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病原所”)是国家为应对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加强传染病领域的研究力量,对国家传染病防控和研发体系进行调整过程中新组建的专业从事传染病研究的国家级科研单位。病原所编制为290人,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卫生部直属科研院所中编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科研机构。
院所简介
病原所的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卫生行业特色。通过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发展一流的学科水平、构建一流的技术平台,实现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解决关键问题,发展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病原所的任务
开展基础研究,为传染病研究水平提升提供基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为传染病综合防治提供支撑;开展应用性研究,为传染病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源泉;开展政策研究,为传染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开展管理机制探索,为科研机构机制改革提供模板;开展教学工作,为传染病领域高级人才培养提供基地。
病原所自2006年成立以来,按照“定位明确、整体规划、不断创新、稳步推进”的建所思路,以实验空间、技术体系、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对外合作、机制体制和所院文化等为工作重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10000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化装饰的空间,为所址筹建期间的实验和办公提供了场地;价值1.5亿元人民币的3000多台件设备,搭建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形态学、结构生物学等多种前沿和传统技术的硬件平台;一批来自国内外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的研究、管理团队;通过实体联合、资源基地、项目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在国内外逐步形成多个活跃的学术合作网络和科研交流平台;“员工为上,和谐发展”的治所理念营造了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研究所不仅承担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而且在国家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病原所是我国培养病原生物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我所已成为博士、硕士培养单位,有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并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的专业涉及生物学、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等相关学科专业。
在各级领导和同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协作下,病原所传承和弘扬协和“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将为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的崛起乃至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机构设置
病毒学研究室
细菌学研究室
真菌学研究室
传染病控制支撑实验室
流行病学与生物信息学中
实验动物中心
疫苗研究中心
技术与产品开发实验室
艾滋病研究中心
克里斯托弗·梅里埃实验
寄生虫学联合实验室
领导班子
所长:金奇研究员。主持研究所全面工作,分管所务办公室、财务处、人力资源处、新址基建办公室及相关工作。
副所长:王健伟研究员。分管科技教育处、实验室管理处及相关工作。
副书记:刘海鹰副研究员。主持党务工作,分管党群办公室、行政后勤管理处及相关工作。
重点实验室
始建于1987年,1989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是国内最早进行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金奇研究员。
实验室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和病毒基因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其研究方向为:
(1)研制防治严重病毒病和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生物技术药物
(2)重要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3)病毒基因组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4)病毒元件与病毒载体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病毒相关新型细胞因子基因工程;
(2)防治病毒病的新型疫苗与抗体工程;
(3)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载体;
(4)病毒核酸芯片等诊断技术;
(5)重要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
(6)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的比较基因组学。为适应国家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需求,重点实验室将对细菌和 真菌性疾病及其他病原的研究进行调整补充。
建室以来,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1)在基因组工程研究方面,完成了最大的动物病毒??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以及禽腺病毒、肠道病毒71等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与分析之后,又在国际上首先完成引起我国常见病痢疾的病原菌、福氏痢疾杆菌2a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2)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证明大肠杆菌增强子样序列,并利用这项发现应用于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研究,研制成功两种通用性强的新型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载体,成为国内基因工程室最常用的生物材料之一;
(3)在抗病毒研究方面,研制成功基因工程人α型干扰素系列产品,成为我国第一批投放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a1b型干扰素系I类新药,属我国首创,用于治疗我国常见病、多发病;
(4)在中药抗病毒的研究方面,首次发现中药黄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并阐明了黄芪与干扰素在抗病毒作用上的协同作用。
实验室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卫生步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先后获新药证书9个;在国内外包括《Cell》、《Science》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近500余篇、专著10余册,专利50余项,培养博士研究生百余人。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15日,入选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拟表彰名单,并予以公示。
考察工作
2020年2月9日,李克强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从全球2000多种药物中筛选出30多种,进而通过细胞试验从中又筛选出效果比较明显的几种药物,其中一种药物通过体外细胞试验表明,可抑制病毒复制,另外两种已启动临床试验,其他正在加快研究中。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7:15
目录
概述
院所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