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作者是
吴阶平、巴德年、刘德培、侯云德、陈可冀。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是由我国40多位医学院士发起,于2008年,由温家宝、李克强、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批示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由国务院协调卫生与
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并组建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工作委员会具体落实。旨在组织我国近万名医药学界的权威人士,对中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核心知识与基本概念进行综合、梳理和编撰,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医学百科全书的形式最终呈现,达到促进中华医学理论体系的规范、记录与传承之目的。本项工程的实施,对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对全球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2013年11月8日至9日,《中华医学百科全书》2013主编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联合国与世界各国的官员、学者、专家、企业家约700余人参加了本届大会。
丛书简介
2010年2月8日,由
吴阶平、巴德年、刘德培、侯云德、陈可冀等40多位院士共同发起、
中国医学科学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撰。在新闻出版总署、
卫生部、财政部的指导协调下,这项工程将组织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家级医疗科研机构及重点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实施,其编者不局限于中国内地,还将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华人医学科学家。工程将开发专门的编写软件和网络平台,建立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数据库,最终出版形态包括图书版、电子版和网络版三种,《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多媒体百科全书。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计划包括6类144卷,总字数约1.5亿。定位于通用医学参考工具书,主要读者是医药卫生专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由指导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组成编纂工程组织机构。
条目编写细则
什么是条目
百科全书是指以条目形式把各种知识(或情况)概括地、系统地描写出来的一种编写形式,它要求内容简洁、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条目是百科全书正文的基本单位。
百科全书以条目立项来编写文章,条目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大的、中的或小的完整的文章,一个条目说明一个问题。它不是辞书只回答“什么”,它是完备的工具书,应对4个“W”1个“H”都要回答清楚,即对什么(What)、在什么地方(Where),什么时候(When),怎样的(How),为什么是这样的(Why)等都要层层讲清楚。
条目的特点
1. 每个条目有其独立性,相互间还有一定的联系性。每个条目均按框架要求来设置,牢牢把握条目主题内容,不涉及非知识性的论述。
2. 条目标题简明确切,以名词、术语为主,不用论文式的长题,不用内容含糊的字眼。
3. 条目采用说明文的文体:力求严谨、求实、简洁,通畅。
4. 条目内容应该比专业的论文更加精干,它并非科普式的读物,应介于专业论文和科普文章之间。
条目的设置
1. 条目是百科全书的知识单元。百科全书是以条目构成框架的知识体系。条目分可独立,合能配套。科学知识有层次,条目也应有层次。上下层次的条目(总条和分条)相互连接,要避免重复。
2. 各分卷条目设置仅限本学科领域。
3. 各分卷条目应系统收录本学科的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是指具有该学科学术特点、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名词。
4. 各分卷不宜过多借用其他学科的名词术语;内容涉及其他学科内容时要相互联系妥善处理,避免意义重复。
5. 应收录科学概念清楚、内容相对稳定的条目,使分卷条目的系统设置能反映当前学术界共识和学科发展水平。
6. 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以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作为标准,确定一个规范名作为条目名,规范名的异名分别冠以“简称”、“全称”、“又称”、“曾称”。其含义分别为:正名——公布的规范名;简称、全称——与正名等效使用的名词;又称——不推荐使用的名词(最多保留1个);曾称——不再使用的旧名。
7. 不同概念具有同一名称的,分别设条,如解剖学卷的“肾”条和中医基础理论卷的“肾”条。
8. 各分卷书名应作条目的首条,对本学科的定义、范围、目的、任务、简史、最新状况及发展趋势作系统介绍。
9. 基础医学条目应重点介绍概念、学说、理论、方法和技术,一般不列联系临床应用的条目。
10. 临床医学条目以疾病为主,阐述症状、综合征、检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等。
11. 中医分卷不单设纯西医内容的条目,西医分卷也不设纯中医的条目。
12. 除《藏医学》、《蒙(古)医学》、《维(吾尔)医学》、《中药文献学》4个分卷外,原则上不列人物,著作、机构、发展史等专门条目。有突出贡献的人物,重要著作或机构、简史等可在条目中提及,但不详加论述。
13. 依字数可将条目分成3类:小条目在1000字以内,中条目1000~3000字,大条目为3000~5000字。
条目的项目
1.作者信息(必有项):撰写本条目的作者名、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等。
2.撰写日期(必有项):条目提交时间。
3.条目中文名(必有项):一般为词或词组。简明确切,以名词、术语为主,不用长题,不用含糊字眼。
4.条目英文名(必有项):英文全称,如有缩写、略语需同时标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应外文的,中间用(;)隔开,最多标注3个。
5.条目拼音(必有项):按照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规定书写,拼音必须标出调号。
6.条目所属学科(必有项)。
7.条目性质(必有项):该条目为大、中、还是小条目。您所撰写的本条目应为哪种条目形式、选择条目的范围,应在本卷编委会上讨论决定。
8.索引词:要求有3~6个索引词,用于后期设置索引。
9.释文:详见“五、条目释文”。
10.参见条:详见“十二、参见”
11.参考文献:详见“十三、参考文献”。
条目释文的撰写
(一)撰写要求
1. 思想性:要以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
2. 汇编性:把经过历史验查得到定评的内容汇合写成一个条目,博采众家之说。
3. 客观性:不主观推断,不用“可能”、“如果”等假定或虚拟性词句。
4. 稳定性:把经过考察或学术界公认的科学事实编入条目。不写新药、新的医疗技术以及尚未获得公认的内容。
5. 概括性:将经过提炼的资料用朴实确切的文字概括叙述的出来,基本事实和数据要有依据。
6. 系统性:应系统地叙述,有完整的体系,避免遗误。
7. 学术性:撰写尺度可深于科普读物,浅于专业论文。不单纯求深求细,词语不宜艰涩。
8. 趣味性:可体现趣味性,但不用夸张的手法和新奇的比喻,力求用科学丰富的素材引人入胜,激起求知的兴趣。
9. 政治正确性
(1)省、自治区、市、
特别行政区及国家名称严格按国家公布的资料表述,其中要特别注意下列各点:
(1)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其他国家并列时,必须使用“中国 台北”或“中国台湾”名称,以防因用字不严密而被误解为“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如“在美国、英国、中国、日本、台湾、印度等国家,已经发现××病例”这个句子,不管作者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是造成了 “两个中国”论调。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并列时,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与其他国家并列时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
(3)苏联、南斯拉夫已经“解体”,引用其解体前资料时用“前苏联”、“原南斯拉夫”,解体后分别用“俄罗斯”、“乌克兰”等各国名称,不可混淆。
(4)德国已经统一,引用统一前资料时分别用“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统一后用“德国”。
(5)韩国名称:切忌使用“南朝鲜”、“南韩”字样。
(6)欧洲共同体(欧共体)已经改称欧洲联盟(欧盟)引用其欧共体时期资料时用“欧共体”,其后资料均用“欧盟”,不可混淆。
(2)各国地理位置和地名一律按国家正式出版的地图规定书写。
(3)医药技术、方法、仪器、产品发明、创造者的姓名、年代、所在国家,按正式出版物资料书写。上述三项,落笔前一定核对准确,切忌凭印象、“大约”。不能肯定又查不到根据时,宁可舍弃。
(4)不管是阐述个人观点还是引用外国资料,都不得违背我国的方针政策;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时,不得泄露国家和单位秘密。
(二)条目释文提纲
多媒体《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有数千名编者、数万个条目,相同类型的条目其释文应具有统一的释文层次,以保证写作风格、体式的一致;同时,统一的体例也便于编者组织条目的内容。各分卷应根据本学科特点,设定本卷条目释文的体例并制定样条。以下13类条目的释文提纲,作为示例供参考之用。
1.学科类
①定义
②展开性叙述
③简史或学科形成和发展
④研究范围或范围
⑤研究方法或工具、材料
⑥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⑦意义或应用
⑧发展趋势或存在问题
2.基本概念或原理类
①定义
②展开性叙述
③概念形成过程
④功能或作用过程
⑤类别
3.疾病类
①定义
②展开性叙述
③病因及发病机制
④病生理
⑤临床表现
⑥检查手段
⑦诊断与鉴别诊断
⑧治疗原则
⑨转归预后
⑩预防
4.生物大分子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发现或研究历史
④提取
⑤组成和结构
⑥功能
⑦代谢或生物合成降解
⑧人工合成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类别
④组成和结构
⑤功能或性质
⑥生成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类别
④结构
⑤功能或机制
7.生物器官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结构特征或形态结构
④功能
⑤生理反应或活动调节
⑥进化
8.系统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进化或演化
④组成或结构
⑤功能或调解
⑥生成或发育
9.微生物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简史或研究历史
④培养或检测
⑤形态、结构、化学组成
⑥繁殖或复制
⑦感染、致病与宿主反应
⑧分类
⑨生态或分布
⑩研究意义
10.方法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简史
④原理
⑤应用
⑥展望
11.工具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结构和原理
④性能特点
⑤分类
12.技术类
①定义
②概述
③简史
④理论基础
⑤基本技术
⑥研究领域
⑦应用
⑧展望
13.理论类
①定义
②展开性叙述
③简史
④基本内容或定律
⑤意义
注意事项:
1. 定义
(1)条目释文先从定义、定性叙述或概述开始,开宗必须明义。
(2)定义是条目主题最本质的表述,直接揭示概念内涵,具有专指性,要求准确、严谨、简明。
(3)难下定义者可写引言。一般以一句为最善。
(4)定义不用同义反复,不用否定句,不用通俗比喻。
(5)普通名词(如“疾病”、“死亡”)应作科学定义,不用通俗词解释。专门术语要用浅显的科学概念说明。
(6)少数见词明义或不言自明的条头,不要勉强下定义。
2. 定义阐释或概述 是对条目续作的较深入的论述。概述也应文字应精练,语法严谨,逻辑性强。同一条目内不应出现与定义相左的释文
3. 简史或发展状况 有些条目,应把起源和发展写清。阐述研究状况应包括学术争论情况、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等内容,重点写清目前最新取得的成果,。不同观点也可酌情写入。不能主观臆测,应把公认的资料公布于众。
4. 条目主体 条目主体释文论述应准确有据,应有一定的权威性,重要数据应注明出处和报道时间,重视使用国内权威资料。
(三)条目释文文体
1. 《百科全书》条目释文采用说明文文体,以精炼为上。
2. 不采用下列文句:①华而不实的描述;②超出主题的议论;③不必要的重复;④繁琐的回顾或考证;⑤过于专深的技术细节;⑥已被否定的内容;⑦多余的字和句。
3. 释文应以第三人称撰写,一般不采用“我们”等,可用“作者”或直书具体单位或作者姓名。
(四)释文的标题层次
多媒体《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对全书条目释文的标题层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
1. 条目名用小四黑体,顶格,不占行,后空2格。
2. 标题最多设三级(不包括条目名),所有标题均前缩2格后空1格,不占行。
3. 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标题用华文楷体,三级标题和正文用宋体,层次标题与正文均用五号字。
4. 只需要1个标题层次用华文楷体,需要2个标题层次分别用黑体、华文楷体,需要3个标题层次则分别用黑体、华文楷体和宋体。
5. 如三级标题仍不能满足层次要求,或正文内需要分别叙述时,可在正文内用①②③等圈码连排;①前用冒号(:)或句号(。);①②③之间用分号(;);句尾用句号(。)。
6. 小条目一般不采用任何层次标题,不分段或少分段。
注意:
1. 中条目一般采用一个层次的标题;大条目一般采用一级、二级标题,必要时还可采用三级标题。
2. 同类型篇幅相近的条目,所用的层次标题要有可比性。
3. 一个条目中的上下层次标题要呼应,避免出现上层标题覆盖不住下层标题或下层标题游离于上层标题的现象;同一层次几个标题要有一定的可比性,避免出现同一层次几个标题参差不齐的现象。
4. 每级层次标题都应有起始段,概述与该标题有关的内容,不允许两级层次标题直接相接。
5. 释文提纲作为层次标题时,通常将展开性叙述(或概述、定义阐释)之后的项目列为标题,定义和展开性叙述(或概述、定义阐释)作为条目释文的起始段。
6. 条目定义一开始不重复条目标题。在释文中,“又称”等置于定义或定性语之后。
(五)释文交叉
1. 各分卷及各类首先要处理好本部分内部不同条目之间的交叉。一个分卷内部内容有交叉的条目要做好统一工作,包括观点统一、资料统一、用语统一等,防止出现矛盾。要搞好条目之间的分工,防止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还要注意相互照应,防止脱节。
2. 存在条目内容交叉的不同学科应侧重本分卷特点进行论述,同时加强协调,避免遗漏;
3. 一些重要的名词术语或概念应单独设条或在有关条目中详尽阐释,这类名词术语或概念又往往在其他条目中频繁出现,成为理解更复杂概念的基础,可通过参见或采用概略的介绍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4. 某项知识构成一个条目的核心内容的,在这个条目释文中要多写;属于一个条目的边缘内容的,在这个条目释文中要少写或不写。
5. 某项知识如果同时是两个或多个条目的核心内容,则要做好统筹安排工作,防止过多的重复,充分应用参见的手段。同时,要防止“三不管”的现象,造成重要遗漏。
6. 某项知识如果同时是两个或多个条目的边缘内容,则要衡量一下其重要性,不重要的可以舍去;重要的则不能遗漏,在其中一个最为相关的条目提及。
7. 具有领属关系的母子条,条目释文中要互相照应。具有比较关系的条目,则原则上只需在其中一个条目释文中简述两者的异同;另一条可不必重复,但需要运用参见手段。
名词、术语
1. 同分卷的名词、术语必须统一,力争标准化、规范化。
2. 同一概念或疾病病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命名的,应与主科所定名词为准力求统一。
3. 医学名词应以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的科技名词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某些基础或边缘学科名词可参考有关专业词汇。
4. 外文名词术语译成中文要有根据,新名词中译时要附原文,查不到根据的外文名词使用原文。有多种名称者可将正名写在前面,后括别名或异名。
5. 解剖学名词应按国际和国内解剖学会规定为准,废弃以人名命名的方式。
6. 字数较多,拟缩简的名词,第一次出现时应使用全称,并加括号注明缩简后名称,如:甲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人工流产(简称人流)等。约定成俗或众所周知的名词可以迳写缩简称谓,但尽量少用,如:B超、CT、MRI、电镜等。
7. 人名后的“氏”字应删去。只用一个汉字表示人名时仍如“氏”字,如中医古籍中的《沈氏良方》
巴氏消毒法等,但用二字或二字以上(名、号或姓名全称)时则不用“氏”字,如《景岳全书》。现代医学也可照此办理,如“
布氏杆菌”(不作布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不作
革兰氏阳性球菌)等。
8. 医学名词中“性”字过多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如“红斑(性)狼疮”,“震颤(性)麻痹”已获公认;又如少数名词,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病)”等。
9. 中西药名应按药典统一用词。
符号、公式问题
(一)数字
使用规范数字、数词 专业文稿一律执行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使用规范数字。《规定》明确指出:
1.下列情况使用阿拉伯数字①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如20世纪90年代,1996年9月25日上午8时20分等, 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年);②记数与计量(正负整数、分数、
小数、
百分比、
约数),如-56,1/3,0.5,37%,30左右等;③参考文献中的版次、卷期、页码;④描述过去100年某年代发生的事件时,应加“20世纪”。
2.万位以上数字可用“万”字表示,如“450万”、“15万”、“10万~15万”不要写成“10~15万”。
3.下列情况使用汉字①数字用作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如十二指肠,“十一五”计划,
四叠体,二倍体,星期三等;②邻近的两个数字,如十三四岁,七八十天等;③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八月十五;④不表示科学计量和统一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可用汉字,如一个人,分三组,五种药。但二位数以上数字仍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4.表示数字增加(减少)时,应明确增加(减少)“了”,还是增加(减少)“到”,因两者含义不同。
5.表示数字减少时,不能使用倍数。
6.范围数后乘N数幂时,范围数必须加括号。
7.应该特别注意
约数的表述方法。①表示
约数的多种词(约、多、上下、左右)不能并用;② 表示不足与多余的词(近、多)不能并用;③表示确数与约数的词(整、足、多)不能并用;④表示
均数的词(平均)与范围数不能并用。
8.表示
平均数、
中位数、限制数(不能超过或不能小于)的词与范围数不能并用。
9.范围数与“以上”、“以下”不能并用。
10. 数字后必须有计量单位。
11. 常见数字表述失准举例
(1)“这次学术会议,约有500多人参加”。改正方法:“约”与“多”任删其一。
(2)“这个病人的血红蛋白含量,大约减少20%左右”。改正方法:“大约”与“左右”任删其一。
(3)“上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有近2000多万人患病”。改正方法:“近”与“多”任删其一。
(4)“这个医院的门诊任务很重,每天平均有2000~3000人次就诊”。改正方法:“平均”改为“一般”,或者将范围数改为确数。
(5)“护士从这个病人腹腔中,抽了足足2000多毫升
腹腔积液”。改正方法:“足足”与“多”任删其一。
(6)“经过化疗,该病人的白细胞总数下降了一倍”。改正方法:“一倍”改为“一半”。
(7)“紫外线空气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60分钟”。改正方法:删去“~60”,或将“不得少于”改为“一般需要”。
(8)“饮用水的
大肠杆菌指数,不得超过2~4个/L”。改正方法:删除“2~”。
(9)“他的血小板总数降低了40% ~50%以上”。改正方法:删除“以上”,或删去“~50”,或删去“40~”。
(10)“成人血的白细胞总数为4~10×10/L”。改正方法:“4~10”前后加括号。
(11)“该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3000,血红蛋白含量为12g”。改正方法:将“3000”改为“3×10/L”, “12g”改为“120g/L”。
一切出版物,凡涉及计量单位的,都必须遵照1984年2月27日《
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它共有下列6项。
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如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物质的量:摩(mol)等。
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如平面角:弧度(rad),立体角:球面度(sr)等。
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如频率:赫兹(Hz),压力、压强:帕(Pa),能量、功、热:焦耳(J),功率:瓦(W),电位、电压:伏特(V),电阻;欧姆(Ω),摄氏温度:摄氏度(℃),放射性活度:贝可(Bq),吸收剂量:戈瑞(Gy)等。
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如时间:分、时、日(min、h、d),旋转速度:转每分(r/min),体积:升(L),能:电子伏物(eV),级差:分贝(dB)等。
5. 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单位。
6. 词头与以上单位构成的十进倍数或分数单位,如MeV,kHz,cm,mmol,ng等。
使用计量单位注意事项:
1. 计量单位的西文符号,必须严格执行我国国务院命令中的规定,并特别注意符号中字母的大小写。
2. 有斜线的单位,斜线不能多于一条,分母包括两个以上单位符号时,整个分母加圆括号,如mg/kg/日→mg/(kg·d)。
3. 计量单位的汉字名称,只用于文字叙述;单位的西文符号,用于公式、数据、表格、插图。
4. 不得使用重叠词头,如nm不得写成mμm。
5. 亿(10)、万(10)是我国惯用的数词,仍可使用,如亿kg(10kg)、万km(10km)。
6. 一部书稿中,同一计量单位的名称及符号必须统一,如10kg、不得10kg、10公斤、万kg、万公斤混用。
7. 应注意:“微米μm,μ应与英文u字相区别,最好注明为“希文”。“升”为L(大写),毫升为ml,避免与数字1混淆。
8. 正确使用日、小时、分、秒的符号,分别为d,h(不是hr),min(不是m),s(不是sec)。计量单位符号后不用缩写点。
9. 医学文稿中常用的许用单位和非许用单位详细内容参考中华医学会出版部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
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符号
1.符号标点与符号既有关系又有区别。严格地说,标点主要用于区别文句的含义与层次,符号用于略语、代号与说明、标志。常用的标点有顿号(、),逗号(,),冒号(:),比号(∶),分号(;),句号(。),间隔号(·);常用的符号有破折号(———占两格),范围号(~),连接号(-占半格),单引号,双引号,书名号(《 》)。西文符号比较复杂,有些已有统一规定,如pH,CO2,Co,Na,CT,℃等;有些则属于约定俗成,如CD4,p53,gp,PCR等等。撰写专业文稿时,必须正确使用统一规定或约定俗成的。关于具有特殊表面抗原标志的T细胞和补体,例如CD4与CD4,C3与C3有两种方法,现多用前者。不管何种写法,全书应统一。
2. 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事项
(1)掌握标点符号的含义和用法,防止混淆,误用。
(2)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有时通用,但要防止混淆而导致含义不清甚至语病。
(3)防止断句失误。出现分句时,后半句的“即”、“并”、“如”等介词及证明、“说明”、“提示”等动词,与前半句有并列,随上启下或因果关系,分句之间不能句断,否则将造成语法失误。
(4)西文符号的大小写及上下角,各有特定含义,谨防混淆,误用。
(5)使用电脑成文时,要特别注意符号上下角的处理,英文与希腊文的区别。
1. 条目释文中出现的公式应是介绍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或基本的公式。
2. 条目释文可以简述公式的主题及其价值,一般不讲公式的推导和证明。
3. 简单的单行公式随文连排。重要的或复杂的公式应单独占行,居中排。
4. 公式是句子的组成部分,同样使用标点符号。
公式及其说明中所用符号和角标都按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执行。
外文
1. 条目标题不用外文,英文名称单独在条目的“英文”部分标出。
2. 菌株的种名、属名的条目还应标注拉丁学名(在条目的“英文”部分标出)。拉丁学名为斜体,英文名称为正体。属以上的科、目、纲、门的名称只注拉丁学名,为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
限制性内切酶前三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例如:BamHI、 EcoRI、MspI、Sau3AI等。氨基酸和碱基的缩写:氨基酸缩写用3个字母表示时,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正体。碱基缩写为大写正体。基因符号用小写斜体,蛋白质符号首字母大写,用正体。
3. 用外国人名做冠名词时不要音译,注意要删去名后的’s或附加成份,如Wolffian juct译汉语时应为“中肾管”或Wolff管,而不是Wolffian管。
4. 外文专业名词除人名、地名、机构名、团体、植物及微生物属名等专有名词首字第一字母大写外,其余均用小写。
5. 书籍正文中外国人姓名字写法:不写缩略字母;一般使用原文,不译出,如非译出不可,应附原文;尽人皆知的姓名可迳用中文,如牛顿、巴宾斯基等。
6. 以外国人名作条目标题时,应依据“名从主人”原则译成中文。日本、朝鲜等国的人名,尽可能写汉字原名,不从英文读音转译。
7. 外国人命名的综合征、体征等冠名名词,通用译名优先采用,并括注外文,如“划跖试验(Babinski 征)”,“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nite综合征)”;尚无通用译名可意译并括原外文名。
插图
(一)总体要求
1. 作者提供给《全书》所有的原图片,要求本着“科学性第一,艺术性第二”的原则,在确保原图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力争体现医学插图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性。
2. 百科全书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图是文的补充。文字叙述已说明问题的不必另列插图;用插图说明问题的则正文从简。
3. 同一分卷中,在绘图风格、表达方式,缩放尺寸等方面力求取得统一。
4. 配图要选典型的,要富含知识性和文献性。在每个分卷中,尽量在同一类图片的风格上统一,规范。
5. 原则上小条目只能配1幅图,中条目可以配2幅图,大条目可以配3幅图。
6. 一幅插图只能用于一个条目,不能重复使用。
7. 凡有插图者,文字叙述中都必须引用,其方法有“(图△△)”和“见图△△”两种方法,任择其一,但全书宜统一。
8.
化学结构式中的苯环或更复杂的图形,绘图贴字的英文字母的字体要与正本一致,缩小后的大小要等于或略小于正文字体,不可超大。苯环为正六角形,不宜画成长或扁的正方形。
(二)具体要求
1. 图片类型
(1)按原图制作,可分为绘图与特制图片。
(2)由原图本身,可大致分为黑白线条图、彩色绘图,实物照片、光镜片、影像学图片和电镜片等。
2. 对这些图片的具体要求
(1)全图设计突出原图表达的核心内容,将它们作为图面设计的重点,而将该图的辅助内容置于陪衬位置。如:系统解剖学中,肝脏“肝门”、
心脏瓣膜、腹腔干血管等插图,设计重点宜在该部位的形态结构,其比邻关系似可几笔代过;摄制血细胞光镜片,应避免球面差(需将要显示的细胞置于视野中心)。
(2)绘制要求
(1)应由专业人员绘制和拍摄,可墨绘在白纸上,或用制图软件绘制。
(2)绘画线条原图线条粗细均匀,运行轨迹自然流畅。
(3)绘制背景一律用白色背景做底。数字绘图可以选择透明背景。
(4)套色图 如在解剖学套色图中,以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绿色代表淋巴,黄色代表神经;对肝段、肺段和神经传导通路等使用特定色彩。
(5)彩色原图色彩选取力争与活体或标本的组织器官接近,表示同一结构的色调应该一致。
(6)特制图片光镜与电镜片,需讲究拍摄和洗印的条件,确保与原物一致。
(7)显微照片应有放大倍数、内标尺和染色方法。
(3)图片大小
(1)显示的结构复杂或内容较多的图,原图面宜大些;反之,则可略小些。以便按照适当比例缩放设计之后,仍能保证图片的准确清晰。
(2)应采用清晰的传统纸面/数字图片代替草图、X线胶片或其他材质绘画。
(3)宽度尺寸不小于传统5寸照片大小(127mm×89mm),高度原则上不限制,可根据图片比例提供16︰9、3︰2或者4︰3比例尺寸。
(4)数字绘图的版面大小可设定为A4幅面(210mm×297mm)。
(4)摄影图片要求 ①背景选择统一的黑色、蓝色或灰色,突出被摄体(人体、标本、器械等)前景内容;②闪光灯使用时,注意避免阴影的产生;③拍摄距离和镜头焦段需合理选择,减少透视变形;④微距摄影请标注放大比率。
3. 注意
(1)引线 ①指准结构;②不得交叉;③配置合理;④引线要用黑压白线条略错位表示
(2)图面 尽量不在图面之内标注过多名词(如有需要,请用宋体标注,字体要适合主图比例),必要时可标数码、字母,在图注中说明。
(3)图下 原图下方,必须有图序、图题、图注和图片作者姓名,一并在编辑软件中提交。
电子内镜头端的结构
1.照明纤维 2.光导透镜 3.×× 4.×× 5×× 6.×× 7.××8.××
关于图片数字化的要求
因为此次编写工作全程采用数字化流程,所以对所有图片也要求数字化处理和上传。
(1)对于通过扫描转换成数字图片的规格尺寸,灰度/彩色RGB模式下不得小于300dpi扫描分辨率,黑白线条图在Bitmap模式下不得小于1000dpi扫描分辨率,最终要保存为tif图片格式。
(2)对于电脑绘制的图片,输出时的分辨率也不小于300dpi,并设置在RGB模式下绘制,最后存为tif图片格式。
(3)对于数字摄影相片,用最大文件格式和最高质量模式拍摄(统一为JPEG格式),文件大小不低于3兆(MB),不用软件变更原始像素。
(4)对于影像学类图片,数字化输出模式请设定为300dpi,根据仪器设备的不同,尽量输出矩阵较大的图像。
(三)版权
为执行《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当需要引用他人(国内外)的图片时,务请:
1. 事先征得原作者(出版社)的明确同意。
2. 在原图下方注明:经过首肯,引自何方。
3. 按规定付给对方报酬。
4. 引用人体照片时,需以黑色窄条遮目,使其面部特征不可辨认,或获得本人应允方可。
5. 假如必须引用某图,而一时又难与对方联系(达成一致),则必须对此图重新创作或改编,以减侵权之嫌。
(四)图的大小规格和所占版面文字字数的关系
表格
1. 条目中不宜使用过多表格,总体而言一个条目不应超过5个表格,特殊情况可酌情增加表格数量。
2. 表格主要有三种:三线表、无线表、多线表(具纵线),百科全书应尽可能使用三线表。
3. 表格应简明准确,栏目清楚。数字少应在文中叙述,不必列表。栏目过繁内文过多,不宜列表。
4. 文字叙述中,表与文避免矛盾和重复,不能照抄表内的文字和数字。
5. 表内计量单位要统一,单位名称列在栏内,小数点位置排齐,合计数要纵横相符。统计学处理列于表内。
6. 表格在正文内的不必编号。
7. 表格内文字叙述结束时,一律不加句号。
8. 表号、表题、插表引用、表位标志、表号及表题后不用标点、防止版权纠纷等要求,均与“插图”部分同。
索引
1. 分卷索引及总索引由出版社负责编制,作者应在每个条目中列出需被索引的索引词(即每条目的必备项目中的“索引词”项目)。
2. 条目中需被索引的关键词,必须是在条目释文中有提到过的词。
3. 索引词除在“索引词”项目中应单独列出外,在正文中的位置也必须有标注。
4. 每个条目列3~6个索引词。
5. 本分卷所收的条目名以及有具体内容的名词、术语及同义词均应纳入分卷索引。
6. 临床医学各分卷中药名不编入索引。
参见
1. 文内参见是隐含于释文中的一种检索手段。它把不同的条目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参阅,并消除不必要的重复。
2.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置参见条①补充本条目内容;②可加深对本条目的理解;③能扫除本条目的
阅读障碍。
3. 同一分卷内进行参见应注明参见条名、参见条页码(在末次校样稿中统一填写)和参见条所属学科,不同分卷之间进行参见应注明参见条所属学科。
4. 文中提及参见其他条目,除正文中要写明“参见△△△”外,应单独在条目末写出“参见条”项目,由出版社统一处理。
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用于标明本条目内容出处,保证条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 每个条目必须附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最多不超过10条。
3. 参考文献只列引用文献,不列扩展性阅读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仅供编者、审稿者审核用,不予发表。
5. 正文叙述时,不必标出文献序号。
6. 每个条目之后列本条目的参考文献,交稿后由出版社统一处理。
7. 非正式出版物特别是内部刊物中的文章,不能在正式出版物中引用。
8.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本社习惯用法是:
(1)书籍:作者.书名.版次.地址:出版社,年,页 如:
韩锐主编.肿瘤化学预防及药物治疗.第一版.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第一版也可不写版次)
(2)杂志:作者.文题.杂志,年,卷(期):起页 如:
韩锐.癌
细胞的分化诱导及癌的分化治疗.实用肿瘤杂志,1983,3(增刊)∶1
路莹,韩锐.
阿克拉霉素对人甲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分化
诱导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6,8(3)∶211
(3)引用英文书资料,亦按此原则处理。
注意:①作者只写一人;数人可写“等”或“et al”;②外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首字大写,不用缩写点,中间不留空;③出版年份后均不用句号;④刊名或卷期号之间不用逗号,不留空;⑤中医书名与卷名间用圆点隔开,书名《 》号可省略。
附录
1. 如简称、外文缩略词,特殊符号多时,亦可编制简表作为
附录。
2. 每分卷根据分卷自身情况可分别设置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