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美鸣角鸮
鸱鸮科鸣角鸮属动物
东美鸣角鸮(学名:Megascops asio)是鸱鸮科、鸣角鸮属的一种猫头鹰。体长18-23厘米。翼长145-175毫米。尾长62-100毫米;体重125-250克。有两种形态:灰褐色形态:面盘呈浅灰褐色,有细小的斑点或较深的蠕虫状羽纹。白眼眉,虹膜明黄色,耳丛短,直立时突出;喙呈橄榄绿色,喙基呈浅灰棕色。上体为灰褐色,有黑色轴条纹和细横条纹或粉丝状斑点。灰红色形态:总体羽毛图案与灰褐色形态的东美鸣角鸮相似,但一般颜色分别为灰色或狐狸红色。
形态特征
东美鸣角鸮体长18-23厘米。翼长145-175毫米。尾长62-100毫米;体重125-250克。
灰褐色形态:面盘呈浅灰褐色,有细小的斑点或较深的蠕虫状羽纹,边缘呈黑色。眼眉比周围的羽毛更苍白。眼睛是明亮的黄色。耳丛短,直立时突出。喙的蜡质呈绿色或橄榄色,喙基部的胡须呈浅灰棕色。上体为灰褐色,有黑色轴条纹和细横条纹或粉丝状斑点。顶冠有黑色的轴条纹和精细的深色蛭石纹。肩胛骨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网纹,在肩膀上形成一排白色斑点。飞行羽有明暗条纹。尾巴灰褐色,有斑点和深色的蠕虫状纹,有几个细而苍白的条纹。下体有黑色的轴条纹和不规则的交叉栅纹。上胸部有一些宽阔的轴状条纹,类似于深色斑点。跗骨的羽毛长到灰棕色脚趾的底部,脚趾部分有羽毛和鬃毛。爪子是黑角质色。
红褐色形态:总体羽毛图案与灰褐色形态的东美鸣角鸮相似,但一般颜色分别为灰色或狐狸红色。
近种区别
东美鸣角鸮容易与西美鸣角鸮混淆。区别的一种方法是喙的颜色:东美鸣角鸮的喙是灰绿色的,而西美鸣角鸮的嘴是灰色到黑色的。它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叫声来区分,并且只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东部和德克萨斯州南部一起出现。
栖息环境
东美鸣角鸮栖息于开阔的混合林地、落叶林、公园、树木繁茂的郊区、溪流沿岸的河岸森林和湿地(特别是在干燥地区)、成熟的果园以及沼泽、草地和田野附近的林地。它们会避开茂密的森林,因为美洲雕鸮会使用那个栖息地。东美鸣角鸮还会避开高海拔森林。它们主要栖息在大树的天然空洞中,包括干燥天气时向天空开放的空洞。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它们可能栖息在建筑物、棚车或水箱的松散木板后面。它们也会栖息在茂密的树叶中,通常栖息在树干旁边的树枝上,或栖息在茂密的灌木丛中。
生活习性
领地
东美鸣角鸮成体往往全年都待在繁殖地附近,而幼鸟则在秋季分散。兄弟姐妹往往会分散或聚集在一起。筑巢地点周围的小领地受到雄性的大力保护,但成对可能会在另一对的50米范围内筑巢。繁殖区域范围从树木繁茂的郊区的4至6公顷到更开放的农村地区的30公顷。活动范围要大得多,可达80公顷,但这些活动范围没有防御,而且成对之间有很多重叠。
行为
东美鸣角鸮是夜行性鸟类,日落后开始活动。东美鸣角鸮飞行速度相当快,翅膀拍动稳定(大约每秒5次)。它们很少滑翔或悬停,但在穿过树林时可能会以不稳定的动作飞行。它们的翅膀很宽,头部内藏,使鸟在飞行时看起来粗短。当受到威胁时,东美鸣角鸮会伸展身体并收紧羽毛,使其看起来像树枝以避免被发现,但当它知道自己被发现时就会逃跑。在开放的栖息地,灰褐型鸟类倾向于栖息在树干旁边,而红褐型鸟类倾向于栖息在外部树叶中,可能是因为热量需求。
东美鸣角鸮从黄昏到黎明狩猎,大多数狩猎是在黑暗的前四个小时内完成的。它们主要在栖息处捕猎,偶尔盘旋捕捉猎物。这种猫头鹰主要在开阔的林地、开阔的田野或湿地边缘捕猎,或者短暂地进入开阔的田野。当发现猎物时,东美鸣角鸮会迅速俯冲并用爪子抓住它。它们还会捕捉翅膀上的飞虫。小猎物通常会当场被整个吞下,而较大的猎物则被用嘴带到栖息处,然后撕成碎片。东部鸣角鸮会经常出没于其活动范围内的区域,在前几个晚上它曾成功捕猎过这些区域。
声音
雄性的声音比雌性的声音低。雄性最常见的叫声A歌(A-song)是一种柔和的颤音——每次叫声持续2到3秒,发出大约35个音符,并以不同的间隔重复。B歌(B-song)是一种下降的嘶嘶叫声,通常在求爱期间发出。二重唱可以由A和B歌曲组成。雌性在保卫巢穴时往往会吠叫或鸣叫。幼鸟在出生的前三周会“偷看”食物,然后就会喋喋不休或哼哼起来。雏鸟需要食物时发出刺耳的“keeeerr-r-r-r”声音。除非受到惊吓,否则它们在飞行中不会鸣叫。
食性
东美鸣角鸮是机会主义的猎人,当猎物数量充足时,它们会转向几乎任何大小合适的猎物。捕获的猎物种类极其广泛,最受青睐的是小型啮齿类动物和鹿鼠。其他捕获的哺乳动物包括木鼠、挪威鼠、花栗鼠、棉鼠、松鼠、鼩鼱、蝙蝠和鼹鼠。大型飞虫也被捕获。鸟类(包括多种小型鸣禽)和大型鸟类(例如北山白鸮、岩鸠和颈松鸡)约占东部鸣角鸮饮食的7%。在鸣禽大量迁徙期间,它们可能更容易被捕获。其他猎物包括小鱼、小蛇、蜥蜴、甲鱼、小青蛙、蟾蜍和蝾螈,以及无脊椎动物,如小龙虾、蜗牛、蜘蛛、蚯蚓、蝎子和蜈蚣。人们观察到它们在渔民留下的湖冰洞或开阔的水域中捕鱼。
东美鸣角鸮也吐食丸,颗粒中等大小,平均约为3.8厘米×1.9厘米。它们呈紧凑、深灰色、椭圆形,由皮毛、羽毛、骨头、牙齿和甲壳质组成。每天排出2-4个颗粒。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美洲东部,从蒙大拿州东部和五大湖到墨西哥湾,南到墨西哥东北部的塔毛利帕斯州。还有南安大略到佛罗里达。
繁殖方式
东美鸣角鸮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但也可能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它们有一套复杂的求爱仪式。雄性接近雌性,从不同的分枝上发出呼叫,直到它们靠近。然后雄性会摆动和旋转自己的头,摆动整个身体,甚至慢慢地向雌性眨一只眼睛。如果她不理他,上下摆动和旋转的动作就会加剧。如果雌性接受了雄性,雌性就会靠近,它们会碰触对方,互相梳理毛发。终生配对,但如果前任伴侣消失,则会接受新伴侣。灰色型和红色型可以相互交配。
东美鸣角鸮几乎只在树洞中筑巢,首选扩大的天然洞穴,但它们也会使用旧的啄木鸟和北扑翅䴕的洞穴。巢穴通常距地面2-6米,但也可能高达15米。它们很容易在合适的巢箱中筑巢,偶尔也会在废弃建筑物或谷仓的松散木板后面筑巢。巢几乎总是在落叶树上,如橡树、榆树、枫树、梧桐树、柳树和苹果树;偶尔在松树上。成对的鸟经常会连续几年重复使用筑巢地点。不添加巢材,将2-8枚(平均3至5枚)卵产于巢穴地面的天然木屑上。每两天产一枚卵,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化。孵化期约26天,羽化期约31天。雌性负责大部分孵化工作,但雄性会提供协助。雄性提供大部分食物,而雌性则负责育雏,并会在早期阶段储存食物。东美鸣角鸮是单窝的,但如果第一窝丢失,可能会重新筑巢。当幼鸟还小的时候,雌性会为它们撕碎食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东美鸣角鸮在全球的成熟个体数量估计为560,000只(Partners in Flight 2019年)。
趋势理由:该物种在过去50年中在北美一直在下降,根据北美鸟类繁育调查,1966年至2015年期间下降了47%。奥杜邦圣诞节鸟类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鸟类分布在美国,鸟类数量有所下降,而加拿大数量少得多的鸟类数量却在增加(Meehan等人,2018年)。一项遥感研究发现,过去三代范围内的森林损失可能达到12%(Tracewski等,2016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1 10:2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