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
中国广东省公办高校
东莞理工学院(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莞工”(DGUT),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1932年,在太平镇创办“东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太平镇“莲溪书院”旧址,经费由明伦堂沙田管理局支付。学校设备简陋,师生生活困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虎门,学校迁至篁村“张氏大宗祠”。1938年,莞城沦陷,又先后迁往东坑、马坑、马嘶等地。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旧址。1948年,学校迁至莞城彭屋大街“彭氏宗祠”。1951年9月,学校改名为“东莞师范学校”。1952年9月,学校迁入原明生中学校址(现新风路31号)。2004年6月,原东莞师范学校学生及部分教师并入东莞理工学院,成立“师范教学部”。
198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就开始酝酿筹建东莞理工学院并邀请中山大学等高校来东莞开展市情调查,研究和调查创办东莞理工学院的可行性、必要性和迫切性。1986年6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委员会成立,时任东莞市市长郑锦滔兼任主任。1987年6月9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成立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7月3日,举行东莞理工学院奠基仪式。1988年5月21日(一说5月1日),东莞理工学院破土动工。1991年7月,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东莞理工学院有关问题的复函》,同意根据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199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莞理工学院筹建。1992年1月14—15日,广东省高教局和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东莞理工学院建校论证会;4月2日,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东莞理工学院成立。
2002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12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动工建设。2003年10月10日—11日,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2004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确立为独立学院。2006年5月29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了东莞理工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学校被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8月26日,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揭牌成立。9月14日,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7年2月,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获批;3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与360企业安全集团正式签约,组建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创新研究院。2016年,学校成立东莞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2018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20年10月16日,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1年1月8日,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5月,学校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8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7月,学校成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2年9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廉洁文化知行教育馆揭牌。12月20日,由东莞理工学院与得利钟表集团共建的东莞理工学院得利学院分别在广东东莞和香港同时举行启动典礼。2023年5月31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联姻”共建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并“上线”了广东首批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7月28日上午,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首栋封顶仪式举行。11月29日,当选为东莞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冶金工程等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86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44人、副高职称人员357人、博士930人。截至2024年7月,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1500余人,其中双聘、特聘、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65人,学科领军12人,学科方向领军51人,学科骨干9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次,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3人次,入选“珠江学者”岗位计划4人次、入选“珠江人才计划”5人次,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次,入选东莞市领军人才5人,入选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220多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获批2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个广东省示范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2件;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17年以来,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截至2024年7月,国际学院已招收培养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斯洛伐克、玻利维亚等4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达400余人次;连续四年与荷兰斯坦德大学合作开展学分互认辅修课程项目。开设各类英语培训班包括雅思系列培训班、公益考研班、教工口语班等。此外,学院依托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国际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办公室,自2019年起开设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项目运转情况良好。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累计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7个,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3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孵化高新企业41家;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3396项,科研总经费约33.6亿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5352平方米,累计藏书205.2万册,有42个数据库、175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两条40G主干,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4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7300多个,出口带宽37.5G;智慧校园建设有190个信息化系统。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东莞理工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于1994年2月创刊,为双月刊,逢双月文理交叉出版。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释义:扎根地方服务地方
校徽标识主要由叶选平题写的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建设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英才辈出、生机无限。
精神文化
释义:学而知不足
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
社团文化
截至2018年4月,东莞理工学院共有65个学生社团,一直以来,学校稳步推进学生社团改革,坚持把学生社团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
松山湖校区
该校区位于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路1号,占地1860亩(含370亩国际合作创新区),开设工程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电信工程与智路化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等二级学院。
莞城校区
该校区位于莞城区学院路251号,占地340亩,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业(知识产权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位于该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莞城校区环境
莞城校区的整体布局设计主要以功能综合设置,建筑相对集中的风格为主。首先充分利用地形,校园与公路之间设置了一条“护城河”(人工湖),湖边设置一条绿化带,再以广场前的大绿地,烘托了大体量的建筑,隔断了来自公路的噪音与灰尘,创造出一个极富现代感而又优雅宁静的学习环境。其次,为了创造气度宏伟的空间意向,设计师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布置教学楼,既相对集中,又独立分明,形成一组有严谨的构图、明确的轴线、主次分明的教学主楼群。教学主楼群位于莞城校区的中心位置。从正门进入,映入眼帘便是高耸的人才之星雕塑与横亘在校园的教学主楼群,从左到右共有7座相互连接着,以正对校门的4号楼为中心,两侧对称延伸,整体建筑形象给人的感觉是端庄、严整。教学主楼群兼具了教学和行政办公功能,由广东省建筑设计院设计。
松山湖校区环境
松山湖校区结合地形环境采用舒展、自由的布置格局,与传统集中式的校园模式相比较,这里没有刻意塑造的轴线对称式布局,没有一味地去推崇古典主义的构图方式,有的只是简单、朴实的看似随意散落、堆积的建筑物,但又极具特色。建筑设计是十二家中国青年建筑师/设计公司集体创作的一次尝试。校园规划与松山湖“融山、水、园为一体”的整体规划理念一致,“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松山湖校区十分强调地貌特征的空间结构和地区环境特性。校园建设保留了较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绿地,如山丘、湿地、水等,建筑大多数以片断状的形式在山坡、水体间出现,随着道路延展交互变换,在环境中穿插、生长。在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上,结合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布置,做到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地形环境。主干道采用自由灵活的曲线布置,结合校区地形延展起伏,联系校园里各个功能区。人行道结合三大绿化景观系统设计,形成相互交叉的山体休闲步道、滨水步道和景观步道。
杨振宁教研楼
2020年11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这是国内第一所以杨振宁命名的教研楼。名誉校长杨振宁先生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为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致辞。该教研楼用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2层,是集高端教研工作会议、重要教学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权威访问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是支撑教学研究精进、促进科研交流、繁荣大学文化的重要功能空间。
鸳鸯湖
鸳鸯湖坐落于莞城校区校门两边的人工湖,因为左右对称,形似鸳鸯,名曰“鸳鸯湖”。
人才之星
人才之星是莞工的代表性地标之一,既见证了莞工求贤若渴,汇聚人才,在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中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打造“人才高地”。也寓意着莞工学子在学校的培育下成长成才,如同冉冉升起于莞邑大地的明日之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贡献莞工力量。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二级学院.东莞理工学院.
现任领导.东莞理工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