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2009年6月12日,郑州市
惠济区申报的“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入选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
民俗,项目编号:Ⅹ-5。
发展历史
我国的丧葬礼俗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旧时的传统葬俗大部分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中原古荥葬俗就保留了古代传统土葬的完整套路,在整个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主要环节
古荥当地的葬俗普遍实行木棺土葬,形成小套完整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穿寿衣。无论冬夏全穿棉衣,件数忌双。
二、烧倒头纸。人死了称“倒头”,先在大门外烧张烧纸,这叫“发脚礼”,意思是贿赂交差鬼路上好好关照。然后把死尸抬到备好的“草铺”上,嘴里放一硬币,称为“口噙钱”,胸前放一铁犁铧,作为震慑之物。再糊一个纸钱袋,装上金银(铂)搭在门槛上烧掉。最后,找一个黑色瓦盆放在草铺前,称作“老盆儿”,在里面烧上纸,全家孝子戴孝痛哭。
三、出魂:在民间人们都认为人死了以后还有一种灵魂到处游动。为了不使死者的鬼魂在家里惹是生非,要请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指纹判定出魂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全家人全部外出。否则,一是鬼魂走不净;二是有一股“殃气”,冲住谁谁遭殃。等过了这个时辰后,家人回来再用铜器敲打一下,以驱赶鬼魂走净。
四、报丧:烧罢倒头纸后,派人通知亲戚朋友前来作吊。报丧的形式,早先时期是发丧帖,后来改为口头通知。
五、成殓:入殓即是把死者装入棺材内。棺材内事先铺上一层草木灰(渗湿),放上九个垫背钱。然后把尸体放进去,把“口噙钱”掏出来。接着,闺女们轮着洗脸,最后,盖棺封口,成殓完毕。孝子还要去给家族人等挨门磕头,称作“跪门”。
六、出殡:出殡这一天最隆重,请乡亲帮忙,请厨师起火做菜,请大宾、礼相、订唢呐、扎灶火、亲戚朋友大行祭礼。下午,起灵以前还要成主、堂祭。这些程序完后起灵出殡,长子在灵前摔碎“老盆儿”。
七、赴三、祭七:埋葬第三天,带上供品,特别是包好的岁数饺子和汤水到坟上行祭,称之“赴三”。接下是,每七天上坟祭一次,一直到十“七”算是“七”尽。以后,每周年祭一次,如此延续下去。
丧礼详情
制棺材
棺材,俗叫“冷货”“寿货”。习惯认为
柏木最佳,其次是楸木、松木、桐木等,禁绝用榆木(与愚字谐意)。还讲究木板厚度和块数,四扇子(也叫四独板)、十六圆心(十六棵柏树的中心板),厚度三寸制作的棺木为上品,八仙(底、盖二块,邦六块)为上中等品,十块为中品,十二块为中下品,十四块为下等品,十六块为等外品。
制作棺木忌分脊(底为偶数)、破脸(盖为偶数)、翻角(大小头配合使用),存放棺木必须将小头面向室内,含有挽留之意,棺盖反掩,以解“棺内有人”之嫌,刨花木屑,并不清除净尽,以示留财。
故县一带所用棺木形式通常有两种:一为四角齐,俗叫“京货”,一为靴子头。不论头数多少,质量好孬,两头档板尽量选用柏木,条件最差的也得选用一块柏木。俗谓:柏木可阻挡穿山甲侵袭,以之护卫亡者躯体。档板雕刻花纹图案,如
福寿图、
松鹤图、
二十四孝、
八仙庆寿等。更讲究的还有满扇花(棺木四周满是花纹)、重底(即在棺底再套一块底板,底上拔璜,便于调向和套底)、天河盖(即在棺盖头部开一孔,嵌入玻璃,便于瞻仰遗容)。经济富裕的家庭,棺木作好(给老人盖房子),还得浇梁庆贺。当棺木完成进行上盖时,女婿、外甥、亲族自家,在约定时间、携烟、酒、鞭炮、鸡蛋等前往祝贺,主人设宴招待。
穿老衣
老人病危,子女先禀告人主(男为舅家,女为娘家)知晓,再通知外地子女前来轮流守护,不容废离,征询老人有何遗嘱,与外人有无经济手续,洗脸、净身、梳头、更衣,此时所有亲人子女坐守不离,直至老人咽气。
烧到头纸
病人停止呼吸叫“到头”“咽气”,咽气前,用银线系硬币含入齿间(俗谓“不变哑巴”),同时在手里塞小袋,内装小面蛋叫“打狗饼”(以防途中狗咬),然后将备好的纸人纸马,用红线系马头,再将线拉回按男左女右放在亡人手中,然后燃纸人纸马,送魂归天。此刻孝子烧纸举哀,叫烧“到头纸”。
安灵
将祖先堂打扫干净,设灵床,头向左,白纸苫脸,脚并拢,用纸绳拴住脚尖,防惊尸游魂,床头燃明灯一盏,叫“照尸灯”,床前挂白布帐子,遮掩尸体,帐外安放灵桌以供祭品。桌前系白围裙,桌下放烧纸盆。一切安排停当,男女孝子齐集灵堂烧纸,叫“安灵”。
守灵
男女孝子
披麻戴孝,守灵坐草,昼夜不离,以报生养之恩。
讣闻
阴阳先生看坟后,即开写丧单和七数单,讣闻上写:家××月×日寿终正寝,×日×时开吊,×时入殓,×时安葬,谨此 讣闻
孤子×××泣血顿首拜哀
七数单是按亡日起算,每七天为一期,一直写至七期和百日时间,并定出几期烧纸,由主事人向亲族宣布动客烧纸为第×期,亲族自家齐临烧纸,女婿外甥烧纸时间随意。
开吊
院中设置二灵,专为群众及亲友吊唁之用。多在出殡前日,以“出纸”为号。“出纸”即是用白纸写讣闻帖于门首,向大家告知开吊安葬时间,同时用黄白纸根据亡人年龄剪制庚旗(黄白各半)平分插在两个草把上放置大门两侧,然后将一张小桌放于门外,上面放置男女孝服、草绳、丧杖等,在奏乐声中,孝子穿孝服、烧香、奠酒、叩头、绑草绳、持丧杖回坐二灵致哀。
引魂
由阴阳先生剪制,先用白纸折成二寸宽二尺长的纸条用墨笔写“宝幡接引×氏灵魂入墓,凶煞远避,大吉大利”,两边写对联“金童引过天桥路,玉女送到奈何桥。”然后用黄纸剪连纸幡,套在字条之外,挂灵前以备出殡之用。
吊丧
“出纸”之后,亲友陆续前来吊唁,上香叩头致哀,此时,守灵孝子闻声陪吊。吊罢一般都到灵前瞻仰遗容。亡者未婚儿媳或女婿前来吊唁,行至村口止步,丧家要在其孝服之外斜佩一条红绫,以示新亲,并由乐队吹奏迎接回家。已嫁姑娘前来吊祭,来时身穿孝服,行至村头即大放悲声。这时因为走到往日与亲人话别之处,触景生情,故而痛哭号啕,悲哀之极。每日灵前三次献饭,多由女儿奉献,每次献食跪灵痛哀,这是因为往日与亲捧食,笑脸相迎,今日献食点滴未进,思念前情,悲恸难忍,泪随声流。
烧纸
每日早、晚三餐,孝子都要烧纸致哀,以示“晨省、昏定”与“日供三餐”之孝意。
入殓
入殓之前,执事者邀请人主对亡者棺木以及穿戴之物进行过目,并征求意见,然后让坐于客厅,令孝子跪于面前,向人主俯首请罪,聆听教诲,直到人主许诺,方能叩谢退位,进行“入殡”。先将棺木放置院中,开始先装棺材,在棺底撒以青灰叫“青天”,灰上摆放七枚黄纸钱叫“北斗”,再放一层柏叶叫“松柏长青”,用青土装枕,叫“土生万物”,柏叶之上铺丝绸白褥叫“铺银”,然后将棺木移至灵堂移尸于棺内,用黄色丝绸被子掩盖身上叫“盖金”,儿买褥女买被,叫“铺儿盖女”。枕下垫衫叫“头枕衫(山)”,脚蹬裤叫:“脚登(裤)库”。身左右装籽花(有的还放上生前喜爱之物作陪葬品),然后念入殓歌:“头枕山,脚登库,后世儿孙代代富”,“上盖金,下铺银,儿孙能抱聚宝盆”,“身左身右装籽花,后世儿孙能发家”,念毕开脸,孝子用棉球蘸酒,涂于亡人五官,同时念开脸歌:“开你眼,看明亮,开你鼻子闻喷香。开你咀,吃四方,开你耳朵听叮铛”。开毕放入棺镇,随将棺盖半掩(头位留空),便于瞻仰遗容,然后邀请人主焚香,共同烧入殓纸。
夜祭
出殡前日晚,亲友邻舍都来夜祭,也叫吊丧,向亡人告别,有乐队和锣鼓陪祭。凡晚辈亲戚都要向亡人单独致祭,俗叫“点戏”“热闹”,由致祭人向乐队封钱酬谢,由执事人安排顺序,依法祭奠,致祭人跪灵奠酒默哀,乐队唱戏或吹奏一段停歇,由另一客人接着致祭。
门禁
男女孝子在亲人亡后七天之内禁入邻宅,有事只能门外交谈。偶然误入,邻人以扫帚击之,谓之驱邪。另外男孝子在守灵期间,不理发,不整容,以志哀思,俗谓“丑孝子”。
葬礼
随丧物
1.
铭旌。铭旌是女晚辈(女、侄女、孙女、外甥女等)对亡者一生为人处世的赞扬称颂。用数尺红布截成数条,以白粉笔写旌文。男丧写“恭旌 大德望 老大人公平正直之灵柩”,女丧写“恭旌 大坤范 老太君勤劳俭朴之灵柩”。均不写下款,只是最亲一女写姓名,下葬后置于板盖随葬,其余铭旌于丧后撕成碎块,给送丧者每人孝布头上夹一块,以示悲中有喜。
2.写
挽幛。晚幛是男晚辈亲戚对亡者一生为人处世的赞扬和称颂。用五尺白洋布,以墨笔写“风范长昭”“遗爱千秋”“德慈可风”等,以示哀悼与怀念。
3.装吃食罐。内装亡者献食,罐体外用金纸围裹,送殡时,由女婿抱至墓地。
4.装
长明灯。给碗里装半碗土,上铺数层锡,放灯芯,添油,以备封墓门时点燃放入墓窑,以消除氧气。
送酒
执事人执酒具、领孝子、乐队到各巷向众叩头,以酒相敬,意为邀请乡亲帮忙送葬,前日一次,本日两次,至第三次执事者言明起丧时间到,群众即执铣向丧家集中,执事者向众撒烟致谢,准备起灵。
赶殃
阴阳先生说此丧有殃,则有“赶殃”之习,当灵柩抬出大门时,由襄忙的边打鸡边走(男丧白公鸡,女丧白母鸡),谓之“赶殃”,意将灾殃赶走。后放鸡自飞。
摔盆
起灵前,由人主将老盆摔于主祭孝子头前,示意该孝子即为亡者继承人,手执
引魂幡,走在灵柩前边,众孝子随其身后。
路祭
灵柩行至巷头路口,中途落灵,进行路祭,乐队陪祭,在行进途中,孝子多次跪灵拦路,以示不舍其亲。孝子多有人搀扶,男搀男,女搀女,以防跌伤。
下葬
灵柩运达墓地,主祭孝子必须跳入墓穴亲自挖土数铣,以示为老人“安家”,同时向下葬人叩头邀请受劳。下葬之后,根据阴阳测定方位,调整灵柩位置,然后铺铭旌于棺盖,放吃食罐于头位,放长明灯于脚位,再填土成墓,然后焚纸致哀。
亡者重孙送丧时,男持红纸灯笼,女持红纸小旗,按男左女右插于坟头两侧。
谢孝
孝子由坟地回村路上,遇见邻舍长辈,就地跪拜,行谢孝礼,以期对失亲之人多加照顾。有时主祭孝子背上抬灵的椽或拉灵的架子车,即可直奔家门。门口放一盆水,盆口放一把刀,男女孝子依次洗手并撩水与刀上,以防带入邪气。然后进入灵堂,向亡者遗像焚香奠酒,以示安祭,然后脱去孝服,摘掉眼罩,将孝布盘于头上。
打怕怕
葬后一连三夜孝子要在坟墓周围开穴压草点火,俗叫煨火,为亡人驱邪打怕怕。
踩新院
葬后第三日,孝子与主要亲族到坟上烧纸祭奠,并带铣整修墓冢,叫“圆坟”。接着是踩新院,参与人排成一行,绕坟旋行,一人领唱踩院歌:“踩,踩,踩新院,五谷丰收人平安。左三匝,右三匝,踩的新院不怕怕;右三匝,左三匝,后辈儿孙能发家。”近年来,有人编唱新踩院歌:“踩,踩,踩新院,新院拉上高压线;安电灯,装电扇,安上电炉能做饭;自来水,真方便,电动磨子出白面。床头放台收音机,听听歌曲解心烦;桌上放台电视机,看看节目长识见。天上人间都一样,日子越过越香甜。”
祭礼
过七数
根据论单开列七数日期从一到五七,每期均到坟上烧纸,三七或五七由主家定个大祭之日,亲族都来祭奠,其他七数烧纸,女婿外甥可以随意参加。由执事人趁吃饭时间向众亲族讲明。
百日
逝世百日要烧百日纸,以示纪念。百日之内,主祭孝子不剃头,以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孝意。
守孝
亲人死后,孝子须守孝三年,以报养育之恩。头不离白布,足不离白鞋,不参与欢乐喜庆活动,不介入游乐场所,每逢亡人生日周年,都要上坟祭奠。春节不贴红色对联,第一年贴白色,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贴兰色。不走亲串友,不对外拜年,以示“守孝”,灯节给坟上扎墓灯,三年过后,脱去孝服即为服制已尽。建国后,干部、职工、教师等,老人去世后不穿孝服,只在袖上戴黑纱或在黑纱上缝“孝”字,以志哀思,比较文明。
脱服
又叫“过三年”“送灰”。守孝三年期满,一般是在亡者忌日脱服的。如果亡者有长辈或亲人(指丈夫或妻子),多利用清明节、六月六或十月一等鬼节脱服。传统观念是:“祖先灰未送,子孙孝未尽。”因此人们将送灰当作一件大事来办。在脱服过程中还有这些过程:
1.请灵。脱服之前,告知亲友脱服日期。于前日下午,孝子身穿孝服,前往坟前请灵。抬张灵桌,上放牌位(现为遗像),手捧纸人纸马,到坟前焚香跪拜,行“请灵”礼,祝告老人魂附神主,乘马还家,享受祭奠。
2.安灵。请灵回来,安灵桌于灵堂,纸人纸马置于灵侧,金斗银山、金童玉女排列灵堂周围,在奏乐声中,敬酒献饭、摆花贡果,孝子跪灵读祭文,俯首致哀。
3.点主。穿神点主。就是请人用朱砂给牌位上的神字添一竖,主字添一点(原字均缺一划)。此日,聘主官,请礼教,大宴宾客。首先成立执事组,一人主通礼法,一人主唱礼法,一人为秘书,主编祭文,写对联等,两人辅助主祭人行事。先行四祭礼,献饭、献餐具,孝子在鼓乐声中行四拜礼。时届午时,亲族齐到坟上烧纸后即行脱去孝服。孝子出门是黄对联,进门则为红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