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在党中央“古为今用,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方针指导下,在院长辛树帜先生的倡议下,西北农学院创立了古农学研究小组。1956年经农林部批准成立古农学研究室,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专门农史研究机构之一。
简介
1952年11月,在党中央“古为今用,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方针指导下,在院长辛树帜先生的倡议下,
西北农学院创立了古农学研究小组。1956年经农林部批准成立古农学研究室,是全国成立最早的专门农史研究机构之一。该室以
辛树帜、石声汉、夏玮瑛教授为骨干力量开展工作,研究方向和任务是:搜集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系统研究中国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发生发展的历史,古为今用,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思想史以及农业历史文献整理。
组织
研究室下设农史研究、农业历史文献整理两个小组和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室收藏有中国古籍线装图书及其他文献资料5万余册,其中缮本文献20余种,居全国农林院校之冠,尤以古农书收藏为荣。全国现存农业古籍三百余种,本校古农学研究室即收藏288种,大致齐备。
在辛树帜、石声汉等先生的努力下,一批古农书得以校注出版,主要有:《
齐民要术今释》、《汜胜之书今释》、《农政全书校注》、《四民月令校注》、《
农桑辑要校注》、《营田辑要校注》、《授时通考校注》等,总计800余万字。历代大型骨干农书大抵皆由古农学研究室精校精注重新出版。农业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教委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
发展
70年代以前,古农学研究室研究工作重点是进行农业遗产整理, 完成多种农书校注、辑佚和水土保持史、果树史、昆虫学史等专题研究课题20项。整理出版古农书与农史研究著作20种,“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等获国家科学大会、农业部、陕西省科研成果奖等4项。其中主要科研项目及成果有:石声汉教授的《齐民要术今释》、《汜胜之书今释》(中、英文版)、《农政全书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农桑辑要校注》、《授时通考校注》、《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中、英文版)、《中国古代农书介》、《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夏纬瑛教授的《管子地员编校释》、《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释》;
辛树帜教授的《禹贡新解》、《中国果树史研究》;周尧教授的《中国早期昆虫学史研究》等。
1987年以后,除继续校注整理古农书外,古农学研究室全面转入中国农业史的系统研究,并在进行整体研究的同时,立足西北,重点开展西北农牧史、黄土高原旱作农业、西部生态环境变迁史等重大课题攻关。同时不断拓展农史研究领域,在地区农业史、农业文化和农业思想、农史学科理论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组织指导地方农史学术活动、编撰地区农业史志、开展对外学术交流。1990年之前完成研究课题23项,其中部省级课题5项。出版农史著作11种,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
进入新世纪,2004 年6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古农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下设古农学研究室、林业史研究室、珍本线装古籍库及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合办)。研究所现为第二批陕西省(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人文学院,面向校内外开放,所长由樊志民研究员担任。
成果
研究所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较强的科研力量,是国内各类重大农史课题研究的主持或主要参与单位之一。近3年来,该所承担国家或省部学校及横向课题与项目近20项,总经费160余万元。研究所注意促进学术交流,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近5年来,先后承办第三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东亚农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多次邀请日本、英国、以色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教授来校访问。与此同时,研究所也派出教师、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进行联合培养等。自2002年,先后有8人次赴英国、以色列以及港、台地区从事学术访问交流或进行博士后研究,有6名博士生以联合培养方式赴剑桥大学、
阿德莱德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学习。2009年,以所长樊志民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农史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了第九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研究所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起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此外,研究所还注重利用学术优势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齐民要术》、《大秦岭》等的拍摄,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以及日、韩多家电视台的采访。所长樊志民研究员参加
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申报时提出的“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主题设计与布展思想,被申办方与世园协会所采用。从2007年起,研究所还组织人力主持、规划、设计、完成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的二期布展工作,这是国内展示体量最大的农史专题博物馆,对普及农业历史文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科研成果:李风岐教授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稿》(参编)、《黄土高原古代农业抗旱经验初探》、《陕西科技志古代农业科技》,马宗申教授的《商群书论农政四篇校释》、《营田辑要校释》、《我中历代农业税法的演进》,张波教授的《西北农牧史》(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中国农业灾害史料集》、《农史研究法》、《陕西农牧志古代农业篇》、《周畿求耦》、《不可斋农史文集》,邹德秀教授的《绿色的哲理》,周云庵教授撰著完成《陕西园林史》,樊志民研究员撰著完成的《秦农业历史研究》、《问稼轩农史文集》,郭风平教授的《中外园林史》,惠富平博士的《中国古代农书研究》、《
史记与中国农业》,卜风贤教授的《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与农业减灾方略研究》(第九届陕西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朱宏斌副教授的《
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等。目前在研项目有:周云庵教授主持的国家林业总局重点项目《中华大典·林业典》,张波教授主持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灾害史研究》、农业部重点项目《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樊志民研究员担任副主编的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及其主持的国家文物局项目《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与创造》、陕西省哲社“十五”规划项目《历史时期西北农牧业文化研究》、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农牧近代化及借鉴研究》,卜风贤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农业灾害分典》、国家社科基金《西北地区农业灾害与社会发展》,朱宏斌副教授主持的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地域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等。
优势
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本所农业历史研究具有如下优长与特色:(1)在农业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辑佚、校注等方面取得世界一流的农史文献研究成果;(2)数十年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3)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三个,可以完成从硕士到博士生的培养,保证学科建设和研究新人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4)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从最初的农业历史文献整理、农业经济史、农业科技史、农业思想文化研究,逐渐拓展到西北农牧生产结构、区域与断代农业史、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园林史等,总体研究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学科设置与研究力量:本学科自1984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史(农业史)硕士研究生,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个: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管理学);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专业1个:科学技术史(理学);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专业2个:专门史(历史学)、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管理学)。 现有教授、研究员7人、副教授、副研究馆员2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1人,国家级学术团体顾问、副理事长3人,中国林业史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目前已招收培养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博士研究生24人,科学技术史、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硕士研究生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