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
汉语词语
两败俱伤(拼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衍生典故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两败俱伤”。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的一座山上忽然出现了两只老虎,吓得当地百姓几乎不敢出门,更不要说上山了。老虎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为此官府组织了几次狩猎,可惜都没能制服那两只老虎。过了一段时间,当地一位名叫卞庄子的青年,和自己旁边旅店的一个伙计,两人集结了一帮人,拿着刀剑棍棒,要上山打老虎,准备为民除害。
一行人全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没走多长时间就到了山顶。大家分散开来,四处寻找害人的老虎。突然,几声短促的虎啸,将整个山林都震动了。大家集结到一起,在一个开阔的山坳里,看到一大一小两只吊睛白额老虎正在怒目相视,一副将要决斗的架势。老虎的旁边还横卧着一头牛,一动也不动,显然已经被老虎咬死了。
卞庄子从腰间拔下刀,握在手里,悄悄地向前走,刚要冲上去,就被旅店伙计制止了。卞庄子不满地说:“为什么不让我去抓那两只老虎?”旅店伙计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着急,现在这两只老虎很显然都想得到那头牛,所以一会儿势必会发生争斗。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照现在的情形来看,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小老虎被咬死,大老虎受伤。我们何不等到它们斗到两败俱伤,可以轻而易举地一次消灭两只老虎,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卞庄子听完旅店伙计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不住地点头,称赞他聪明。一行人藏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等待,果然,没过多久,两只老虎就打了起来。你扑我剪、你踢我咬,只一袋烟的工夫,大老虎就咬死了小老虎,同时自己也受了重伤,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喘粗气。
卞庄子瞅准时机,带人冲下山坳,三下两下就打死了大老虎。卞庄子叫村里人抬着两只死老虎,高高兴兴地回村子去了,从此全村人再也不用受到老虎的威胁了。
成语寓意
两只老虎都想得到猎物,最后却两败俱伤被人坐收渔翁之利。成语告诉人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意气用事,就会皆大欢喜,避免更大的损失。凡事要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合作,不到最后时刻,不可轻易武力对抗,更不可自相残杀,否则,只会被他人坐收渔翁之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两败俱伤”指斗争的双方皆受到损失。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获编·灵岩山》:“一山之废兴不足论,二官之贞贪不必问,即二吴依之是非,亦不暇辨。独宦游此地者别无他隙。因山人争构起见,两败俱伤。”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近世有一士夫,得人私书,奏而诘之,两败俱伤,为公论所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清·梁启超《王荆公传》:“而普通商业,又最忌以抵当而贷出其资本。今市易法乃兼此两种矛盾之营业,有两败俱伤耳。”
同源成语
成语辨析
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两败俱伤”与“玉石俱焚”意义相近,两者皆有双方皆受到损失的意思;区别在于“两败俱伤”主要侧重于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不小的伤害,没有谁得到好处。而“玉石俱焚”主要侧重于不管好的坏的都在一起同归于尽,伤害程度更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9 19:0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