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二十八景是指
安徽省东至县境内的二十八个景点。
现状
东至县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有的已经消失。如,位于梅城的“文庙成殿”,已沉没于泛滥洪水之中;位。然而,东至县二十八景中的大部分景观,至今仍然保存了下来,有的景观经过修葺,还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成为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
天台仙境
天台山座落在县城东北,距县城约3千米,海拔高368米,山颠高耸望火楼,周围林木茂盛,峰峦叠翠,又有狮、蛇二山守卫。山中有“五龙朝珠”,云中寺、镇龙洞、仙女洗澡盆、玉屏瀑布、断马腰、兰台寺等景点。山林、寺庙、洞井、亭台、瀑布点缀了天台山的画境。
云中雾寺
位于天台山半山腰的五条山脉接攘处,是“五龙朝珠”。传说唐朝繁盛时期,有一云游僧人采药至此处,休息之时,忽觉香气扑鼻,听见阵阵流水之声。拾头观望,见一仙女飘飘向天空飞去,低头观见一个石盆,泉水清清,盆中水花尚存,即将石盆起名为“仙女洗澡盆”。僧人观此山脉,只见五条山脊如虬龙起舞,交会此处,气势磅礴,确认是一处风水宝地,便立即砍草搭棚在此修行,后四处化缘,建此庙寺,起名为“云中寺”。从此香火繁盛,僧人众多,四方八围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仙女洗澡盆”的下方,悬崖陡峭上一帘瀑布落下,银珠滴盘,正好遮住了水盆,似一玉屏挂在青山翠绿之中。
镇龙奇洞
云中寺左侧100米处,原是一座古井。相传此井是一条白龙和一条青龙为争此地而交战,使寺下变成一片汪洋。玉帝得知,为惩治二龙,将一条镇于文庙大成殿后洞内,另一条镇于此井中,后来称之为镇龙洞。此洞常常有阵阵雾气飘出,四季温泉不断,用此水泡茶,香甜甘美;用此水熬制中药,药到病除。
断马腰台
往“云中寺”下方200米,就到了“断马腰”。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巡路经此地,上山朝拜,突然坐骑失蹄,昂首嘶鸣,马下道路忽断陷,文武大臣惊慌不已,立即将皇帝及坐骑赶过去,之后此断陷处又自合完好,至今尚可见断陷又复合痕迹
白象秀山
白象山为天台山的支脉,人文景观集中,有文庙大成殿、梅公亭、朝峰亭、镇狐洞及寿字崖、铜鱼山石刻等景点。
文庙成殿
它座落在林场东南1.5公里的白象山下,茹兰河(现梅城河)旁,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文庙原有潘池门二,下马牌石二,棂星门三,大成门三;中有潘池,池上建桥、月台,还建有崇圣祠、敬一亭、名官祠、乡贤祠、忠义祠、宰牲所等。大成殿为清式重檐建筑,正面门上镶嵌着“大成殿”三个鎏金大字,四面飞檐,下有16组浮雕栏板,刻着龙、狮、仙各种图案,周围设有外走廊,道宽敞2.1米,有廊柱16根,有国产第一代混凝泥土地面,通道10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宏伟壮观,结构玲珑别致。
梅公古亭
梅公亭位于文庙大成殿东北一百米处,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所建。梅尧臣祖籍安徽省宣城,著名诗人,后欧阳修自以为不及,将梅尧臣迁为建德县令,他在任时多处游览山水,多处题咏,建下梅公亭。元至正二年( 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将此亭重建,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刻于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缥缈临秋浦,西岸波涛送晚潮”。两广总督周馥也于民国七年岁民戊午四时题刻“秋浦梅公亭纪事碑”,现犹存。
历代文人骚客慕名拜谒,瞻仰前贤,留下许多著名诗篇,明朝路达曰:“庆历仁风慕宛陵,至今亭上籍芳名。花村不见当时景,兰水原同此日深。来慕有歌日已远,去思惟石鸟空鸣。峰尖旧月停杯问,相伴寻诗几夜明”。
梅亭古木
即梅公亭山上参天古木,明朝秦山曰:“古木千寻干,相随亭址传,婆娑长映日,巷翠欲浮天,谈月笼晴雾,微风动冷烟,甘棠遗植在,瞻仰忆前贤”。梅亭古木景区位于东至县天台山森林公园后山,其树高38.6米,据《东至县志》记载,这棵古树种于晋代,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
活化石。冬天能够挡住寒气,夏天能够遮蔽骄阳。形似一把大扇子。在公园内颇其出众,是园内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夏天人们闻此而来,聚集于树下拍照留影,品茶,下棋,是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古县城墙
座落在白象山山脊沿线,高一米,是原县城的卫墙,初建于宋朝年间。
镇狐奇洞
在文庙大成殿后十米处,原有一个藏金阁和一个洞,传说此藏金阁经常有狐啼哮,凡人不敢入内,后一仙人路经此地,将此狐擒住放入此洞,后不再闻狐啼哮,故名镇狐洞。
三洞烟霞
三洞即迎春洞,朝霞洞、蜕龙洞。迎春洞又名藏春洞、银珠洞,距文庙大成殿6千米,洞如屋形,旁有两石穴,洞口宽4米,高6米,曲折深度约十余里,内有泉水塘、石钟、石笋、石泉、石床,冬暖夏凉,洞外建有庙宇,“文革”间,庙宇遭毁;朝霞洞距文庙大成殿四公里处,深广数丈,悬面若钟鼓形,叩叩有声,建德邑令词云:“数椽恍惚翼山飞,行径穿泉滴翠微。酒力消时茶正熟,朝霞须带晚霞归”。蜕龙洞距文庙大成殿一百米处,深广各数丈,有石刻“焚香论茗”四字大如拳,右上方刻有“水晶”二字,对面藏金坞内藏三库罐黄金,传说此洞与天台山镇龙洞的小青龙相争的小白龙被关在此洞内,后修成正果出洞,故为蜕龙洞。
铜鱼石刻
距林场1.5公里处,与文庙大成殿紧紧相连,其中一石竖立如人形状,人形石正面刻有隶书“栖烟”二字,字迹古朴隽秀,二字为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令叶祛所镌,左下方刻有“乾隆丁亥初秋辐轩”八字落款,右上方另刻有“同冶戊辰年路坯留题”九字。此人形石上面有一天然的四面都是岩石壁的鱼塘,传说是天河的水及鱼落在此塘内。
朝峰名亭
在白象山巅,与玉峰山相峙,为宋朝著名诗人邑令梅尧臣而建,下有半山亭,是游者观光休息之处。
摩崖石刻
位于文庙大成殿西面500米茹兰溪旁的玉峰山中,此山旧名为“峰子山”,梁昭明太子游此,视此山石光莹如玉,命名为“玉峰山”。山半腰有巨大寿字摩崖石刻。俗称“寿字岩”。据〈
建德县志〉记载:汉元封元年(公元前二世纪一一○年)武帝登嵩山,闻山呼万岁声音,其欲为夸奕世,顾命词臣制寿字牌。今这块摩岩石刻,虽历经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寿”字围径丈余,字体为汉隶八分书,笔迹古朴厚重,气势磅礴,加之岩旁山石壁立,层峦若呼若拜,显得更为壮观,明朝徐绅曰:“严君雅奇尚,嵩刻远携镌。汉篆八分劲,楚山千古研。云烟相掩映,笙鹤共周旋,采约吾将老,心中访握栓。”寿字岩旧有“福”字岩之并峙,现“福”字无迹。绕山还建有茹兰庵、五老亭、节孝亭、百子堂,山下有茹兰溪水流经,但现惜已荡然无存。
烈士陵园
始建于是1975年,座落在梅城路南的鹫台山上,与南门岭碑坊群毗连,占地面积累17公顷,有1062名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烈忠骨埋在青松翠绿的林中。陵园底层是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场地,台阶入口处双狮守门。中层台阶两侧是烈士陈列馆。浓郁的民族风格,古朴典雅的造型,依稀可见,顶层中间处,坐北朝南矗立着高昂15米的
烈士纪念碑,高耸挺拔,尤为壮观,碑身由下而上逐渐收小,正面镌着“烈士纪念碑”三个大字,驻足瞻仰,令人肃然起敬。另还,徐村东面有一西门洞,传说是水泊梁山108将中的打虎英雄武松将西门庆惩罚到此洞,永不复生,告诉后人,以此为戒。蜕龙洞东北500米处有一栏杆井,此水一年到头不断,比一般矿泉水好,清洌甘甜。
西山仙景
西山位于林场梅山工区附近,有古崇明院、松关四亭,即一期云二漱碧三空翠四熟梅还有西蛐斜阳、普门岭、宝衣坞石刻、梅山庵和景区内的云峰寺、石印洞等多处景点。
梅山仙寺
又名崇明院。位于林场梅山工区西南三里处,建于宋建明天启二年,是宋淳熙间著一时名流志南禅师的住处,是显光具所构修习地。相传原寺在工区对面的茶叶山上,宋朝时搬迁到此处,当时搬运砖瓦,约一千多僧人排成长龙,不用肩桃,只互相抛接,一日即完成,可见僧人之多。而且此寺灵度也较高,香客络绎不绝。志南禅师自诗曰:“古木阴中系短蓬,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梅尧臣游梅山寺曰:“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远危溪入,桥缘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晦翁)常时游山到此,看望好友志南禅师(海庵),迄今梅山父老儿童犹能诵说:“梅山之兴在此二人,有不知海庵就不知晦翁,有不知晦翁就不知海庵”。
普门山岭
位于梅山寺东100米处,有次朱熹游到梅山寺,志南禅师送他到普门岭相别,朱熹在石壁上镌刻了长度20厘米,宽18厘米的“普门岭”三大字,右下方同刻有“晦翁作”三字,镌 之书法超绝,至今清晰不毁。
宝衣石刻
宝衣坞乃为宝衣藏处,相传梅山寺禅师历代相传的一件袈娑虽百年不洗,仍四射光芒。一次某禅师将其袈娑换下,欲清洗,突然袈娑飘飘飞起,直落此坞,后故名“宝衣坞”。从坞口到坞头,间断都有墨人文刻,有“水落日出”、“聚宝”、“龙泉记”、“仙人遗迹”等。“聚宝”二字直径达五十公分,乃“中华民国四年三月,汉南人冬秋题”。相传此石下常有金鸡叫“聚宝啊!聚宝啊”。对面大石上镌有聚宝石记,记有七宝“宝树、宝石、宝禽、宝书、宝珍、宝六……”。“仙人遗迹”四字直径约四十公分,旁边有二只脚印,相传是八仙过海的一仙何仙姑云游此地,视为风水宝地,落降此地稍息,遗留下二只脚印,至今尚存。
梅山大庵
位于梅山寺西500米处,始建于1946年,相传是舅侄二人为避战火,来此处建,后两人为争住宅和周围财产吵闹不休,经尧渡知名人陈水东调解,将大门改为园门,在内进修,后两人迁出,正式改为“梅山庵”,香火燎绕,香客不绝,被列为省宗教活动寺院之一。
石印奇洞
距河西工区北500米处,有崖有池又有洞。断崖石壁上隐然印文,园如马蹄,两两相对,壁下有石印池。元疏二年县邑徐紫芝视水口石印曰:“知是何年鹊化形,天然玉印露沙汀。不须攻错他山石,水上云磨古篆青”。相传过去建德县城附近有三条龙即黄龙、红龙、乌龙参加每年的端午节龙舟赛,乌龙飞、红龙走、黄龙似乌龟。因红龙比乌龙慢,有次比赛时,红龙舵手用斧头将乌龙龙尾跺了一斧,乌龙伏痛飞越渡水桥,钻进此洞未出,每年端午节前几天,行人可听到洞内有锣鼓操练声:“咚咚锵,咚咚锵……”。 天台山森林公园位于东至县尧渡镇,前身为国营东至梅城林场,距东至县城2千米,206国道穿境而过,318省道东达上海,西至武汉,交通十分便利。森林公园始建于1958年,面积20平方公里,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属黄山山系支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75%,1995年经
安徽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尧渡河南北贯穿天台山森林公园,自然形成了河东、河西两大景区,即天台山景区和西山景区。公园内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其中以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林居多,竹林和阔叶林里镶嵌分布,基本上有山皆青,无峰不翠。茫茫的林海,幽静的森林为游人提供了一个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游憩场所。公园内,群山叠翠,碧水绕涧,怪石林立,洞穴幽奇、四季云蒸雾绕,变幻无穷。登临天台,纵目远眺,起伏的山峦、弯曲的溪水、充满丰收景象的沃土良田,尽收眼底。
玉峰霁石
玉峰霁石景区位于东至县梅城的玉峰山。一进入山内,一个巨石映入人的眼帘。上面刻着
朱熹题的词。它证实了这颗化石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
活化石。这颗巨石已被列入
安徽物质文化遗产。高8米,重3.2吨。上面长满了青苔。千疮百孔,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游人们纷纷来到石前拍照留影,这个景点也是
东至县旅游景点的主干。是东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兰水澄波
尧渡河依金字牌山,傍长江水,以“水波荡漾”而景胜一方,“名人题咏者不可胜计”。春和日丽,千株绿茵,万树葱茏,低垂摇曳,,参差披拂。倒映水中,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画卷。泛游在游船上,如诗如画。蒙蒙春雨中漫步烟雨墩,但见一河波浪,满堤葱树,确有“江南水魂处”、“原始森林‘’之感;涛声依旧,平静宁人。是旅游散心的好去处
而置身观景亭,凭栏眺金字牌山,湖光山色,“兰水澄波‘’,“山青水秀”之景,“恍在世外桃源处之情,皆可体味。入夜,霓虹堤灯闪烁,灯火绕坝,更是人间天堂,醉繁华的,亦江南水乡。
二桥风月
东至二桥风月景区位于东至县梅林村李家寨境内,一座名叫沙星桥,一座名叫明月桥。它们横跨东至的母亲河:尧渡河。十分壮观秀丽。在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曾在这两座桥上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这两座古桥已是千疮百孔,它们是
历史的作证人,证明了中华儿女的坚强不屈的奉献精神。2003年被评为市级革命文化景点。游客们瞻仰这两座古桥,会充满无穷的敬意与悲壮。雄视双桥,影映二水,晨曦夕照,桥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桥影,美不胜收。怀古歌颂。
西秀斜阳
西秀斜阳景区位于东至县西秀山东,东至县属江南,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雷雨多。雨后观
彩虹,
晚霞最佳地位于西秀山。山高,蜿蜒起伏,海拔989米。登入峰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遥看彩虹晚霞,人间醉繁华。使人流连忘返。有着‘’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余‘’之势。
升金湖景
国际重要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县城35公里。每年在升金湖越冬繁殖的鸟类达170余种10-15万余只。其中有中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占世界总数的5%,
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1/8,白枕鹤、白鹤、灰鹤、黑鹳、琶嘴鹭、小天鹅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3种。升金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江湖之水相连、湖光山色宜人,是游人湖面泛舟、观赏珍禽、休闲垂钓的天然度假胜地。
东坞瀑布
东坞山位于东至县洪方乡叶山村,海拔1375米,属黄山肪系,是东至县最高山峰。东坞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天然林覆盖面积一万余亩,林木苍翠,溪流碧透,奇石峥嵘,鸟兽轻歌。环视山峰峡谷,悬崖削壁,可以观赏到狮子山、象山、将军石、观音洗浣石、天磨石、犀牛望月石、一线天、紫龙潭、龙门仙池、观音洞、猴子洞等大自然赋予的奇异景色。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沿山攀登至300米处,可见八个层层相迭的大瀑布群,最大的瀑布宽约20余米,落差15米左右。这些瀑存群,形态各异,十分壮观。有的飞流直下,雷声轰鸣;有的一个套一个,浪涛激涌;有的婉转温淙,水花四溅;有的涓涓细流,幽静轻音。摄影家们把它们形象地冠以“山间飞瀑”、“叠泉如纱”、“天河瀑布”、“银缎轻泻”、“飞泉流馨”、“孔雀飞瀑”、“珠帘壁合”、“幽谷听泉”、“金线吊蛤蟆”、“清泉石上流”等等美名。东坞山已引起省内外新闻****的关注。北京、上海、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地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以及新闻记者,纷纷前往实地摄影、采风、猎收这一奇妙景观的惊鸿一瞥。
仙寓山色
仙寓山景区是一个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
悠久的古址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这里有始建于
唐代,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徽道正在申报“国保”和“
世界文化遗产”;有“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富硒第一村”——大山富硒村;有甚至世界一绝的大峡谷——七彩玉谷;这里有处于千米以上的历史名茶雾里青观光茶园、天方富硒观光茶园。仙寓山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更有古老浓厚的文化底蕴。仙寓山被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尧城新十八景
2006年开始,
安徽省东至县委、县政府连续7年实施东至综保工程,创建森林城市。连续4次推出东至县这块美丽的土地。 通过综合保护,“在这一大背景下,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主题,以东至县综合保护工程恢复重建、修缮整治的100多处
自然和
人文景观为重点,因东至县有着
尧舜之乡的美誉,所以这一次选出东至县十八景为尧城新十八景:
春魂绕坝(尧渡大坝)、历山禅宗(历山)、双塔奇踪(
东流双塔)、陶祠菊香(陶公祠)、清水湖畔(梅城水库)、黄湖秋风(黄泥湖)、尧渡霓虹(东至新城区)、张滩古风(张溪老街)、马坑茶语(马坑茶厂)、梅山桃源(梅山李家寨)、南寨怀古(南溪古寨)、乃滩亲水(乃滩)、滴水拍浪(滴水崖)、平湖秋涨(八都湖)、尧渡疏航(尧渡河)、广场听泉、牌塔烁舞(金字牌公园)、江门晴岚(长江)
注:括号里的信息为景点地址
东至历史
东至县境古无大的建置。据《东流县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
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
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
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
宣城郡石城县地。
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
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
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
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
宣州郡秋浦县、
饶州鄱阳郡鄱阳县。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
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
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
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
池州路。明和清初属
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
直隶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
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
雍正元年(1723)隶
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
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
芜湖道。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
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3年2月24日改属
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
贵池市,设立地级
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