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恩椿,字慰萱,自号蛰龙,上海宝山江湾人。
沪江大学1916年毕业生,后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文科主任、教授。
人物生平
严恩椿是上海宝山江湾人,人极聪颖。江湾严家在当时是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在清末民初往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留学的有严恩槱、严恩榜、严恩棫、严恩椿、严恩柞等人。
1916年,严恩椿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此时只有20岁。毕业后,严恩椿留在沪江大学任教,担任过国文科讲师、历史教员等。1917年1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书《家庭进化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问题研究专著。
1919年7月29日的《申报》刊发了一条《清华赴美学生领袖已抵沪》的消息,消息中除了罗列赴美的清华学生陈长桐、陈燮钧、
容启兆等人之外,还公布了随同清华学生同时赴美的自费留学生名单,多达101人,严恩椿与同学缪秋笙(声)、朱博泉名列其中。同年8月16日,严恩椿乘坐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哥伦比亚号赴美,后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政治,并兼任中国留美学生监督处秘书。
严恩椿获得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后回国,曾任北京大学英文学教授、上海沪江大学政治学教授,又先后在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国公学任教。
严恩椿于20世纪30年代初来到厦门大学任教,是
厦大法学院政治学系的教授。1931年10月3日出版的第11卷第1期《厦大周刊》新教员名单里出现了严恩椿的名字。当时的简介非常简单,称其“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文科主任兼教授”。
厦门大学为了丰富校园师生的生活,决定成立中国艺术社,“员生共同研究各项艺术,从此得有相当娱乐,大可调剂调剂”“各人兴趣,虽有不同,但在艺术,思想精神所寄则一也”,校长
林文庆担任名誉社长。1932年11月17日,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社正式成立,严恩椿成为其中一员。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社第一次展览会开展时,会员们把各人的藏品都拿出来供大家观赏,严恩椿将珍藏的
査士标山水立轴送到现场,供师生们鉴赏。
在1933年元旦,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社在生物院三楼再次举行展览会。这次展出的作品,有会员们自制的,也有收藏的,还有向社外征集的,有书画、碑帖、版本、刺绣、古玩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次,严恩椿把所藏的铁梅庵行书立轴、邓石如对联、包慎伯屏条等都拿出来,供师生们观赏。
1933年12月28日下午,厦门大学中国艺术社举行菊花大会及会员大会,在干事选举的会议上,严恩椿被选为研究干事。
在教学之余,严恩椿还勤于著述,在厦门发表了《沪上抗日血战一周纪念日濡笔纪国军战绩》《秋兴十二首》等文章。其中《秋兴十二首》是他1929年客居南京白下时,感时之作,他称是“顾瞻时局,眷念昔游,颇多鸡虫禾黍之悲,拉杂作秋兴十二首,欲问时彦,并诰来者”。此外还发表了译作《詹姆士弥勒之政治思想》。
1933年10月,严恩椿与他人合著的《世界英汉汉英两用辞典》由世界书局出版,成为学习英文必备工具书之一。同年12月,他的译著《社会主义运动》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在序言中写道:“然在今后十年或二十年间,若国事而有改进之希望者,则政治必走上社会主义之途径,此无可置疑者也。”
1934年4月6日,在厦门大学13周年的校庆特刊上,严恩椿作为法院学教职员工。该院教职员工共10人,严恩椿与曾天宇、杨振先等教授为同事。当时法学院有149名学生,其中两名女生,学生主要来自福建,其次是两广,江浙湘蜀等地次之。
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严恩椿与杨振先曾指导学生
丘镇英的毕业论文写作。这篇论文《清代中枢政制探讨》在多年以后出版,丘镇英在序言里对恩师的教诲念念不忘。丘镇英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他就是著名数学家
丘成桐的父亲。
1936年,上海启明书局出版了严恩椿翻译的《黛斯姑娘》(现译为《德伯家的苔丝》),他将哈代译为哈台,这是我国最早的汉译本之一。
1937年7月30日凌晨5点,严恩椿因病去世(一说是自杀)。当时《申报》报道称:“最近二三月来,因患病在中山医院疗养,昨忽转剧,至三十日晨五时逝世,闻定于今(31日)午在上海殡仪馆大殓。”
个人作品
专著《家庭进化论》
合著《世界英汉汉英两用辞典》
译著《社会主义运动》
译著《黛斯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