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比较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神话发展的差异,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的事实,反思20世纪西方进化论对中国神话学的影响,探索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新思路。在中国神话方面作者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著名神话的形成时代和演变过程做了全新的解释,得出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结论;在两河流域神话方面,作者吸收国际近东学界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古代两河流域宗教和神话的发展面貌,比较了两大古老文明民族神话发展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神话差异的文化成因。全书涉及中国史、世界史、人类学、古典学等学科范围,因而是跨文化比较的一次尝试。
张文安,男,1968年生,陕西周至人。自1988年至2005年,先后获得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和中国文化史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如期出站。在《古代文明》、《史学史研究》、《求是学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为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和中外古典文明比较。
神话,笼统地说就是为神灵编造的故事,这些神灵除自然神外,还包括神化了的祖先和在文化创造上有特殊成就的历史英雄人物。神话从表现形式上看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那夸诞的表现手法常被我们看成古代的浪漫主义;就其内容而论它应该是宗教的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神话的主题在于树立某种信仰。多年来我每患
人文社会科学处处缺乏一致的结论,上世纪90年代当我无意问走进中国神话学领域时,就觉得这里更是展现个人独创能力的竞技场,所以有业内人士说神话研究较之其他学术更需要一种适可而止的方法,因为学识渊博、联想丰富常使勇者的探索之舟触礁而无法自觉。有鉴于此,我写了第一篇神话学的短文《由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希望通过一个案例引起学者的警觉。感谢马昌仪先生的看重将此文收入其编选的一个论文集中以广流布,不过面对积久而成的学术惯势,恐怕除我而外很难给多少人带来什么“启示”。在任何科学研究面前都有两种方法供人选择,一种是经验的方法,一种是先验的方法。走经验方法的道路,就是完全从经验事实出发,根据事实指引的方向得出认识,这个认识对研究者来说在事前也许是毫无思想准备的;所谓先验的方法,是研究者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已有一个成见在胸,然后用搜罗到的事实来证明这个成见的不可动摇性。自然科学自从引入实验以后,有效地摆脱了主观成见的干扰,因而成为发展特别迅猛的学科,而人文社会科学由于无法实验长期被困于先验论束缚之中。中国神话学之所以呈现出上述景象,正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先验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