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下设二级学院、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中南民族大学下设二级学院、系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简介
发展历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立教学单位。其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马列课部,1999年与思想品德研究室合并组建成立社会科学部,2006年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08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得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2016年成为学校优势培育学科。2017年成为学校优势学科,2018年学院获评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00余人。
理念目标
坚持思想立院、学科强院、和谐兴院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服务人才培养与服务党的民族工作并重的办院思路,继续努力建好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建设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为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中南民族大学优势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位序69)。
学院现有“湖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民族地区政策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 3个湖北省重点人文基地、“湖北省委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南民族大学屯堡示范点”,1个校级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科研团队”。学院内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地区调研中心等研究机构。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校内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讲师5人。专职教师中有国家民委教学标兵1人、校级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1人、影响力人物提名奖1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13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4人。学院聘请了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资深教授为学院兼职教授。
党建工作
学院党建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教、全面从严治学为主题,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为主线,推动党建工作干在实处,干在前列。
学院党委现有党委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下设9个党支部;教工党员49名,占教工人数的96%。
学院党委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学院现代治理”的理念,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马院党建亦中心”的原则,以党员大会、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的制度规范为抓手,切实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落实党委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制度、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等为途径,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党委带头、书记带头、党员带头,培育优良党风、优良教风、优良学风。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5次被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南民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个支部被学校评为“先进党支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
教学工作
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为支撑,坚持“讲好基本原理、突出实践教学、做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使用“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打造了“导航杯”实践教学品牌,“多彩中华”课程思政课程,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全员实习制”“全员科研参与制”,近年来1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教学比赛奖项。学院出版了《爱国者的培养——05方案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专著)、《民族院校思政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六点合一”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指导》系列教学辅导丛书4本,获得省级、校级教研项目60余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拥有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自2008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来,我院着力于实现师资队伍的融合,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优势,多次优化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原则设置课程,在省内建有4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阳新县半壁山管理区、恩施市三岔口社区已成为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品牌,狠抓专业教学质量,教学成效显著。
学科成果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为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中南民族大学优势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位序69)。
学院现有“湖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民族地区政策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 3个湖北省重点人文基地、“湖北省委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南民族大学屯堡示范点”,1个校级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科研团队”。学院内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地区调研中心等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为师生的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学院拥有一支潜心研究、勤奋有为、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工作、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治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较为重要的社会影响。
近五年来,学院获得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国家民委社科项目7项、共青团项目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课题1项、地厅级项目11项、中央专项47项、基地项目及其他项目45项。纵向到账经费总计500余万元。 出版学术著作27 部,发表论文287篇,其中C刊论文共有112篇。获得教育部、湖北省、国家民委省社科奖12项,武汉市社科奖10项。有五份研究报告被国办、省办采纳或领导人批示。
人才培养
学院学生工作秉承“立德树人、学以立人、实践育人”理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为龙头、安全稳定工作为基础、学风建设为主线、平台建设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生工作团队与教师党员队伍力量,为学生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引领平台、以导学工作室为核心的素质提升平台、以‘导航杯’系列教育活动为代表的实践拓展平台,注重与学院党建、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衔接配合,通过加强党团建设、创新规章制度、打造品牌活动、创新实践形式、注重日常管理等措施来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规范学生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育人目标。近年来,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国家级、校级创新研究项目50多项,各类奖励和荣誉70多项。就业工作连续五年获评校级年度“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本科毕业生考研工作多次获奖,2018年荣获“升学工作进步奖””升学工作先进奖(一等奖)”,“升学工作贡献奖”。
社会声誉
2011年“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2011年“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2016年、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3-201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2在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中得分70分,并列第11名,位居民族院校第一。
2016年人民网转发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中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4星级,位属中国高水平学科。
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总获得B-(位序69)
2013-2017年湖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示范点。
2012-2016年有4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有1名学生获得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1年和2016年《中国教育报》、2013年和2017年《中国民族报》先后对学院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获评教育部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18年获评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办学条件
学院现设思想政治教育系、原理教研室、概论教研室、基础教研室、纲要教研室和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等教学单位,另设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校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共产党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发展调研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职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 49人,校内兼职教师6人。在师资队伍中,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3人,博士(含在读博士)31人,高职教师和博士分别占教师队伍的60%以上。另外,学院还长期聘中山大学郑永廷、清华大学吴潜涛、原国家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武汉大学丁俊萍沈壮海李斌雄,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刘从德、中南大学刘新庚等校内外知名专家作为特聘或兼职教授。
从1999年起,我院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生,2007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2008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3年开始按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全院现有研究生90多人,本科生200人。
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坚持“讲好基本理论、突出实践教学、做到教书育人”的办学特色,狠抓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实践教学成绩显著。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教学名师1名。获得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获得教学成果奖4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6个。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在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教学、“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院重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研究的特色,凝练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实践三个方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研究四个学术研究团队。我院教师承担各类课题近百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6项,教育部、湖北省、国家民委课题近40项,出版专著15部,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1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科研经费超百万元。
学院始终坚持”思想立院、学科兴院、科研强院、和谐荣院“的发展理念,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同。2002年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2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先进单位、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优秀单位、2010年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湖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 。2011年中国教育报、2012年中国民族报均用半版篇幅对我院学科建设进行了宣传报道,我院教学也吸引了江苏、河南、甘肃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前来学习交流。在新的未来,我院全体教职工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在各项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学院领导
分党委
书 记:魏大江 副书记:杨金洲
院行政
院 长:杨金洲 副院长:董杰黎海波张涛华
机构设置
院行政机构
院行政机构:院 长阎占定全面主持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研究生、财务、办公室工作,联系原理、研究生教研室。副院长张瑞敏分管科研工作、协助院长管理部分学科建设、研究生工作,联系概论教研室。 赵继伟 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专业教学工作,联系基础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办公室主任兼行政秘书魏威负责办公室日常管理、文件收发、保存、财务报帐、外事联系等工作。教学秘书彭伟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专业教学日常教学安排、管理工作,协助教学副院长做好其他教学工作。 科研、研究生秘书王莹 负责科研日常管理和研究生教学培养管理工作,兼任研究生辅导员,协助学院分管科研、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师资概况
团队建设
“概论”校级教学团队介绍
“概论”教学团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一、团队基本情况
负责人:阎占定
成员:张瑞敏、郭松江 陈静 李资源 蓝华 佟斐 赵泽林 胡祥 瞿晓琳
二、实施基本情况
“概论”教学团队自2009年获批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团队的建设。具体工作是:
1.加强团队队伍建设,壮大队伍力量。一是培养引进人才,扩大力量。2009年团队引进博士2人,副教授晋升为教授1人。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凝聚团队力量。主要是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问题研讨、社会实践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带等活动。
3.重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概论”精品课程自2006年申报为湖北省精品课程以后,经过2007年建设,2008年被湖北省推荐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评选。2009年团队分工对精品课程进行更新和完善。一是版面进行了修改,主题更加鲜明,布局更加合理,色彩更加艳丽,视觉感觉更好。二是教学课件和大纲进行了修订。课件和大纲都按照教育部修订的2008年新版教材内容和体系进行了修订。三是文献进行了增加,练习思考题目也进行了补充。
三、成效与基本经验
1.团队更加团结,教研室更加和谐。通过教学团队这个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团队更加和谐,更具有战斗力了。2009年有1人被评为校文明职工,有1人被评为校优秀党员,2人考核优秀。学生评教中师德和教学全部为优秀。2009年教研室被评为校优秀教学教风教研室。
2.科研成绩显著,教学科研相长。该团队是教学团队,又是科研团队,通过科研活动来推动科研,来提高团队建设水平。2009年主要获得的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社科基金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3项,校教学研究项目1项和人文项目1项,获得校教学奖1项,发表论文20多篇。评为校教学名师1人。
3.基本经验:一是构建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为团队建设创造好的环境;二是以人为本,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充分调动每个的积极性。主要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找到每个人的位置。三是以科研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为纽带,连接每个人,在项目研究合作中,增强凝聚力。四是发挥帮带作用,培养新生力量。
科研立项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瞿晓琳:201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研究》
黎海波:201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领事保护能力建设研究》
谷秀青:201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民初劝学所研究》
雷召海: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与实践研究》
李资源:2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
徐柏才:200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胡 祥:200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崔 榕:2009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国家在场与近百年来湘西苗族文化的变迁》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赵继伟: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大众化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引领民族主义思潮的理论与实践》
詹全友: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民族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研究》
李从浩: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中国大学行政权力的合法性限度研究》
阎占定: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
孙明福: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
董 杰: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行为倾向研究》
张瑞敏: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民生实践研究》
王志林:2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恩格斯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张涛华: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西北跨国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研究》
王姗萍:2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张 燚: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间权力网络与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
李学保:2011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世界主要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研究》(承担子课题)
李学保: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李学保: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建国以来中国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瞿晓琳: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
李资源: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延安时期党风廉政法制建设的当代意义研究》
张瑞敏: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执政新理念:阶层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孙明福:2009教育部辅导员专项课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雷召海:200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中民族院校的定位与发展》
国家民委及其他部委社科基金项目
詹全友:2013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发展与实践研究》
徐柏才:2012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增强“四个认同”意识的有关问题研究》
姚上海:2011 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研究》
徐柏才:2010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新情况新问题研究》
阎占定:2010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
徐柏才:2009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接受研究》
詹全友:2009武汉市社科基金《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及创业环境问题研究》
徐柏才:2008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接受研究》
阎占定:2008武汉市社科基金《武汉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生活方式变化研究》
李资源:2004外国专家局课题项目《国外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现状研究》
湖北省社科项目
董 杰:2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论》
佟 斐:2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问题研究》
吴阳松:2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
阎占定: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宫 丽: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精神家园论》
刘国胜: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王珊萍: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播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阎占定: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嵌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乡村治理研究》
詹全友:2011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孙中山民生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题研究》
王志林: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新认识及当代价值》
瞿晓琳: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张 燚: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宣传:政党领导的合法性建构——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
张瑞敏: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变奏与重构: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
姜喜咏: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基本内涵及方法问题》
王志林: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贡献——兼论西方经济学者的相关评论》
郑迎春: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筹建城乡党建的背景、模式与机制》
徐柏才:2009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研究》
李资源:2009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徐柏才:2005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研究》
李 磊:2005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关于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
校基金项目
姜喜咏: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论》
杨芳: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马克思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杨金洲: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尊严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宫丽: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建构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研究》
刘国胜: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刘红娟: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滕帅: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的英国外交(1958-1963)》
熊芳: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
赵伟: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广义科学哲学视野先中医本性分析》
朱磊: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姚上海: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族地区农村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与支持政策研究》
杨金洲: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以人为本”视界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人学解读》
米 霞: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和合文化与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黎海波: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权视角下的中国领事保护研究——兼论对海外少数民族侨胞的领事保护》
陈 静: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项目《民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体系创新研究》,经费5万
蓝 华: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一般项目《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经费3万
赵泽林: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青年项目《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费2万
张涛华: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青年项目《转型期我国民族地区政治社会化主要途径研究》经费2万
曾红宇: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青年项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对实现和谐民族关系的当代价值》经费2万
张 燚: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青年项目《政党宣传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经费2万
张瑞敏:2010校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0.8
王姗萍:2010校教学研究项目《“红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应用研究”》0.8
瞿晓琳:2010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城市民生问题研究》经费0.8万
阎占定:2009年校校教学研究项目《增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效性研究》经费0.8万
陈敏荣:2008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研究》经费2.0万
胡 祥: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经费2.0万
刘金鹏: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人生理想之重建:冯友兰前期人生哲学研究》经费2.0万
杨金洲: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在公共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西方哲学的理论衔接问题》经费0.2万
刘 婷: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民族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姚上海: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中的“流动陷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经费0.7万
李学保: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民族主义与国际冲突》经费 2.0万
王杏玲:2007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对21世纪大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王姗萍:2006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晚清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小说界革命”研究》经费2.0万
徐昌文:2006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自然界的权利研究——在环境伦理学视域下》经费2.0万
熊 芳:2006年校科学基金项目《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经费0.8万
姜喜咏:2005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所有制思想研究》经费2.0万
钟 诚:2005年校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经费0.7万
教学研究项目
教 学 奖 项
部分论著
科研奖项
01.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法制建设史研究》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02.李资源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著作),2013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3.瞿晓琳: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著作),2013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04.张瑞敏:执政新理念:从阶层和谐走向社会和谐(著作),2013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5.王姗萍:政治视阈下的近代“小说界革命”研究 (著作),2013武汉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提名奖
06.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及接受的调查研究》2012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
07.李资源:《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2012国家民委第二届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08.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1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三等奖
09.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法制建设史研究》2011武汉市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杨金洲:《回到文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解读》2011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10.张瑞敏: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阶级理论的嬗变》,20110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中,荣获一等奖,
11.姜喜咏:《“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0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2.徐柏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考》2010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13.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2010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14.阎占定:《西部民族地区近期中央农村政策实施绩效性调查》2008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5.徐柏才:《关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问题研究》2008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16.李资源:《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2007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17.熊 芳:《毛泽东眼中的人》2007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李资源:《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2007武汉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8.徐柏才:《实施成才导航工程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2006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考资料
“概论”校级教学团队介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09-15
科研立项.中南民族大学.
科研奖项.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16:58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