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灏景
纤维和纱线结构专家
严灏景,纤维和纱线结构专家,纺织教育家。长期致力于高等纺织教育和纤维科学研究工作,在纤维和纱线的结构与性能及应用新理论、新技术的测试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纺织材料、纺织工程和纺织机械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人物经历
1920年 8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2008年5月9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8岁。
1943年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
1943-1947年 任交通大学机械系助教。
1947-1949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0-1951年 任西北工学院纺织系、交通大学纺织系副教授。
1951年 先任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设计科技师。同年改任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改名中国纺织大学)副教授、教授、纺织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顾问。
学习优异
严灏景,1920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吕城镇严家村,父亲是小学教师。1936年初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土木科。高中二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严灏景辗转去贵州铜仁,在国立贵州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三中学)继续学习。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3 年毕业,到重庆交通大学担任助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重庆和上海两地的交通大学在原校址合并复课,严灏景随学校于1946年春迁到上海。同年,参加教育部公费出国留学生选拔考试,报考纺织工程,一举录取。1947年12月,严灏景赴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纺织系为硕士研究生,由莫顿(W.E.Morton)教授指导开展纱条结构的研究工作,获硕士学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严灏景谢绝留在海外的邀请,于1950年1月回到北京。
回国后
回国后,严灏景先后在咸阳西北工学院、交通大学纺织系、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任教及工作。在该厂工作期间,他参加51型细纱机的定型和机构设计,对一些细纱机的关键问题,例如:金属罗拉的不等距沟槽的形态尺寸,锭胆和锭子的配合精度,钢领的加工和磨损观测,滚筒振动测定和控制等进行调研、计算和设计。严灏景是机械专业出身,又转学纺织,为了定型工作的顺利进行,他毫无保留地为参加设计定型的工作人员多次作技术讲座,介绍细纱机主要部件的设计原理和加工要求,分析比较不同类型细纱机机件设计的原理和优缺点。在第一批细纱机的制造加工、装配和试车工作完成后,严灏景撰写设计综合报告,并于1951年9月代表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参加全国纺织机械会议。随后,严灏景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参加筹建工作,历任纺织系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顾问等职务;1981-199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轻纺组召集人;1991年起任第三届轻纺学科评议组特邀成员。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和教材编写工作的同时,还参加我国出版的多种重要纺织辞书的编纂工作。50年代,他担任《辞海》编辑委员会纺织分科主编。80年代初期,他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参与组织《纺织词典》的编写工作,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长期主持《中国纺织大学学报》,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和主编职务,同时一直担任着《纺织学报》的编委和副主编。严灏景在纤维和纱线结构、新技术测试方面作出创造性的探索,撰有论文60余篇,在国际纺织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
荣誉
由于严灏景在纺织教育和科研方面所作出显著业绩,195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英国纺织学会授予他“瓦纳”纪念奖章,以表彰他对纱线结构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这是英国纺织学会自1930年以来对发表重要纺织科技论文的专家颁发的纪念奖章,每年一个,严灏景是迄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199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以表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严灏景长期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活动,曾任第十八届常务理事;在上海纺织工程学会担任过三届副理事长。严灏景曾为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现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顾问,198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论著
1 Morton W E and Yen K C. The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Fibro Yarn. J. Text. Inst. , 1952,43:T60—66.
2 Morton W E and Yen K C. Fibre Arrangement of Fibres in Cotton Slivers and Laps. J. Text. Inst. , 1952,43:T463—472。
3 严灏景,盖其祥,戴元熙等.纺织试验室恒温恒湿系统的设计及安装.纺织通报,1954(2):4-8。
4 严灏景,盖其祥,戴元熙等.超大牵伸纺纱室温湿度调节装置.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56,1(2):29-34。
5 严灏景.纺织工程数理统计.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7。
6 严灏景,张轫刚,周锦芳.国产棉纤维基本性质研究.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59,3(3):95-101。
7华东纺织工学院编.纺织材料学(上、下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
8 严灏景,王华杰.细纱结构——纤维排列测定.纺织技术,1962,(7):1-7。
9 严灏景.纺织仪器学.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64。
10 严灏景,张轫刚,周锦芳.国产原棉理化性能研究.纺织技术,1964(9):1-11。
11 严灏景,李再清.混纺纱条混和不匀公式的探讨.纺织学报,1980 (1):1-12。
12 严灏景,储才元.纺织纤维的动态模量和初始模量间关系的探讨.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8(1):1-10。
13 严灏景,杨序纲.纤维的离子刻蚀——应用于不同处理的纤维.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2,8(4):1-9。
14 严灏景,杨序纲.羊毛角朊微细结构研究的电子显微术.纺织学报,1982(3):3-7。
15 严灏景,储才元.纺织纤维动态性质测试.振动与动态测试,1982 (3):1-8。
16 严灏景,于伟东.等离子刻蚀技术在纤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4,10(3):1-15。
17 严灏景,潘宁.织物风格评价中的模式识别方法.纺织学报,1984 (8):27-30。
18 潘宁,严灏景.织物风格研究中的模糊聚类方法.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5,11(1):52-56。
19 严灏景,郭午云.等离子体刻蚀对纤维结构的影响.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6,12(3):19-25。
20 吴安成,宋修彩,严灏景.特种动物毛纤维的性能研究.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7,13(6):11-18。
21 李永华,严灏景,储雪子.微波谐振腔检测混纺比例的方法探讨.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8,14(4):99-104。
22 Liu Wensheng,Yan Haojing, Li Ruqing. A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Irregularity of Slivers and Micro-processor Implementation. J. of China Text. University, 1988(2):18—33。
人生成就
1947-1949年,严灏景在英国研究纱条形成过程中纤维的转移原理和纤维在纱条中排列的测定方法。他采用折射率与纤维折射率接近的混合液体,浸没纱条,使混入其中的示踪纤维(染色的同类纤维)在纱条中的排列形态明晰可见。用示踪纤维技术观察纱条结构并且获得纱条中整根纤维形态的清晰照片,当时是国际纺织学术界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它第一次揭示出纤维在纱线和在各道半制品中配置的真实情况,这一研究成果在1952年英国纺织学会杂志发表,受到纺织学术界的重视,它为探讨控制纱线毛羽、不同性能纤维在纱线表面和内层转移分布规律以及确定混纺纱线的性能等研究另辟蹊径,为改进纺织工艺和提高新型纺纱的成纱质量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和方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论文发表以后,40多年来经常为各项有关纱线性状研究的论文所引用,论文内容已编入各国纺织专业教材。80年代以来各国纺织专家来华讲学时,凡涉及纱线结构有关问题时,总要着重提到严灏景及其导师莫顿教授的这项成果。严灏景所领导的博士学科点对混纺纱线的不匀性及混和配比的变化规律及其检测方法进行长期的研究,提出微波谐振腔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同一根纱条连续快速同时测量出混纺纱的体积不匀和混和不匀,以及非织造布中纤维的取向度等。这又是一项富有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的开创性工作,有关论文最近已分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9年前后,我国的纤维学科研究工作比较分散,力量极弱,重要纺织原料棉花和羊毛产量低,品质差。5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大规模更换棉花品种,改植美种棉。在棉种选育推广、原棉等级标准修订和品质检验工作中,严灏景付出大量精力。他与江苏农科院、江苏农学院和中国棉花研究所等棉花栽培研究部门开展协作,从事棉纤维性状测量、可纺性能考核和对棉纤维各项工艺性质与成纱质量间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他多次去南京、安阳等地,从棉种试验场采集试样,实测纯种岱字15号棉花纤维发育全过程的长度、细度、成熟度、强度及伸长等随生长天数增加而变化的数据。通过分析,获得这些重要工艺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完整资料,这项成果被广泛引用在《纺织材料学》教材中,为我国棉花品种改良和修订棉花品级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有关纺织工厂一起,研究提出利用偏振光检测棉纤维胞壁厚度以确定棉纤维成熟度的方法,在棉纺生产中推广应用。他进一步把有关原理应用于化学纤维检验,并提出利用偏振光干涉方法测定涤纶纤维取向度的测试方法,用于化学纤维生产,受到工厂和研究单位的欢迎。70年代,我国开展用国产羊毛代替澳洲羊毛的研究,以适应毛纺织工业迅速增长的需要,为此严灏景又从事国产羊毛品种改良和纺织工厂加工国产原毛的品质检查方法的研究。他先后到新疆内蒙古、吉林、青海宁夏等国产羊毛生产和研究基地,参加原毛等级鉴定,分析毛纤维纺织加工工艺参数,探讨羊毛制品实物质量评定方法,介绍国外羊毛性能研究和品种开发等情况。他指导学校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毛纤维表面形态、微细结构和纤维改性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电子显微镜观察毛纤维的制样技术、纤维表面等离子刻蚀和改性技术,毛织物实物质量或风格的模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图像判别等多种现代测试技术和研究方法,深入研讨国产羊毛形态结构的特征和纤维可纺性能及纺织制品性状间的关联程度。上述研究方法和内容引起各地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并被普遍利用。
工作经历
严灏景领导的纺织材料学科是1981年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可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的学科点。他是纺织系统第一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之一。早在1959年中国纺织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时,他就是第一批指导研究生的少数导师之一。严灏景先后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早在1952年,中国纺织工业急需培养纤维检验技术人员,严灏景带领一批教师,连续办了两届纤维检验专修班。1959年正式试办纺织材料专业,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他亲自承担本科生纺织材料学的教学和研究生的辅导讲座,所用的讲义都是边教边写,从国内外纺织杂志的论文中收集、汇编、整理出来的。讲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直接反映当时的科研水平。长期来,一些教师还珍藏着这本讲义作为参考。严灏景非常关心研究生的基础课学习和外语学习。五六十年代,研究生的第一外语是俄语,英语是第二外语。他经常去英语老师处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他认为,一个高层次的纺织研究人才,一定要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了解国际上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有进一步发展、选定研究方向的能力。他在教学、行政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安排他的研究生在周末轮流到他家接受专业英语辅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0 18:2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