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区域是指“东至原
八达岭高速和新街口外大街, 北至北五环及小营西路以南,西至西三环、苏州街和
万泉河快速路,南至西北二环、西外大街和紫竹院路,以及沿
中关村大街、
知春路和学院路轴线形成的辐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也是
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城占地三百三十多公顷,是一个
知识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培育基地和高新技术信息交流中心。
园区概况
中关村科学城以
中关村大街、
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该区域集聚了清华、北大等27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中科院等30多家研究所、25家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余家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6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承担1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任务。汇集了
联想集团、航天科技等高科技企业近8000余家,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1000余家,带动中关村科学城企业实现
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3226亿元。
发展规划
产业聚集
中关村科学城将突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形成产业聚集:
以
中关村大街为核心,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
以学院路为核心,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
发展定位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为总体定位,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高端要素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主导产业
着力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环节,加快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大任务
一是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一批世界级的
原始创新科技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二是承接实施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
863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八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运营、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以国家在中关村开展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
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做强做大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产业。
发展路径
要围绕机制体制创新,依托
中关村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集聚平台、资本配置平台、特色产业园、
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型大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七大类平台,把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盘活利用起来,把相对封闭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起来,把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环节有机衔接互动,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总体目标
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目标,推动科技与
产业融合、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文化融合,力争用5-10年时间,把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为世界高端科技人才聚集、企业研发总部云集、
高技术服务业发达、科技创新创业和国际科技交流活跃的现代科学新城,巩固提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到2015年,中关村科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其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五至七年内,被誉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科学城,将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具有现代气息的智能化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资源优势
中关村科学城总占地三百三十多公顷,与中国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毗邻,并一起构成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建成后的中关村科学城有三大主要功能,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
知识创新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信息交流中心。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国高级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城内现有中科院所属的二十五个国家研究所和五十多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一百余人,科技人员一点六万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三千七百人,博士后四百五十人。
中关村是中国高新技术创新的源泉,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对于北京未来高技术企业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推动全国的科技进步,都有重要意义。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将加速
中科院科研开发环境的改善,使科技人员拥有更好的工作空间,以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中关村科学城是指
中关村大街、
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区域,总面积75平方公里,作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汇集的科研资源、产业组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也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该区域内汇集了清华、北大等一批重点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等上百家国家级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以及航天科技、
联想集团等6000余家
高新技术企业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任务。
区域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承担了涉及“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大型飞机”等大部分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任务,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
如今,中关村科学城汇集的科研资源、产业组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是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核心平台,也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市场条件下,聚焦战略往往成为企业最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同样,产业聚集也能够成为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只是坟茔、农田和荒野。1953年,随着
中科院研究所的进驻,“中关村”开始闻名于世。之后,一座座科研大楼在这里出现;一个个研究所在这里安家落户;国家领导人频繁到来视察工作;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专家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早在2001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就决定加快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在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抛开土地归属和局部利益的纠葛,从社区环境和功能完善的角度整体设计、合力推进。
2010年9月2日上午,国家首个
产业集群基地-中关村科学城首批规划项目正式启动。
紧接着,2010年9月8日,北京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等事项,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2011年10月,《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发布
这一系列的举措标志着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已经全面提速。
中关村科学城是指
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周边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
价值理念
哈佛大学教授洛基和伏格尔在其《意识形态与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指出,一个地区的
集体主义意识与该地区的复合经济成长率、世界市场占有率,以及投资占国民所得比例高度相关。
共同体价值观意味着,企业、社会和经济体可以相互配合,以便更好地促成经济的高度成长。中关村科学城
产业集群正是这种经济发展价值理念的体现。
项目进展
北京市人民政府将与中关村科学城内的高校院所开展共建,充分发挥各高校院所的科研、
智力资源。如:北科大的云计算优势;北邮的物联网优势;北航的航天科技优势等。
为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发展,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科学城内的高校院所开展共建,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建设一批面向市场需求、
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央企的研发和
总部基地、高端产业园。在有关中央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0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第一批建设项目顺利启动实施。启动以来,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推动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抓手,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北京市政府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
彩虹集团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同签署了协议。2010年9月2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分别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署了共建协议。先期启动
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北京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1个建设项目。产业园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创新园、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测绘科技创新园、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信息服务创新园、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机械科技创新园、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金属新材料创新园、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非金属材料创新园、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网融合创新园和宽带集群创新园、
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信息通信创新园、
彩虹集团公司彩虹光电创新园、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
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
2011年6月29日,在
中关村创新平台的大力推进下,中关村科学城第三批建设项目签约揭牌大会在京举行,截至目前,北京市政府已分三批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31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建设37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
产业创新园项目。
着眼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
战略定位,由政府协调指导,各高校、院所、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中关村科学城
产业集群建设,并进一步整合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空间等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形成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
六位一体”的
协同创新局面。
中关村科学城将通过打造“聚焦品牌”,突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来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在区域内的发展,建设一批面向市场需求、
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和总部基地以及高端产业园。
以
中关村大街为核心,依托
生命科学、军转民、
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资源,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
以知春路为核心,依托航空航天与集成电路技术资源,打造中关村
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
以学院路为核心,依托信息网络科技资源,打造中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
从信息网络、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5大技术领域切入,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将入驻以
中国航空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研发机构、聚集航空高端人才和尖端核心技术,计划投资50亿元。
同时进一步与中关村地区高校、研究院所进行
产学研合作,加快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平台。
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将覆盖宇航、航天技术应用、航天
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多个产业,涉及卫星导航、
卫星遥感、
深空探测、
载人航天等多个领域。
预计到2015年,该园区总
经济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
2013年,中关村科学城的蓝图已被勾画出:争取到2015年,成为创新创业高端人才高度聚集、引领世界前沿技术、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引擎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
中关村科学城仅仅是中国向世界先进发展模式学习、与国际接轨的开始,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
产业集群出现。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的身影随处可见,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企业的发展依附于所在区域的发展。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将有利于孵化出更多的优秀企业,使之产生于中关村,而享誉于神州甚至世界!
以上项目的揭牌,标志着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区域内大学、央企以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空间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领域为切入点,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打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形成
产学研用相结合、军民融合、
产业集群和替代进口的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发
创新资源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格局,为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北京
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海淀区委中关村科学城综合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2年3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推荐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产业促进一处作为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候选集体。
2022年7月25日,入选拟申报“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工业园区”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