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是200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继伟。
内容简介
探讨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机理,透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方式,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是国内第一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书籍,也是第一次从思想关系的视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书籍。全书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理论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丰富蕴含,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知识借鉴,剖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划分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提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
作者简介
赵继伟,男,生于1973年9月27日,河南省南阳市人,2008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学教师、军校教员,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独著1部,参与专著6部,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在《江汉论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导论接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缘起
(一)全球化历史境遇
(二)人的现代转型
(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现实课题
二、研究视角的转换
(一)思想关系
(二)思想关系中的人
(三)思想关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三、研究方法
(一)过程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现代定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
一、接受
(一)学术界对接受含义的探讨
(二)接受的含义
二、意识形态接受
(一)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
(二)人的本质理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四)灌输论
(五)合力论
(六)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知识借鉴
(一)解释学理论
(二)批判理论
(三)接受美学
(四)受众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
(四)主导思想
(五)受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内部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外部功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前接受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时接受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接受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特点
(一)认知性与实践性
(二)主导性与自主性
(三)独立性与整体性
(四)同时性与多端性
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控制
(一)满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自我需要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目标导向系统
(三)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加工系统
(四)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概述
(一)机理的相关研究现状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含义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分析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因应性机理
(一)动力因应机理
(二)压力因应机理
(三)激发力因应机理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感应性机理
(一)刺激反应机理
(二)认知感应机理
(三)真理效应机理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思想场机理
(一)思想信息吸引机理
(二)“为我”机理
(三)思想耦合机理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方式研究
一、依从性接受
(一)依从性接受的分类
(二)依从性接受的条件
(三)依从性接受的特点
二、认同性接受
(一)认同性接受的分类
(二)认同性接受的条件
(三)认同性接受的特点
三、信仰性接受
(一)信仰性接受的分类
(二)信仰性接受的条件
(三)信仰性接受的特点
四、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信仰性接受的关系
(一)依从性接受是基础
(二)认同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向信仰性接受发展的桥梁
(三)信仰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和认同性接受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作用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量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哲学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操作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反馈阶段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是前提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的具体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的具体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论建设相互促进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