2018年2月13日21时许,随着海豚直升机载着多名科学家从难言岛安全飞回“雪龙”船,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罗斯海区域为中国新建第5个南极考察站优化选址作业全部完成。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2019年10月6日下午,中国自然资源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由双方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
极地全地形车将奔赴南极,助力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科考。
2020年1月16日下午,中国首艘民间筹资购买的南极科考船“北京海洋领导者”轮(Beijing Ocean Leader)从浙江省舟山市出发,开启南极之旅。随后在南极罗斯海建设无人气象站。这是中国在南极罗斯海的第一座无人值守气象站,它将持续收集气象数据,推动全球气象气候研究。从中国到南极,张昕宇梁红夫妇完成了本次航程的最大使命,也代表着中国民间有能力为国家科考增光添彩。
2020年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
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预计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2021年5月7日,“雪龙2”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龙2”船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
2021年11月23日,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两批队员均已出征。两艘破冰船将分别前往南极不同区域开展科考作业,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2022年10月,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即将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2022年10月26日和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255名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2”船、“雪龙”船从上海出发,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计划2023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 山东科技大学王磊、马卫状、杨继超携带自研装备,与“雪龙”号一起出征南极,参加为期6个月的极地科考。
2022年11月27日,中国第三十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抵达南极中山站外围,“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施展超强破冰能力,带领“雪龙”号顺利抵达卸货作业点。
2023年4月3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国内极地码头,东南大学张侃健、葛健两位老师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回国。
2023年4月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回家,考察队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
2023年10月23日,山东科技大学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出征仪式。作为南极科考度夏队员,学校青年教师杨继超、魏峥嵘将承担多项任务,其中一项为利用“嵙海六号”进行极地海底地形测量。
2023年10月27日,东南大学参加第40次南极科考的队员在南京出征。
2023年11月1日上午,在雄浑悠长的汽笛声中,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11月9日22时,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北京时间11月24日晚,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离开锚地,启程穿越“咆哮”西风带。北京时间11月28日下午,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相继驶过南纬60度,穿越西风带。北京时间11月29日深夜,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进入浮冰区。两船随即开启冰区航行状态,“雪龙2”号开始为“天惠”轮破冰引航。12月1日,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历经一个月的航行,抵达中山站。北京时间12月6日深夜,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成功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将开展卸货作业和人员登陆工作。12月7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开展卸货作业。北京时间12月12日晚,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罗斯海新考察站完成物资卸运和人员登陆工作,并接上23名韩国考察队员,驶向新西兰利特尔顿港。12月16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30分,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出征仪式举行,29名队员将分别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相关科学考察。当地时间12月18日上午,中国第40次和第39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在长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后,第40次越冬队将全面负责长城站的考察工作。12月28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在西风带开始投放抛弃式温盐深仪,进行水文环境走航调查,这也是大洋队首次开展考察作业。
2024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北京时间1月27日下午,完成大洋调查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抵达新西兰利特尔顿港,进行队员转运、物资补给。
2024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
2024年4月10日6时26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4月16日,“雪龙”号、“雪龙2”号全部返回上海母港。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8.1万余海里,建成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布放中国在极地的首个生态潜标。10月25日,东南大学参加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的队员在南京出征。
2024年10月30日,香港港专学院(简称“港专”)举行发布会介绍,该校携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研发的“雪鸮”2信息系统,成功参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取得了中国自主研发高可靠性、高精确性、高复用性车载安全应用系统现场资料及工程经验。
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本次考察将历时近7个月,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国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本次考察任务将继续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11月30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圆满完成任务。
考查内容
第39次
本次考察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
第40次南极科考任务中,杨继超、魏峥嵘将利用“嵙海六号”进行极地海底地形测量,并开展无人机航拍与航测、GNSS与验潮并置站水准联测等任务。
第40次
中国南极科考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本次考察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新站是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1个常年科考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个常年考察站,是中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本航次考察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等前沿科学问题,完成了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的调查监测;首次在阿蒙森海布放国产生态潜标1套,开展了生态系统和近岸海洋、土壤、地质、大气、雪冰、空间等环境的综合调查监测,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第41次
从巴西的港口出发前往南极,行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停船,观测海水的物理特性,记录温度、盐度、深度等数据。到达南极之后,进行环南极一圈进行环境监测,任务包括海冰、微生物等方面的监测和调查。此次考察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1、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完成秦岭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收尾和内部装修,科研栋、室外管线、通信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系统、海水淡化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调试工作,并首次开展越冬考察任务。
2、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3、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围绕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南极考察物物交换合作协议”等项目,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等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继续开展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
2024年11月1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本次考察将历时近7个月,预计于2025年5月返回国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500余人组成。本次考察任务将继续由三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广州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11月20日,“永盛”号货轮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物资运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